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底蕴、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径

2023-04-06李杨淦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绿色

李杨淦萱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浪费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底蕴

生态因素是决定文明兴衰的根本性自变量。“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2]。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奏曲”,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化着自然,是历史性生成的人类社会自然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既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又反映着人类自然史观的不断深化。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更好地面对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考验,同时帮助人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应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人类的自我意识觉醒与人类把握改造自然的力量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认识。大象、狮子和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存在,还有天气变化带来的严寒和酷暑等极端天气都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因此,原始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开发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原始人往往将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3]81对象性力量,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3]82。他们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视为某种超自然神灵的化身,并对超自然神灵充满敬畏和崇拜,这即为原始宗教活动。原始宗教活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自然有了最初步的认识,此时人们必然是将自己置于“卑下”之位而膜拜自然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就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互分离,人类由此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并不断改造生产工具,总结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气候等自然规律,获得了一部分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中华古文明看,农耕社会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虽然有所深化,但对于人类来说自然还是具有威慑性和神秘性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开始逐步明确了生命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构建起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一方面,确立“天”的至上地位,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言明“天是人道之原”,因为天道之常,故而要敬天命而不自失,坚持“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自然顺治原则;另一方面,因人的性情德行原授自天,与天具有相通性,故而要反身内求,强调尽心知性,“知其性,则知天矣”,通过内心自省和道德内修提高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

18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机器规模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人类对自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支配、主宰、掠夺和奴役。工业文明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社会行为违背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不仅使自然承受严重超出其承载能力的负荷,还使人类自己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沙化、物种灭绝、人口爆炸等等,“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4]。同时,还表现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排泄物”污染增加。由此,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与之相伴的是巨大且恒久的自然生态破坏力。从工业废水、化学制剂到核泄漏事故,所引发的生态灾难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要缓解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即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着深邃的历史观照、深厚的历史思维和深远的历史眼光,也只有回到人类文明史的演进之中,我们才能深入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提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主动性和政治自觉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深厚历史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呈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质,才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把握该理论的精髓要义。

(一)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论呈现

自然环境是客观性的物质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5]。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第一性,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中应当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的物质性是通过社会历史形态的同构所展现出来的,换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社会形式展现出来,这种社会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人的生存状况的不同质性特点。最后,我们认为作为客观现实性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性的内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强调生态建设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共生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历史,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资本逐利和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似乎存在突出矛盾。摆脱以上困境,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握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战略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论意蕴

生态治理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识论意蕴,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深化。从发展理念看,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性内容之一。从国家战略全局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从人类文明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有着现实的实践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战略安全高度上看,战略上判断准确、规划科学、赢得主动是掌握发展主动性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将碳关税征收作为贸易武器,披着环境保护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碳讹诈”,对我国发展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提前谋划和做好应对,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三)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优势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法之一,彰显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彼此相互依存的角度,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只有保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特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优势。其一,从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自身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2]。山川、森林、农田、河流和草原等生态要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定协调统一的思想。其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是矛盾统一体,“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2]。在环境能承受和资源可再生的基础之上,实现绿色资产增值,并进一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2]。其三,从维护生态平衡的维度看,“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好全局的发展,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人口和资源的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注重制度与法治,更强调落实与执行,“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2]。

(四)人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论特色

构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和谐关系,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建设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的需求从“盼温饱”转化为“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变为“求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存的前提,又是人民生活的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以往在追求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曾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实质性不公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就是最普惠的社会福利,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也是普惠的公共产品,不是富人的专利。

(五)全球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史视野

资本主义发展史不是某个民族的鸣琴独奏,而是一场打破各民族相互隔绝状态的跨时空穿梭,使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由此,全球生态系统与全球产业链紧密联系、同步建构,成为全球生产力的直接对象;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8]无论是20世纪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泄漏事故,还是21世纪的福岛核电站排污事件,都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科技伦理问题。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在一起,共同携手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出为人类文明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无论是建设绿色发展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推进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积极参与多边国际合作,积极承担生态责任,深度推动全球合作共赢的生态文明体系,都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史视野。这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对人类未来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层次价值。

总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深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实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特征和方法论优势、价值论特色和世界史视野,决定着其必然具备强大的实践力,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动方略,指导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一)以生态文明发展观念为天地立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9]只有正确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的现代性转换,才能为“天地立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态。这就要求我们坚决反对将生态资源片面资本化,坚决反对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增值社会资本,而应当坚持保护优先,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每位地球公民都应当提高能源节约意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

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领域,鼓励人民群众进行低碳绿色消费,做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传递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增加当下主流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并定期举办环保活动,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培养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宣扬环保理念的同时激发人民群众的环保责任感。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极大铺张浪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生活中,做到适度消费,避免浪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升全民的生态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指数。

(二)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生民立命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转化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点,是为生民立命的重要着力点。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不断提升市场技术环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有助于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0]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坚决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恢复治理的措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深入探索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建设好自己的“后花园”,还要建设好人类的“百花园”。我们应当通过“一带一路”等发展建设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为世界生态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全球生态保护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携手应对生态问题,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绿色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全球性绿色治理,在共享中推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实现共享生态福利,通过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福利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是物质方面做到共享发展成果,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三)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万世开太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使用,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提供可靠制度保障,是为万世开太平的根本性举措。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权威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能有效参与,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执法力度,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保障法律有效落到实处,切实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另外,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民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公民守法约束力和环保责任感。随着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的不断推进和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朝着稳定、繁荣、清洁、优美的新世界前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个开放的系统,必然随着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得以丰富和发展。学习和坚持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当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我们应以强烈的未来情怀、人文关怀和世界视野,不断推进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铸魂,为世界绿色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