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理念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以福建漳州为例
2023-04-05程娟珍
程娟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可见,推动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建成,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复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不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构成危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传统“天人和谐”的思想不谋而合。
1 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意蕴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诠释,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哲学,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积淀。“天人合一”思想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明确提出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天人合一”,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合一”,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生态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存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唯有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正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精神境界无不为世人所向往,也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而要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前提便是对自然界的保护,不破坏大自然。早在古代,《礼记·月令》就有记载:“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意思是说,在六月草木茂盛生长之时,应命令官府的山林管理官——“虞”进入山林巡逻检查,禁止人们上山砍伐。所以同理,在当代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爱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周易·文言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为人也好,施政也罢,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实践上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不可否认和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要合理利用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则能富足,如《孟子·梁惠王》里强调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3 担当自然,推进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天人合一”还强调人对自然的担当,强调人“参赞化育”的责任,即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文化视域下所蕴含的“有作为”的生态观,一是体现在人利用自然之道改造与发展自然,如有名的“左公柳”“白公堤”都体现了古代官员对自然的担当,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推进绿色发展;二是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有效、节约利用上。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钓鱼要用鱼钩而不用网捕鱼,打猎不打巢中的鸟,这就广泛地概括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这个“节”,就是节制、节能,体现在当代就是要努力做到最高效、最节能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乡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构建中面临的困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乡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但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原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而新的生态秩序还未建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村民生态意识缺失
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没有重视村民的参与,没有充分体现村民的意志,村民生态意识缺失,村民自身生态道德责任较为淡薄。一是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农村及海边脏、乱、差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民对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理念较弱,对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2 乡村生态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乡村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尤其是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法律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有关制度和政策不健全甚至完全空白,还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起到规范村民生态行为的作用,也无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2.3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部分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村庄垃圾清扫、收集、清运不及时,裸房、空心房、破旧老屋未整治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部分垃圾收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建成后运行管护不到位;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2.4 乡村生态产业化工程不完善
近年来,对于漳州独有的乡村特色,虽在旅游业、渔业等方面进行了转型与推动,但仍未形成以生态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化工程。总体来说,农村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缓慢,绿色转型道路发展还不够顺畅,节约型经济尚未形成。
3 传统“天人和谐”文化视野下漳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天人和谐”的思想观,既要求道法自然,又要求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梳理二十大报告精神,结合漳州乡村特色,吸收“天人和谐”思想的精髓,笔者提出漳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以供实践参考。
3.1 关注人的自身和谐,形成乡村生态文化氛围
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天人和谐”这个“人”首先应是村民,村民是乡村的主角,唯有让全体村民参与,村民与村民和谐,村民自身的身心才会和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有起色。
