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云大师:我是这样跟疾病战斗了五十多年!

2023-04-05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慢工星云大师

2023年2月5 日,我国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圆寂,享年96 岁。

星云大师1927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2 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世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很多人因佛学认识星云大师,却不知道他有着50 余年糖尿病病史;还经历过2 次中风,如此依旧活到了96 岁高寿。医生诊断他患糖尿病时,曾说他活不到80 岁。星云大师则说,自己是以“无心”的智慧学会“与病为友”,才得以长寿。

饱受糖尿病、中风困扰,仍享96 岁高寿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星云大师自幼便是小病不断,甚至连疟疾、烂疮、肺痨等一些很少见的疾病,他也未能幸免。对自己糟糕的体质和疾病时常侵扰的痛楚,他也曾一度郁闷和排斥,但越排斥越忧愁,越忧愁越恐惧,越恐惧越痛苦,反而更加重了病情。看着刻意的趋逸避苦只能让自己更痛苦,善于思考的他选择了勇敢面对:既然甩不掉,挡不住,那就当作朋友吧。从此,他不再排斥,不再怪它,而是爱护它,呵护它,与它和平相处。

星云大师从不讳疾忌医地反对药物治疗。他在不到40 岁时患上了糖尿病,医生告诉他:这种病虽短期没有生命危险,却很麻烦,能在长期的消耗中产生可怕的并发症,由此,医生断言他的寿命不超过80 岁。

听说这个“朋友”如此强势,星云大师该打针就打针,该吃药就吃药,在遵从医嘱的基础上和糖尿病开始了和平共处。因为他能管好嘴巴、及时诊治,病情一直被控制得很稳定。后来,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眼底钙化,令视神经受损,他的视力日渐模糊。

2013年,他不得不到美国进行激光治疗。医生检查了他的眼睛,曾形容他的眼睛就像一件破旧的衣裳,经过缝补只会变得更坏,因此断定他的眼睛只能再看几个月的光明。结果,不知过去了多少个“几个月”,星云大师仍尚能辨识物品,四处弘法。

后来,一位眼科权威专家为星云大师检查眼睛后,惊讶地说:“我在医界服务20 多年,从来没看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多次激光治疗后,还能保有像你这样视力的。”

由此专家对大师的保健方法产生了兴趣,听说了他的“以病为友”后,也不禁感慨:既不惧慑于病,又不暴弃于病;既重视药医,更力行自养,让疾病变成一帖良药。这对于其他正经受病痛的一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榜样。

他意志力强韧,在多次受访时仍笑谈病痛,曾告诉医疗团医师“出家人不怕死”,也曾称自己早已看淡生死,“人的一生活的岁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义!”

星云大师一生受疾病折磨,但他与疾病相互尊重。他曾说过,“疾病是修道的增上缘,不要排除它,把病痛当成好朋友,人生会有不同想法,心情也会很轻松!疾病来临的时候,你不必太畏惧它,可以把它当成朋友,互相尊重,互相体贴,互相照顾,疾病和身体也会共存共荣的。”

不妨慢下来

在与糖尿病斗争的漫长过程中,星云大师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是他最强调的一点。

2)分析表明,励磁涌流、潜供电流以及用户中异步电动机均不会对重合闸成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影响重合闸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为滑落性延时故障的延时长度。

星云大师说,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他把“慢”的养生功效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慢工可以养艺。“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来。

二是,慢步可以养生。现代医学证明,慢步可以健体养生。长跑、快跑,适合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真正的养生还是要靠慢跑。

三是,慢生活可以养寿。星云大师认为,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造成许多现代文明病。因此,应该把生活步调放慢一些,比如,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开车不要超速,讲话不要太快,像机关枪,不要有太多的赶场,不要完全为别人而忙,也要为自己而活。思维反应不要老是太快,有时不妨迟钝、笨拙一点;做任何事不一定都要跟别人比速度、比效率,也不必每日都要加班加点,经年累月不休假,即便是机器也会受不了而损坏。

四是,慢言可以养量。星云大师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拙于言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发议论,喜欢高谈阔论。“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好发表高论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话不经思考脱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烦,才悔不当初。

“面对各种疾病,大家要有一个态度,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

跟疾病相处是一种学问

怎么对待疾病是一种学问,小题大做者有之,过犹不及者有之,安之若素者也有之。有时,对待疾病的态度甚至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这种态度,说到底是一种处病哲学。对付慢性病,最需要聪明的处病哲学。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王含说,当疾病确诊后,老人要学着接纳自己与疾病将要长期共存的状态,接纳不那么正常的自己。有一个词专门用来形容与疾病共生的状态,叫“带病生存”。

但或许是因为抗争观念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中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有时难免会跨越执着和偏执之间的界限,从抗争变成较劲。

王含医生曾接诊过一个患者,脑血管病遗留了轻偏瘫,其实并不影响生活。但是多年来各处求医,希望彻底治好,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而这也不仅加重了他的焦虑,家人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而王含的科室还有一个住了10年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四肢瘫痪,气管切开,由呼吸机辅助呼吸,全身只有头颈部可以动。可这个常年卧床的“倒霉”的人,乐观开朗,习惯了用气声交流、讲笑话,甚至可以配合呼吸治疗师试用新机型并描述试用的感受。每次查房,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他就非常礼貌地跟我们说:“我没事,你们去忙吧。”

这个躺在床上的“废人”,不仅写书,还教了好几个顽皮的孩子读书,是我们眼中受人尊重的奇人。他的处病哲学彻底改变了疾病强加给他的人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疾病也奈何他不得。

摘编自健康时报

猜你喜欢

慢工星云大师
有眼无珠
只增加那么一点点
大师剪我也剪
蜗牛三首
戴一片宇宙星云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年轻的匠后代们
玫魂星云
三叶星云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