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雪教授治疗小儿痉挛性咳嗽经验*

2023-04-06宋忠鹏

光明中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韩雪痰饮痉挛性

宋忠鹏 韩 雪 马 超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常见症状,属中医儿科肺系病的范畴[1]。痉挛性咳嗽是其中一类刺激性剧烈的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嗽,咳甚面红目赤,甚作呕。西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支原体、百日咳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导致[2],常见于百日咳、类百日咳综合征、过敏性咳嗽、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疾病[3,4]。中医学将其归于“顿咳”“伤风咳嗽”“风咳”“痉咳”“鹭鸳咳”“鸡咳”等范畴[5]。在临床上痉挛性咳嗽亦不少见,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虽然多为常见病,然病情多急迫,严重者可引起呼吸暂停、呕吐不止、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不良后果[3],治疗颇为棘手,也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诸多痛苦,以往临床多应用抗生素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这样不仅会导致抗生素滥用,且疗效往往不能保证,如若治不得法则易缠绵难愈。

韩雪教授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市首届名中医,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致力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近30年,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结合小儿体质及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尤其善用经方对小儿顽固性嗽喘、难治性肺炎等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诊治,在治疗儿童痉挛性咳嗽,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韩雪教授认为痉挛性咳嗽,其病位在肺,但亦与肝、脾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肝气上逆犯胃克土,肺气不降,风邪、痰饮为患,病性多寒热交杂共见,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以疏肝降肺、祛风解痉、寒热并用为法,活用经方加减化裁,自拟止痉汤治疗小儿寒热交杂型痉挛性咳嗽取得确切疗效。现将韩雪教授治疗小儿痉挛性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郁气滞 横逆犯肺小儿咳嗽,其病位在肺,多因外邪自口鼻、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清肃失职,上逆而发为咳嗽。但对于小儿痉挛性咳嗽,韩雪教授结合临证经验,认为其亦与肝密切相关。早在《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可知咳嗽本乎肺,亦关乎其他五脏六腑。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曾明确论述了10种咳嗽,其中有“肝咳”论述,可知咳嗽与肝相关。肝主生发,肺主肃降,因此人体通过肺主治节,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气机之升降调畅。若肝失疏泄,肺失治节,肝升肺降功能失调,则气机条畅失常,病久郁滞而化火,上逆犯肺,同时火邪又易耗伤肺津,炼液成痰,风痰相搏,引动肝风妄行,故发为痉挛性咳嗽,伴见咳甚面红赤,咳甚气促,咳后鸡鸣样回声等;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克土,胃失和降而见咳甚作呕。因为肝五行属木,肺五行属金,故又称为“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理论。

1.2 风邪扰肺 内外相合韩雪教授认为风邪亦为小儿痉挛性咳嗽的常见病理因素。《伤寒杂病论》提出咳嗽凡是内外之邪,如风邪等外邪袭肺,均可致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说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干喘满”,指出了风邪居首。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曾论述了10种咳嗽,其中“一曰风咳……”[7],明确提出了“风咳”的概念。金代刘完素等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阐明了咳嗽与自然界“六气”“六淫”的关系,指出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8]。以上诸多论著均指出外受风邪犯肺是导致咳嗽的重要病理因素;风邪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犯之于肺,而内风责之于肝,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肝风主病的特点;风气通于肝,肝又有主风、主痉的特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风胜则动”,因此风邪偏盛,会出现挛急等症,犯之于肺,故可发为痉挛性咳嗽。因此,韩雪教授认为小儿肌肤柔嫩、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所侵,感受触冒风邪,犯之于肺,影响肺的肃降功能,以致肃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咳;肝风内动,外风引动内风,而成痉挛性咳嗽发作。

1.3 寒热交杂 痰饮阻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肺不足则卫外功能较差,寒温不能自调,易受寒侵,首先犯肺,以至肺气郁闭,宣肃失常,影响肺主通调水道功能,水津失于输布,凝而生痰生饮,内伏于肺;脾常不足,脾输布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则水液在体内停聚而痰饮内生,上贮于肺,阻于气道,又因寒主收引,可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故发为痉挛性咳嗽,伴见痰涎稀白,流清涕,舌淡润水滑,指纹红等。故而寒痰水饮是小儿痉挛性咳嗽的病理因素。痰饮为阴邪,脾阳虚,母病及子,故多肺脾同病,肺脾温煦、气化功能不足,水液运化功能失调,故而痰饮内生。痰饮得寒而凝,留伏于肺,难以温化。小儿体属纯阳,具有“易寒易热、传变迅速”的特点,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经感受触冒寒邪,日久则入里化热。小儿肝常有余,若肝失疏泄,易郁而化热。因此韩雪教授认为小儿罹患此病,单纯寒证或者热证少见,而寒热交杂共见者多见。

