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2023-04-05撰文王天玮

求贤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撰文/王天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相比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可以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也需要有人民精神世界的凝聚和引领,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2021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但共同富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不仅要从物质生活的贫困中解放出来,更要从精神的匮乏中解脱出来,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增强理想信念。人民在“物足”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只有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提升了,才能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协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键一举

我们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们的物质世界也极大丰富了。但随之而来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对不平衡的矛盾也展现出来。人们注重追逐物质价值,忽视自身精神追求,社会心态浮躁,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一个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②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使我们党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达成共识的难度加大,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不利于中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不仅需要共同的利益基础,更需要在精神世界里有文化认同。因此,丰富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中国特质的精神世界,将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人民精神世界遭遇困境的原因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充盈,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由“单调”到“丰富”的历史性转变,文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独立,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平和。但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相对匮乏,陷入困境,原因如下:

(一)西方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早已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仍然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发表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虚无主义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针对涉疆涉港等事务进行污蔑,不能很好地辨识和分析,易受网络不良舆论的影响,不仅使自身精神空虚,而且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这不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精神世界存在“物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也随之而来。有些人疯狂追求物质的占有和消费,而精神世界相对物质世界却处于依附状态,精神生活不再高于物质生活,陷入了物欲的洪流;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在社交软件中变得冷漠;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化”,一部分人将人的能力、人的感情、人的价值都要通过“物”来证明和体现,人们对利害的选择远远高于对是非的选择,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道德底线、感情底线的缺失,从而导致社会畸形发展。

(三)理想信念存在不足

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钙,而且是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核心。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坎坷,也能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但是,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缺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熏陶,没有干事创业的干劲和勇气,遇到挫折和苦难时选择“躺平”,得过且过,这不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④这充分说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更应该凸显中国的精神文化特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从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⑤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基础。因此,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底色。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1.科学继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必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制度、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甚至糟粕,因此要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多种形式培育文化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文创产品、传统节日、场馆建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点,让中华儿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更有信心和底气面对文化差异,更加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从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滋养,引导人们不断提升道德水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要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引导群众认识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古人智慧引导人们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加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它是近现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定海神针”。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人民群众看待中国和世界、解决生活和工作难题的精神钥匙,应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上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杰出践行者,他的著作《大众哲学》,虽然“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⑥但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对于理解何为国家情怀、何为理想信念、何为青春奋斗有着积极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当下的热点话题,为群众答疑解惑,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精神力量。

2.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更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⑦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肩负历史使命披荆斩棘,其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尤其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这对于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弘扬红色传统,激励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具有深远意义。

3.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故事要讲出新意,既做到“扬正气”还要做到“接地气”,紧贴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欣赏习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既要做到“有高度”还要做到“有温度”,在情感上互相沟通,让所讲道理直抵人心。要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英雄人物和事件,注重从新时代听众的相通点中寻找讲述角度,把老故事讲出新意,让红色资源具有生命力。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1.要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这是党性和人民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贯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所在、力量之源,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要始终回应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样才能走进人民群众的心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让人民信服,并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2.党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信息化时代,人民精神的给养大部分来源于网络阵地,党不占领,错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的普世价值及所谓的“民主”等就会侵占网络。我们党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观点,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为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环境,使人民的精神世界不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⑧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主心骨,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进楼道、进工厂、进田间地头,用老百姓易接受的方式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