APP下载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思考

2023-04-06梁晓雯韦自力

砖瓦 2023年2期
关键词:干栏桂北木构

梁晓雯 韦自力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经济的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呈现出大批消逝的现象,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据相关数据表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建筑有6000余个,自然、古朴、厚重的中国历史风貌,正在悄然逝去。由于当地的村民们自发地改建和自建,导致了传统村落建筑风貌遭受严重的破坏,传统村落历史文脉遗失,传承民族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面对现存的问题,如何在传统民居形式不断演变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去适应时代变迁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概况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分布主要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村寨为主,有龙脊古壮寨、金竹壮寨、平安寨等,以这三个村寨为主要代表;其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平时日照强、雨水丰富,适合杉木的生长,所以当地的杉木资源充足,桂北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就地使用。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地处广西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是在历史长河中保留最完整、最古老,居住密集、规模较大的壮族干栏式建筑的传统民居村落。其地势险要、丛山峻岭、山水环抱,海拔达到600m以上,导致村落民居建筑大部分建在坡度26°~35°的陡坡之上,建筑分布密集,依山而建,而且村里的主干道大多数是顺延等高线发展,纵向人行道平行于等高线,常年降水量较多,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干栏建筑作为广西壮族特有的建筑形式体现了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相交融的地域美,其中古壮寨有7座超过100年历史的“百年老屋”,其中最老的长达250年历史,它们古老且富有韵味。在交通不便、开发较晚以及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壮族干栏式建筑风格。桂北壮族传统民居不仅有干栏式建筑群,还有被誉为“天下一绝”的国家一级景观龙脊梯田景观,因山脉如龙的背脊而得名。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外来文化的传播以及村民对现代生活观念和现代营造技术的影响,当地壮族传统民居形态也在不断演变发展。

2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以龙脊古壮寨、金竹壮寨、平安寨为代表的桂北壮族传统民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居形式、民族特色基本上一致,其主要分为干栏式和半干栏式木构建筑两种类型,是以吊脚楼为主的穿斗式木构架的建筑形式,也称木楼和穿斗式吊脚楼。由于当地炎热且潮湿的天气和蛇虫猛兽及洪涝自然灾害频繁,壮族先民发明了“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传统干栏式木构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依山就势、底层架空、下畜上人、顶层置粮,干栏建筑是适应自然环境要求的建筑风格,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干栏建筑适合建在地形崎岖的山地上,能够依据建筑所在地的地形状况灵活地调整柱子的长短以顺应地形,建筑结构紧密而协调、层层出挑,整体呈现外向开放性的特点。

2.1 空间功能布局

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以前堂后室、下畜上人的空间功能布局,其平面一般为规整的矩形,并设3或5开间,进深常采用4或5排。传统干栏式民居底层采用架空形式,因受气候影响而潮湿阴暗,多作为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满足农务生产的需要,并设有半高的围栏圈住牲畜以防跑出。

二层是堂屋、火塘间、卧室等村民生活居住的场所。堂屋位于民居住宅的正中心,由二层直通屋顶,屋顶设有亮瓦用于采光,正中后墙上安放有祖先牌位的神龛,其下方摆放供桌或八仙桌;其墙后的房间不能住人,是因为出于对祖先的尊敬,一般作为粮食储放的谷仓所用;而东西两侧为老人和已婚夫妇的卧室,住宅前部的房间是未婚青年和小孩的卧室。火塘间一般设在堂屋的两侧,是村民们生活起居做饭的主要场所,也是与堂屋作为精神中心相呼应的场所。三层则是阁楼层,用以储藏长期的粮食为主和堆放杂物,既可以作为储物功能又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可通过移动的楼梯上下楼。

2.2 建筑形式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大多数是独栋的吊脚木楼,其建筑形式是一柱一檩的穿斗式木构架。一般有6落地柱,从中心向两侧依次是为中柱、金柱、檐柱,在小金柱与前金柱之间的燕柱是不落地的,落在一串之上;其中,各柱直径也是有所不同,中柱比其他落地柱直径要大些。全屋主构件的连接方式都是采用榫卯结构,不需要一颗铁钉和粘合剂。房屋是由一个个排架而组建形成的,一个排架也称为一榀,每排落地柱通过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架构之间使用斗枋连接起来,形成跑马瓜式的构架方式;民居屋面是通过柱子顶部承接檩条,檩条上铺设椽子,一个传统民居房屋的构架就完成了。

