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性”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2023-04-05计勇张洁严如玉肖丽英王寅冯倩

高教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四性应用型特色

计勇,张洁,严如玉,肖丽英,王寅,冯倩

(南昌工程学院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南昌 330099)

关键字:“四性”目标;新工科理论;地方应用型;学科建设;本科院校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始在地方本科院校得到加强。2014 年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院校[1-2]。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基于现有技术与理论实际应用培养能真正服务社会生产生活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实用性应用学科[3]。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科建设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突破点及核心工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需求愈发强烈[4-5]。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过程中较普通存在行政管理代替学科管理、套用研究型大学模式、资源缺乏充分整合、发展过程僵化等现象[6-8]。许多学者专家不断探索应用型学科建设模式并丰富应用型学科理论体系,从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建设模式、学科生态化发展及学科生态位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9-10]。本文面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基于“四性”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模式,明确应用型学科建设思路及发展重点。

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主要问题

(一)缺乏较准确的“应用性”定位

为了适应21 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建设对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将办学定位于应用性、针对性、服务性等,从学科方向、学科定位、学科成果等直接聚焦地方应用服务[11]。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形式上许多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模式,存在学科应用性定位与学科建设改革之间思路模糊,对学科认识把握不准等问题。研究方向脱离区域实际,研究成果无法应用,缺乏对学科“应用性”进行实质的准确定位。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方向设置因人而定、因行政而变、过程调整较随意,缺乏规范科学的考核,依靠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学科建设改革。没有明确的理念和可操作的模式,导致学科建设难往深层次、高质量的应用性方向发展,缺乏有亮点的应用性成果。“理论应用性”充足过剩,“实际应用性”匮乏无力。随着对地方应用性这一特点日趋被重视,进行指向性精确建设定位、学科专业结构性建设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使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明晰了发展方向。

(二)缺乏有亮点的“行业性”发展

高等院校作为更迭新兴知识技术和培育各行业人才资源的温室,需要与时代发展接轨,做强特色学科。地方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技术的研发与人才的输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更需要依托特色行业而建设。行业性发展在学科建设环节中举足轻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行业发展为指向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与重点、培育行业领域内人才,让科研成果服务行业要求,紧跟行业发展现状[12]。但是事实上,地方高校对于学科布局规划上往往贪大求全,行政决定资源,外行管理内行,行业性亮点不足成为了地方高校学科的短板。以往地方高校主要聚焦于专业建设,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较少,对接行业创新动态不足,学科资源的分散化更使得应用型研究成果创新不足。同时,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使得行业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能依靠地方高校有效解决。有些地方本科院校照搬其他类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更是导致了学科建设情况与其他类型高校高度重合的现象,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突出研究型建设而其“行业性”发展则不足。

(三)缺乏有深度的“区域性”合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学科建设方向和地域特色相结合,有效融合地方需求与学科建设,进而面向学科应用。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能服务区域发展并担负区域性交流合作任务等一系列能力。学科建设应放眼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导向,由此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共赢发展[13]。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容易照搬研究型高校模式,以“老路子”形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虽存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但由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不足,缺乏深度参与地方发展战略,高校学科建设延续一贯培养模式套路,缺乏动态调整的能力。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地方高校缺乏有深度的区域性合作,不仅仅是对于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反应不敏锐、不敏感,更是缺乏承担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没有相应的平台与沟通的桥梁,校企联合过程中想要进行深层次研究也愈发困难。

(四)缺乏有理论的“前沿性”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各领域知识技术顺应时代潮流都在不断更迭,科技革新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与人才需求,这无疑挑战了传统学科体系。地方高校在前沿技术创新上很多落后于科技发展,学科建设缺乏前瞻性。故在开展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中,更应该注重学科团队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具备关注行业发展意识和技术前沿的领军人才[14],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要持续不断支撑创新学科团队建设,真正用好学科带头人。但地方高校容易存在行政管理代替一切,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团队难以得到真正的建设,这些都导致学校对行业学科前沿缺乏充分掌握、缺乏真正的创新成果[15]。同时,学生培养大多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使学生接触复杂工程前沿知识的途径通道束窄,这些复杂的前沿知识是开拓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基础,参与科研的机会减少,进一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受阻。

二 以新工科理论为指导,明确学科建设思路

(一)切合国家与地方战略,凝练特色学科发展目标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不断探索基于中国经验的特色模式,在几年间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国家政策和省级的相关政策是学科建设的指挥杆和行动指南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结合国家政策和省级政策,以新工科建设的深化、拓展与突破,助力地方高校加快特色学科创新发展,培养未来的创新领军人才,抢占未来发展先机[16]。当前,国家大力调整高校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学科教育建设、发展区域社会经济,高校应当以此为宗旨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搭建特色学科培养平台,优化特色学科教育结构和布局,提高培养质量,实现从传统学科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人才特色学科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应聚焦于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素质的培育,尤其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锻炼[17]。通过明确安排各阶段人才培养内容,以科研与实践内容的联合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实现传统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一步是培养模式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宏观上,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组成,其中培养目标决定培养过程,培养过程体现并实现培养目标。微观上,将培养过程具体概化,其中培养模式细分为入学形式、课程体系、考评机制等。如图1 所示,通过学术沙龙、专业国内外论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专业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学术交流,全面创新培养论坛围绕国际交流、职业规划、创新发展等多方面途径对学生进行深入培养,帮助其对未来专业领域发展有更清晰地认识。