2 治法方药

2.1 疏肝降肺 调畅气机韩雪教授认为对于此病的治疗,在治肺同时,勿忘疏肝降肺,调畅气机,应肺肝同治。因此在治疗此病时,常将“泻白散”“四逆散”合用加减。泻白散,出自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取清热止咳之用。其中的君药桑白皮,臣药地骨皮,二者均甘寒入肺经,如此简单二药,君臣相合,以清泻肺热,使得金清气肃,热清咳止;四逆散出自《伤寒杂病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用于治疗阳郁厥逆以及肝脾气郁证,韩雪教授认为病位在肺,与肝关系密切,临证紧守病机,灵活选用四逆散之疏肝降气、调畅气机之功效。其中柴胡,枳壳为伍,二者一升一降,使得人体的气机调畅,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挛急,配合甘草可缓肝急,解痉。故用此方以缓肝急,调畅气机止痉咳。以此二方加减应用以达到肺肝同治,故共奏疏肝降肺,清金抑木止痉咳之效。

2.2 祛风解痉 息风止咳韩雪教授认为治疗小儿痉挛性咳嗽,祛风解痉类药物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又以僵蚕、蝉蜕、地龙、全蝎等虫类用药为佳品,中药学认为虫类药物均有祛风、解痉之功效,其中蝉蜕,归肺肝经,祛风同时又有清透之性,药性轻扬透达,顺其生机宣畅肺气; 僵蚕,咸辛微寒,归肺肝经,可祛肝肺二经之风; 僵蚕、蝉蜕解痉平喘,取升降散之义,以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以虫类药通络解痉;地龙、全蝎均入肝经,均有息风止痉之效。诸虫药配伍,为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痉、镇咳的作用,僵蚕中含槲皮素、山萘酚,而槲皮素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9]。地龙可扩张支气管,并能拮抗组织胺对支气管的收缩,减轻或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发挥解痉、止咳、平喘的作用[10]。蝉蜕具有抑菌、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通过缓解慢性炎症,改变“微观血瘀”状态,进而解除支气管痉挛、阻断交感神经节传导作用[11]。全蝎具有抑菌、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通过改善气道炎症以发挥止咳平喘的作用[12]。综上所述,虫类药一方面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抗炎、抗过敏,使肺及支气管通畅,从而达到止痉咳的目的。故韩雪教授认为虫类药物是治疗风邪为患的痉挛性咳嗽必不可少的,且临证往往效果显著。

2.3 寒热并用 化痰止咳古语有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痰饮非温不化。而小儿风寒外受,脾阳不足则虚寒痰饮内生,加之过于寒凉之药不利于温化痰饮。因此韩雪教授治疗此病予寒凉之药解热泻肺之时,方中往往佐以麻黄、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等辛温之药,取“小青龙汤”之义。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故知本方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其中麻黄,辛温,入肺经,以宣肺散寒、止咳平喘;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与细辛配伍可温肺化饮,同时干姜又有温中焦脾阳,散寒饮痰涎之效。五味子味酸、甘,温,入肺,《本经》云:“主益气,咳逆上气”,故为治疗久咳虚喘要药,酸以收之,故又可防辛散温燥过度,正如《伤寒明理论》云: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同时加用炒苦杏仁,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升降相因,以求恢复肺气之宣降。因此在清肺的同时,佐以辛温之药,以达到寒热并用的目的,从而肺热得解、痰饮得消,痉咳得止。