1)加强村民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由于受乡村条件的限制,村民接触新事物、新意识的机会较少,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村民还没有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地大物博,树木植被相对较茂盛,就算受到一些破坏,也不以为意,甚至参与生态破坏,为了一己私利烧山毁林、乱堆垃圾、随意改造等行为时有发生。可见,加强村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引导,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从观念上认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是可以通过发放海报、生态手册等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培养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态理念;二是借助村级平台,利用电影或者新媒体手段聚集村民,向他们播放宣传片,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教育、引导,既要以反面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破坏生态带来的严重后果,也要以正面例子让他们体会到生态环保所带来的作用与好处,用影片直观形象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意识深植入村民的内心。另一方面,对少数无法改变意识观念的村民进行细心、耐心的谈话谈心,用耐心和细心来感化他们,同时,村干部也要多与他们谈心,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环保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做好方向引导,转变村民发展观念,培养村民生态文明即是财富的观念。大部分村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丰厚感情,只是村民的传统意识就是以生存和生活为主,以眼前的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没有过多关注长远的发展,也没有关注自己的身心和谐,没有树立与自然和谐、自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生态价值观。因此,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生态文明所带来的价值和财富。一是可以邀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从理论层面告诉村民生态发展的意义,让他们理解自然的生态法则,只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才能真正长远地发展,才能造福自己、造福后人,用生态的理论与知识来武装农民,让他们形成新的生态价值观。二是借助村部的宣传栏、广播、村广场的大型显示屏等,轮番播放环保乡村的宣传片,播放富美乡村的宣传片,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态美所带来的生活富足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深化村民自治体系,培育文明乡风。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体系作用,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与村民协调共讨,通过转变生态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让全体村民共参与共商议,形成村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村庄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生态状况。与此同时,要着力配齐、配强村民自治带头人。要深入推行能人治村,多途径、多渠道选优配强村委会主任,如一些在外愿意返乡的企业家或者大学生村官,他们自身的生态观念和意识比较强,带动村民的力度更大。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原是一个典型脏乱差的村庄,在当地甚至还流传着一句“西梧路颠,西梧水咸,西梧人人嫌”的顺口溜。2014年,在村老党员干部和镇党委的举荐下,长期在外创业的吴志雄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组建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并带领村民共管共治,从源头抓起,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制定文明规约,而且每年还会举办元宵节活动、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联欢活动以及开蚝农活比赛等文明乡风活动,既展示了文娱风采,又体现了当地的生态产业文化。通过全体村民的一致努力,西梧村在几年内获得了很大改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2017年被漳州市评为“十佳最美渔村”,2018年被评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典型示范村”,202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十四届“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和谐发展的一大跨越。
3.2 关注与自然共生存,推进乡村生态政治建设
“天人和谐”思想最首要的生态意蕴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这种“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明的创建,除了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村民自治,还少不了法律与制度的约束,需要推进法治的他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3]。因此,推进乡村生态政治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保障。
1)建立与乡村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适应乡村生态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让村民的行为有法可依。二是基层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法律制度的宣传与引导、监督与落实,传统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对生态保护知之甚少,需要多加引导与监督。三是通过立法确定村民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是所有村民的责任和义务,乡村是大家共同的家园,尤其是对于少数不履行义务的村民,可以依法处治、处罚,而对于表现好的村民可以实行奖励,通过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来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家园。
2)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4]。在乡村振兴中,大部分农村都投入了财政资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如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公厕设施设备、村庄环境配套设施等,这些都是农村环境长效管护的主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长效管护方式。此外,要将长效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管护机制,既可以承包管护,也可以摊派给村民自行管护。但不管哪种管护方式,都要形成制度标准,要求村民共同遵守,坚持用约定规范行为,用制度保障运行。
3)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5]。加强组织领导和激励机制建设,细化组织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问责激励制度,以科学评价、精准问责和激励助推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6]。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需要领导干部落实到位,监督到位,要将生态环境的考核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存。同时,要完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离任时要实行生态环境责任审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追究责任终身制,从而使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执政理念,将“与自然共生存”“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执政座右铭。
3.3 关注天地之序,绿化乡村生态环境
《周语·国语上》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即天地万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背其规律就会带来动乱与灾难。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时时关注天地之序,尊重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遵循地域发展特点,绿化乡村生态环境。
1)优化乡村结构布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7]。乡村的结构布局和村庄规划要考虑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整体的美观,整合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资源利用;要合理分配乡村水源保护区、绿化用地等;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编制计划,既要合理又要实用,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8],包括农厕改造、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户整治、村容村貌美化、道路绿化景观美化等。以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为例,一是将厕所改革进行到底。铲除过去沿路边的土厕,全村三格化粪池全面覆盖,同时建设公共厕所,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二是污水整治行动。实施雨污分离工程,全村网管覆盖把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独立排放,同时建设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厂,将生活污水集中进行微动力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三是垃圾整治行动。全村生活垃圾承包给第三方,做到日清日运。改造和利用牡蛎壳垃圾,不断升级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变废为宝。四是农房整治行动。统一改造过去的危旧房,以“统规自建五统一”的建筑模式,将闽南建筑风格与本村人文风貌相结合,将红瓦斜坡屋顶打造成具有特色的闽南田野风光建筑群,建成后的小区被省住建厅评为福建省优秀住宅小区和样板房。五是村容村貌及绿化景观行动。近年来,“零补偿”和谐拆迁拆除村内违建与危房150户,面积达16 000 m2。村内外道路硬化40 000 m2、绿化6 000 m2、亮化路灯160盏;投入78万元建成一座休闲公园,在建妈祖文化园一座。