壮族传统干栏建筑的立面形式古朴自然。底层立面一般采用横向半围合的木板或用砌石筑成墙体,上有竖向木格栅作为窗户;二层立面是以竖向拼接而成的木板,正面一般设有向里凹的敞开性门楼,每个开间设有一扇窗,窗口装饰格栅或雕花;三层的阁楼立面大多数延用竖向拼接木板将结构的缝隙进行闭合的方式处理。桂北当地的传统壮族民居屋顶形式基本采用悬山顶,屋檐前部用水串出挑支撑檩条,传统屋檐下吊瓜的瓜头不做过多的装饰。

3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开发,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到壮族干栏文化。由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也影响着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在发生改变。旧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传统民居建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演变而演变。

3.1 室内空间功能布局的变化

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架空层过去主要用于圈养牲畜,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数的不断递增,外来的游客是无法接受当地人们与牲畜混合居住的模式,认为人畜应分开较为卫生。而大多数家庭的民居也考虑到要作为旅馆使用,房间数量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因此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新建的民居淘汰了原始的底层架空、二层居住、三层堆放粮食的模式,逐渐演变为地居式。原本牲畜圈养也被安置旧宅或者另建棚舍,传统民居的人畜混住模式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慢慢淘汰。从功能布局上看,一层的空间被改造为厨房、餐厅、客厅(接待厅)、公用卫生间等功能空间使用;原来二层的门楼也被取消,不再围绕堂屋为礼仪中心,客厅正是由堂屋所转变而来;火塘间作为生活中心也慢慢被厨房餐厅所替代,并设有连通室外的排烟管道。

原有的“前堂后室”的空间布局,如今被改为南北两面设计成卧室,中间设置过道独立的空间布局形式,使其空间分区更为明确。这样的布局形态相比原来的建筑布局多了一半的居住空间。然而,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只有二层的居住空间已不足以容纳,为了增加卧室提高空间利用率,当地村民对于三层的功能使用不再是作为储藏粮食的谷仓,而是利用三层阁楼将原有的建筑立柱加高,并在两侧开窗用以采光和通风,设置成卧室。这样的空间布局既充分利用了各层空间,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也提升了传统民居室内的卫生环境,还为当地居民增加盈利。

3.2 建筑结构营造形式的演变

新建的民居依旧保留着传统干栏式民居采用的穿斗式木构架,并在构件上做了简化,但在建筑体量上有所增大,原有民居一般为2~3层木楼结构,而新建的民居增高到4~5层高度,且每层层高也逐渐增高到2.8m~3m。新建的民居减少了2根落地柱,同时在后檐处设有吊瓜,前檐处向外出挑垂花吊柱,加大房间进深而加宽金柱与檐柱的间距来扩大屋内空间。立面装饰上也在不断丰富,如增加了开窗的面数,窗户的材质由格栅改为玻璃;屋檐出挑也不断增加,吊柱的柱头新增了雕花样式。

为了满足现代化生活与游客住宿的需要,桂北地区新建民居的结构逐渐向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趋势转变。建筑材料的演变趋势也从简单朴素的杉木材转向更多元化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砖石、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混合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3.2.1 底层使用砖混结构

新建民居在营造过程中,将底层的地面、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统一采用砖混结构,其他各层继续延用全干栏的方式营造,可以使底层空间起到防火、防潮作用。这种模式在初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改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改进其基本的使用功能,还能使原建筑保持原貌。

3.2.2 木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

第一种是为维持传统民居的外部形态,新民居在保留穿斗构架的情况下,中柱落于三串,保留四周和中间的部分柱子,并用混凝土做承重柱,在室内植入砖混结构内墙和钢筋混凝土楼板,使得中间走廊过道以及卧室内增加砖混结构的独立卫生间。这种混合干栏结构既保持了木结构主体内外的整体性,又可以使钢筋混凝土较木材有更强的稳固地基和减少噪音的效果,因此该做法也比较受欢迎。