3 医案举隅

患儿,男,3个月20 d。2021年12月19因“咳嗽半个月,加重伴咳憋3 d”就诊,患儿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病初偶咳嗽,无发热、喘息、咳憋、吐泻等症,曾至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门诊予“氨溴特罗口服液、罗红霉素颗粒、小儿定喘口服液5 d,小儿肺咳颗粒3 d”等药物口服治疗,以及雾化吸入治疗5 d,效差;3 d前患儿咳嗽加重,出现痉挛性咳嗽,呈剧烈阵发性连声咳嗽,晨起及夜间尤甚,喉间痰多,咳甚面红目赤,咳甚口唇稍紫绀,咳甚呕吐,持续2~3 min,咳嗽后 “鸡鸣样”回声,伴稍流清涕。刻下症: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憋,日轻夜间重,咳甚面红目赤,咳甚呕吐,喉间痰涎、水鸣,咳吐白稀痰,纳眠欠佳,二便尚可。舌质红,苔白腻而润,指纹浮紫。西医诊断:①肺炎;②类百日咳综合征。中医诊断:痉挛性咳嗽(寒热交杂型),治则:疏肝降肺,祛风解痉,寒热并用。方药:自拟止痉汤,药物组成:柴胡6 g,白芍10 g,炒枳壳6 g,炙甘草3 g,蜜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蝉蜕6 g,炒僵蚕10 g,全蝎3 g,麻黄6 g,炒杏仁10 g,干姜3 g,细辛3 g,五味子6 g,旋覆花6 g。3剂颗粒,水冲,每剂分2 d,日2次,患儿年幼,口服中药困难,故于中药直肠滴入。二诊:患儿症状大减,偶咳,无明显痉挛性咳嗽,咳憋,喉中仍有痰。原方去全蝎,加入茯苓、陈皮,继予3剂,用法同前。三诊:患者偶咳嗽,无痉挛性咳嗽、咳憋,少痰,咽不红,舌淡苔白。患儿患病日久,耗伤正气,阴津亏耗,成肺气阴两伤,上方去蜜桑白皮、地骨皮,加用太子参10 g以益气养阴、扶助正气。继服1周。随诊偶咳,余症无特殊,遂继予1周巩固疗效。随诊,患儿无痉咳不适。患儿为类百日咳,病程较久,缠绵反复难愈,嘱患儿父母避免受寒感冒及交叉感染,以免病情反复。

按:患儿咳嗽半个月,加重咳憋3 d,痉挛性咳嗽明显。韩雪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感受触冒风寒,首先犯肺,病程日久郁闭化热,肝失疏泄,气机调畅失常,郁而化火,上逆犯肺,影响肺气肃降,火邪又易耗伤肺津,炼液成痰,风痰相搏,引动肝风妄行,故见痉挛性咳嗽、咳憋、气促、咳甚面红目赤,舌红等症;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克土,胃失和降而见咳甚作呕;小儿本脾常不足,病程日久,更伤脾阳,输布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代谢不能正常输布、运化而致痰饮内生,贮之于肺,故见稀白痰涎、舌白腻而润;证属肝火犯肺,寒热交杂证;治以疏肝降肺,祛风解痉,寒热并用。自拟止痉汤,本方为泻白散、四逆散、小青龙汤合方加减化裁而成。其中桑白皮、地骨皮,取泻白散之义,二者均甘寒入肺经,以清泻肺热,使得金清气肃、热清咳止;柴胡、白芍、炒枳壳、炙甘草又取四逆散之义,以缓肝急,调畅气机止痉咳。以此二方加减应用以达到肺肝同治,故共奏疏肝降气,清金抑木止痉咳之效。麻黄、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等辛温之药,取“小青龙汤”之义,清肺的同时,佐以辛温之药,以达到寒热并用的目的。从而肺热得解、痰饮得消,从而痉咳得止。蝉蜕、炒僵蚕、全蝎均为虫类药,共同达到祛风、解痉的作用。旋覆花,入肺、胃经,《神农本草经》言:“去五脏间寒热”,其入肺可降气化痰,入胃可降胃气止呕嗳,故是为肺胃气逆首选之药。全方诸药配伍共奏疏肝降肺、祛风解痉、寒热并用之效。

4 结语

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韩雪教授认为小儿病痉挛性咳嗽,其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肝气上逆犯胃克土,肺气不降,风邪、痰饮为患,病性多寒热交杂共见。因此,韩雪教授活用经方加减化裁,自拟止痉汤治疗小儿痉挛性咳嗽,可使肺清、气畅、痰消、风去、气道通利,而痉挛性咳嗽得止。综上所述,韩雪教授以疏肝降气、祛风解痉、寒热并用为法治疗痉挛性咳嗽在临证上可明显减轻痉咳程度、持续时间、缩短住院疗程等,用之多验,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韩雪痰饮痉挛性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蝶变
花兔奶奶和响尾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
小黑猫打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