图1 学科建设思路

(三)以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抓好特色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领头核心人物,担负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同时也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有力保障,学科方向带头人要负责学科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对学科方向发展规划与目标、落实学科发展措施具有的重要作用。学科带头人作为带领、指导和组织老师及学生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的领头专家,在基于研究成果的指向下,带领学科团队建设有特色、有亮点、有潜力的综合学科。以学科带头人引领的科研团队成员应拥有不同学科背景,以此建设布局合理的团队。通过以学科带头人为引导的梯级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专业水平,发挥科研团队作用,帮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充分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培养研究所需要的交流表达、文献剖析、研究方案、论文撰写、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小组会议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再由团队大型会议汇报进展情况及后期计划,双向培养既保证学生发展方向正确,同时更有效率地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以重点应用成果为导向,建好特色学科平台

高校提供了教学、科研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学科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明确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凝聚学科团队及积累科研成果的凝练。依托国家级地方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得以积累大量资料与成果,由此围绕项目组课题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在国内外学术论坛中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敏锐度,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实践项目,以过程能力培育与研究成果为目标导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及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提供专业指导,培养学生专业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模式以专业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团队为基础,突出成果导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培养体系,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创新研究的能力,对学生个体、行业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基于“四性”目标的学科建设重点

(一)突出“应用”特色,解决领域工程问题

应用型学科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应用型人才为导引,重点放在学科方向与领域上攻破,聚焦、凝练学科特色及知识技术,以期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无法造就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型学科的性质、建设类型、建设模式,通过建设应用型学科,高校的人才资源、企业资源、项目资源、科研资源,提高应用型师资队伍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凝聚自身学科特色,培养新的发展增长带,充分利用铸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体系机制,解决领域内实际工程难题。

(二)突出“行业”特色,解决行业关键问题

在具体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充分吸引地方企业积极融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中,根据地方企业的人才标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通过发挥对应行业领域的集成创新优势,推动学科和特色行业融合,培养在复杂多元的实践科研、技术下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为地方企业输送真正适宜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地方行业的企业实力及行业竞争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行业合作、知识转移、技术孕育等措施,促进行业发展并提升竞争力,高校的理论优势可辅助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引领和服务行业发展。

(三)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区域突出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立足高校现实状况,立足地方发展需求,紧贴区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使学科发展配套资源配置服务。对接地方需求,为创新型区域发展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后台、人才输送和技术支持[2]。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地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产业,从地方产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切入,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为导向,关注地方主导工程与新兴产业发展新态势,围绕地方区域开展相关研究项目或工程,主动打造对接区域市场特色需求的学科,建设成为对标区域突出及重大缺陷的地方性高校学科建设。

(四)突出“前沿”特色,解决引领技术问题

促进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和产业应用的良性互动,促进多学科交叉,建设特色学科,加速产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学习理论配合实践知识的繁育地,在学科建设中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加强与各院校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开展会议论坛、参与学术会议、选派青年优秀教师做国内外一流高校访问学者等形式,使得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之间外循环与内循环的良性交流学习互补。尊重学术独特性,发扬学术民主性,从学科建设的源头上进行思想理论技术前沿化,真正做到以前沿知识技术,带动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与革新。

基于“四性”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重点,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四性”目标的学科建设重点

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展望

(一)强化政府合作,动态修正学科目标

坚持大学-政府-企业产教融合模式,可通过制定混合式小组会、特色学科方向学术沙龙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南,增加校内外学生与专家的交流,打通学生与行业政策及工程前沿的通道。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研究团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新培养论坛,以科研团队提供平台为依托的学术会议、专业实习等活动能有效提高本科生对于学科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因此,汇总整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锻炼的平台、途径、活动等资源,构建特色专业创新培养论坛,动态修正学科目标,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提供“学科-政府”平台指导学生大学四年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完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从前沿知识切入,不断扩大学科知识结构的宽度与广度。

(二)深化企业交流,培养行业创新人才

高校具有杰出的人才资源和服务社会意识的优势平台,而企业则具有丰富的实践平台,从而可将科教成果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校企的深化交流不仅优势互补,也更好地将资源利用最大化。高校应着重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参加学科建设工作,将时兴的工程理念与实践经验转化为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企业还能从侧面协助高校构建多模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坚持模块化研究工具与方法的理论学习模式,通过参与开展混合式小组会、学术沙龙、对接政府与企业的学生社团的实践模式,通过制定特色学科方向学生培养手册、学术沙龙指南、学生社团活动指南等举措进一步夯实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三)制定学科体系,科学管理学科建设

构筑模块化导师团队指导体系,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为载体,人才得到全过程联合培养。加强对学科内容的引导、研讨,采用案例结合实践等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知识结构的搭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相应的要求将会更加严苛,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先进,并有利于转化为创新能力。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搭配设置、学科前沿专题等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同时也是特色学科知识体系完善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而“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能够在这些关键节点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进而能够促进专业学生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因此,以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科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出发,以“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为依托载体,基于“四性”目标研究分析学科知识体系完善过程与管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完善过程的关键节点,加深“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与专业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以优势学科建设与特色方向凝练及培育特色人才的现实要求,积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科学利用好人才资源。

(四)增加国际交流,加强前沿技术研发

学科科研是培养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通道与平台。而专业学生参与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行为论坛、团队论坛、文献阅读讨论都需要以平台为依托才能开展,因此,利用“四性”目标整合学生参与学科科研的途径、方法、通道等离散资源,分析学生培养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工程创新度情况,研究“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对学生培养资源整合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于国际交流方面,高校应该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友好关系,鼓励并促进学生多参与国内国际交流活动,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与学者进行短期讲学和任教,统筹专业学生进行国外留学交流工作。同样,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学习借鉴国内外名校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打造一流水平的创新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科研团队整体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

致谢

感谢南昌工程学院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锋教授对课题开展提供的指导。

猜你喜欢

四性应用型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