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3-04-06袁金彦

旅游纵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旅游业数字旅游

袁金彦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 年)》显示,我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八成,数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在宽带中国、5G 及工业互联网推动下,2021 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发展,其经济规模高达约45 万亿元。由此可见,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已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旅游业正在向高效率智慧化发展,数字技术缔造的旅游新生态,成为未来旅游业的焦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旅游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数字经济背景下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手段成为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新动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旅游体验方式,促进了旅游业态创新,且在数字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云计算技术灵活的运算能力,为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数据处理保证,及时准确地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AI 技术帮助旅游业实现了更精确的需求预测,使旅游行业及时做出调整,在旅游业评价领域和影响感知领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引导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交平台给旅游者带来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咨询,加强了旅游者与旅游相关企业的联系;而物联网技术提供的电子导航等智能化服务实现了对旅游产业的全方位智能化管理,极大方便了游客旅游出行过程的饮食起居,给其带来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出游体验[1]。

再次,3S(RS、GIS、GPS)技术和VR 技术为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3S 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其中,RS 技术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和GPS 技术带来的精准定位,以及GIS 技术给予的较为直接的数据与功能支撑平台,实现了对各种数据的有效整合,为城市区域智慧旅游提供了导航、导览、导购等功能。同时,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生成三维仿真环境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超现实景,构建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轻松实现虚拟在线旅游。

二、数字化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线上消费行为成为主导,消除了对大众消费行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限制,凸显了随时、随地、随身的巨大优势。成熟的标签识别和无线定位技术给旅行者在途服务带来了便利,从景区信息查询、票务预订及变更、电子导览、语音导游到线上支付等功能,满足了旅游消费者对各类旅游产品的不同需求。

(一)在线旅游用户规模迅速发展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稳步向好,虽然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但在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治理能力下,在线旅游用户规模仍在稳步扩大。2021 年年底,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旅行预约的旅游者数量为3.97 亿人,与2020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5 466 万人,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38.5%。

(二)旅游企业数字业务深入推进

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在线旅游行业发展,促进了从线下订票到线上订票的转变,线上服务的便利使得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线下旅行社,成为人们有出行需求时的优先选择[2]。

随着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OTA)和旅游网站的井喷式发展,智慧旅游产品逐渐壮大和成熟。此外,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过程中品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新需求,促使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催生了新的旅游模式和业态。我国大众旅游市场中,旅游形式也从最初的跟团游过渡到自助游,进而发展到定制游阶段,借助OTA 平台在线旅游的核心渠道,定制游成为高端旅游消费者的首选,且呈现快速成长的趋势。

三、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分工更为细化,在提升劳动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在数字化信息服务领域衍生出诸多新产业和新业态。数字经济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赋予旅游业无限生机和活力,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助力旅游经济增长,为旅游业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借助数字进行资源转化,助推新型岗位形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新岗位和多重灵活岗位形态的不断涌现,使旅游就业呈现多重职业身份、多元雇佣关系、弹性工作时间等新优势。

一是多重职业身份优势。旅游数字化时代,灵活就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旅游从业者不再只拥有固定的、单一的职业身份,他们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并发挥多样化的个人能力,同时从事多份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以获得额外收入。例如,导游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借助社交媒体、直播平台进行旅游知识和游记分享,优秀的高级或特级导游录制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培训课程,进行知识输出,获得收入。

二是多元雇佣关系优势。数字经济时代,共享平台、众包平台不直接生产和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主要起到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交易撮合的作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供应商根据具体的业务形成临时性的劳动关系(如网约导游、私人定制等)。从平台的角度,它是根据具体的订单需求,按需雇佣劳动者;从劳动者的角度,它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平台,从传统的一对一、相对固定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一对多、即时性的劳动关系。

三是弹性工作时间优势。数字经济催生了雇佣关系不固定、职业身份多元化、工作场所灵活化的弹性工作制,旅游从业人员不必接受来自企业的强制工作指令和时间安排,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身体状况、社会活动等情况安排工作时间,从业者工作的自主性、工作时间的自由度显著提高。