3)持续开展乡村生态保护行动,包括森林景观保护、“百园千道”建设、“清新水域”建设、“绿盈乡村”建设、碧水保卫战、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渔业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如漳州市龙海区浮宫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政府投资5 000万元用于生态水系清淤,驳岸护坡,新建河道景观和绿化美化工程;同时,2022年有很多志愿者在浮宫镇九龙江出海口参与红树林种植,共同修复周边海洋生态环境,这一片红树林也被称为“海岸卫士”“海洋森林”。
3.4 关注绿色发展,打造乡村生态产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漳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瓜果之乡,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上,要顺应自然,关注绿色发展,合理利用漳州天然资源,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
1)做精生态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三减量三利用三提升”工作,持续推进漳州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重点扶持“三朵花、四珍菌、五泡茶、六条鱼、十大果”产业。平和县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蜜柚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控、果园留草覆盖、悬挂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成为县域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典范。2020年底,琯溪蜜柚首次出口美国,成为我国首个出口美国的柚类产品,这正是平和县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绿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以绿色赢胜局,才能让农业有后劲[9]。
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高效立体林业。林下经济是一种立体形态的种养殖业模式,其是在林冠下搞立体的种植、养殖业,让山区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近年来,漳州市立足森林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全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有效释放林业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大力推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推广林下种植。坚持按照“高山种林茶、低山种林果、其余种林药”的思路,优化整合林下空间,扩大林下种植规模。诏安县的黄花倒水莲和清明茶、南靖县的金线莲和巴戟天、漳浦县的铁皮石斛等成为漳州市的示范样板区和特色产业群;金线莲、巴戟天、春砂仁、穿心莲等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南靖县荣获“中国金线莲之乡”称号、诏安秀篆镇获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乡镇。二是园区升级,做精笋竹产业。以南靖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引领,加强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建设。着力把竹农、家庭林场的分散经营转变成统一规范的生产平台集中管理,培育更多企业型的竹业市场主体。
3)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渔业和远洋捕捞。在突出生态环保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海洋绿色发展。一是推进设施渔业升级。加快对传统养殖业的改造,提升现代渔业工程技术和设施装备水平,有效拓展“海上粮仓”建设。二是创建现代渔业产业园区。鼓励全市渔业优势产业要素聚集、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布局优化,结合各地渔业发展实际,规划适宜的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条件,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支持远洋渔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远洋渔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加快远洋船队现代化建设步伐。
4)发展乡村旅游业,继续培育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漳州有山有海,还有当地特色文化,有着天然的绿色旅游资源,近几年各村镇关注绿色发展,走生态之路,积极引导村集体发展观光、康养、休闲与科教多业态并重的旅游服务业,打造了多个生态旅游小镇与金牌旅游村。如华安县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央、省、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建了一批可学可复制的特色示范村。目前,华安县有国家级特色示范村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7个。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借助市里要把大地土楼创建为5A级景区的契机,争取资金对土楼周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整治土楼群周边“野导”,并且充分挖掘周边的旅游资源,建设以齐家馆和文化主题党建公园为重点的旅游景点,串点成线。如今,大地村是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金牌旅游村、生态文化村和最美休闲乡村。再如东山县澳角村结合东山旅游优势,充分利用独特的“龙虎狮象”四屿、两面金色沙滩、妈祖公园等有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渔家文化一条街,着力发展渔家乐和生态游,形成“大帽山贝丘遗址→妈祖文化公园→前江沙滩→‘龙虎狮象’四屿”旅游精品路线,接待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真正达到了以创建促保护、以开发促发展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联动效果。
5)推进新能源建设,打造“绿色工厂 零碳未来”。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漳州东山县以其天然的海景闻名,早在2012年旗滨集团就与东山县共同签约了计划总投资105亿元的“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发”,东山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园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的海峡西岸(漳州)两个光伏玻璃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之一;2021年漳州市东山县与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的光伏组件项目正式签约,光伏产业在新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新兴产业。在市委、市政府及省市发改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东山县正全力打造全省的光伏产业基地。2022年10月,一道新能东山基地一期3 GW高效N型组件项目在东山光伏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正式投产,一道新能东山基地二期3.6 GW高效N型组件项目同时签约。东山基地是一道新能在福建省建设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毗邻海岸,风景绝佳。一道新能项目共分两期建设,达产后东山基地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同时,一道新能与东山县政府一起积极规划光伏电池以及其他产业链配套项目,延伸拓展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条,助推东山县“颜值”和“产值”并举。最为关键的是,一道新能将会在东山打造全国首个大型零碳工厂,在工厂周围建设由一道新能自主研发的“海上漂浮电站系统+屋顶分布式系统+风电+储能”的风光储充一体的示范性项目,真正实现“绿色工厂 零碳未来”。
4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0]。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引领。因此,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天人和谐”理念为指导,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形成乡村生态文化氛围,推进乡村生态政治建设,绿化乡村生态环境,打造乡村生态产业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