第二种是由于现代技术和建筑新材料的不断引入,新建民居的建筑结构整体呈现为钢筋混凝土框架。这样的结构是依照现代建筑的形式进行建造的,虽然从功能上得到了改善,还解决私人空间渗水问题和公共空间的噪音问题,但这也导致了“方盒子”建筑乱象的问题不断出现,村落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既破坏了整个村落的整体协调性,同时也缺少了具有独特地域性建筑特有的气息。

4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现代演变引发的思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混合干栏结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村民们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但是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壮族干栏木构建筑具有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任其消失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传统建筑形式的改变趋势离不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经济条件的改善、材料与技术革新的转变因素,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顺应了旅游业发展及当地人们生活的需求,但是需要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4.1 传统建筑形式本身存在的缺陷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吊脚楼是在适应当地地理及气候因素下形成的,并且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是一种适用的建筑形式,但是这种传统木构建筑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干栏木构建筑易发生火灾、年久失修易倾斜、内部空间昏暗、噪音大隔音差、室内防水渗漏性能差等问题,都与当下的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存在着许多矛盾,需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无论是从现代生活需求角度还是安全角度考虑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传统建筑形式的现代演变也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4.2 “方盒子”建筑的乱象问题

近年来,村民们在修建新屋时,追求高、大、快、省,新建的民居建筑在造型和材料上都模仿城市里的“方盒子”建筑,使用砖混或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干栏式木构建筑越来越少,多数新建民居变成了“混凝土方盒子”。其造成“千村一面”的异化现象随处可见,丟失了本身的特色和建筑特点,严重破坏了村寨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薄弱、对传统文化的内在潜力和价值不够重视。

4.3 新旧民居建筑存在的矛盾

在新建筑形式出现之前,当地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已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建筑之间互不阻挡,有良好的通风和视觉效果。然而,为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当地村民不断增大建筑的体量,进而引起了建筑之间的互相遮挡,对旧建筑的使用造成了影响,打破了传统建筑之间的统一性。同时,新建的较大建筑体量与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产生矛盾,破坏其传统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遭到停滞,导致传统文化也受影响,桂北当地的传统村寨就会面临生存的挑战。

5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提出的优化建议

(1)新的建筑形式可以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较好地解决干栏木构建筑存在的易发生火灾、年久失修易倾斜、噪音大隔音差、室内防水渗漏性能差等自身不足的问题。既提升了干栏木构建筑内部的现代化和舒适性,又保持了传统干栏文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特别是在防火和渗水的问题上,可采取两种再造形式:第一种是厨房、卫生间可以做外挂式处理,依附于干栏木构建筑的外部,外墙按照传统木材拼接的做法穿插结构;第二种是建筑局部采用砖混结构将卫生间垂直的单独设置在建筑的某一位置,解决干栏木构建筑的渗水等问题。而隔音问题的处理可以将二层的木楼板更换成双层木楼板,中间放吸音棉夹层,这样能有效减小二层房间对一层的影响。

(2)对于现存的“方盒子”建筑问题,新建的民居可以采用“新核旧貌”形式,传统材料+传统技术=传统外观的方法,在建筑外观上最大程度还原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对其内部功能空间运用现代科技和手段合理进行改良,让其保持干栏木构建筑的精髓,这也是新结构催生新形式的根本所在。二层以上使用木构建筑技术营造,并用真实木结构出挑,把干栏木构建筑的穿枋、拼板结构再现出来;建筑顶部加上木结构并为顶部建造坡屋顶使用灰色瓦片覆盖,建筑外立面上用木材进行包裹,使其在外观上与原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保持一致。

(3)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及时停止乱搭乱建,控制建筑规模体量,杜绝大拆大建,保护好尚存的壮族建筑文化遗产。同时,引导壮族村民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且更应重视干栏木构建筑的保护,保留住自己的根,才能保持干栏木构建筑发展的延续性。其次,可以在不破坏建筑外观风貌的同时,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居室环境质量进行提升,实现人与建筑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双优局面。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桂北壮族村民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阻止新事物的出现,而应在壮族传统干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尊重传统村落的自发性,对民居建筑的风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保护,并带动村民做好传统民居建筑的改建与修复,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希望壮族传统民居在不断演变的同时,古壮寨的传统文化及建筑特点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承,保存好壮族人民几百年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和建造技艺。

猜你喜欢

干栏桂北木构
廖煜玲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桂北红色资源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