(二)开发建设数字旅游产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化+云化+AI 化”完成旅游产品的采集、存储和展示等活动,有利于旅游产品的设计创新、制造创新以及营销创新。数字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为旅游行业及相关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培育了数万的就业新岗位,开创了旅游行业就业创业的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拓展就业渠道。数字旅游催生了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了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完成了从边缘补充到重要组成的转变。特别是旅游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数字旅游产品创作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带动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3]。

二是创新就业模式。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企业组织的架构形态与管理模式得以重构,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快速流动、旅游“互联网+”加速融合,企业边界被不断突破。动态、无边界的数字生态构建起“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新的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平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就业载体。

三是打破创业壁垒。旅游创业者依托数字平台实现更低门槛、更高质量的自主创业,能够更广泛高效地从平台上获取业务、接受培训、对接资源,可见数字经济为旅游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配置提供了新动能。

四、多措并举,推进旅游数字化发展

数字经济正在深度渗透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势必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效率,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旅游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能。

(一)构建数字旅游开放平台,开发宣传旅游产品

数字旅游时代,“云博物馆”“云旅游”“云音乐会”等数字化产品不断涌现,并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回归大众视野,焕发勃勃生机,让数字旅游走进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融入现代生活,使旅游的内涵与价值得到更大挖掘与阐释,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为中华儿女提供精神滋养,增强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4]。

一是以数字技术助力产品宣传。旅游企业应围绕地方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等,依托数字技术,建立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的数字旅游平台,并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采用视频、音频、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现代媒体技术建立资源库,全方位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产品升级。旅游企业要结合旅游者的消费新特征,着眼游客品质化新需求,聚焦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开展智慧景区建设,聚合5G、VR 等多重智慧科技,持续深化智慧旅游探索,推进景区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升级,提升其智能化运营能力和智慧化管理水平,创新推出沉浸体验型等各种高品质产品。

(二)借助数字旅游多元融合,实现旅游产业赋能

数字经济下,旅游企业要以数字“旅游+”为导向,通过产业整合,激活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生产生活、创新创意等要素,构建数字旅游“1+N”,即“旅游+养生”“旅游+体育”“旅游+亲子”“旅游+研学”等产业融合新模式,提升旅游行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能力,优化旅游行业的服务内容与文化元素,实现产业融通和产业赋能,形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旅游业升级改造的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题。

首先,培育数字“旅游+”新业态。旅游企业要注重游客潜在需求,结合游客兴趣,将各类资源转化为数字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例如,企业应将数字旅游和乡村、康养、生态、文化遗产等生活生产资源相结合,形成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应通过数字“旅游+教育”打造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整合旅游教育各类优质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供学习爱好者学习、查阅;举办讲座、专栏、专访、网上博物馆等节目,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真正发挥数字旅游的教育功能。

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数字“旅游+非遗”将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活态传承,将非遗的独特底蕴和精神内涵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动力源泉;结合地方非遗及旅游发展现状,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内涵,将非遗融入历史文化旅游,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带动非遗产业及与之相适应的上下游产业发展,为游客提供优质的线上线路引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5]。

此外,企业还要通过数字“旅游+致富”让旅游经济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从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借助旅游衍生出的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创产品、演艺活动等,增加旅游附加值,使其成为提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条件的支柱产业,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对接中,探索出数字旅游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更多有效路径。

其次,创新重塑特色主题品牌。旅游企业要对接数字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变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推出数字化景区主题旅游活动,建设指挥旅游体验基地,借助数字技术优化提升虚拟旅游,为旅游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重塑经典旅游品牌。例如,企业应打造特色旅游民宿,创建乡村微度假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其特色文化;培育数字“蓝色”旅游,提升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创新“银色”旅游,推广大众线上冰雪健身运动;助推“金色”旅游,利用数字技术重现皇家昔日胜迹。

猜你喜欢

旅游业数字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答数字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