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郊融合的村庄沟域经济开发研究
——以中方县长远村为例

2023-04-05孙慧杨章贤朱一鑫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2期
关键词:沟域村庄融合

孙慧, 杨章贤, 朱一鑫

(1. 吉林建筑大学;2.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1 城郊村庄的融合发展

城郊村庄是指位于城市近郊区、处于城镇街道社区管辖范围之外的村庄,其不仅与城市区域空间毗邻,在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联系尤其密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城郊村庄的融合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因此,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融合城郊间的经济产业、宜居建设和生态保护功能,促进村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这类村庄发展的方向定位。

1.1 经济产业融合

综合考虑城市空间拓展趋势和村庄自身发展,承接城镇外溢功能,统筹布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适时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保并社保,农房得产权,农民基本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近城优势发展城郊经济,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打造连片成带、集群成圈、沿线成廊的现代农旅产业格局,聚力创新发展,构建产业集群,通过引导农民由种庄稼转向“种风景”,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城郊特色果蔬、生态畜牧等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做优休闲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促旅、农旅融合,建设美丽田园,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不断提升城郊旅游整体形象,建设旅游发展基地。

1.2 宜居建设融合

着眼城郊融合发展目标,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推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整体优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超前、网络化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参照城镇建设标准新建、扩建城郊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项目,满足城郊远期发展需求,切实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动力,高起点完善居住区规划布局,用好宅基地有偿退出、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和群众积极性,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城郊融合的重点工程加之推进,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努力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打造成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真正让城郊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以工业园区用地整理和村民搬迁安置为契机,引导农民集中建房,重点建设月形东部新型农村社区,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强特色田园乡村创建。

1.3 生态环境融合

城郊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变迁的突变较小,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比较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担负着保障城镇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任。同时,市郊农村地区与城镇的生态服务产品存在着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城镇提供“需求与市场”,城郊农村提供“场所与产品”。加强城郊村庄的生态融合,可有效发挥城郊农村的生态本底优势,深挖自身潜能,拓展更多功能。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将城郊生态保护与绿色宜居城镇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山水林田等生态要求,串珠成链,城乡共建共生共荣的生态景观系统,让市民亲近自然山水,享受绿色生活。建设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与保护,城乡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全民共参共建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并以此为基底,向外拓展寻求成果转化,助推乡村的经济发展。

2 村庄沟域经济开发

2.1 沟域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是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是沟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直接决定了经济产业的空间载体和生态容量。多为流水地貌的沟域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洪涝等,因此,生态性是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2],强调在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建设。加强山区地质环境的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湿”系统修复治理要求,提出生态修复目标和整治任务,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方案,尽可能多地保留沟域原有地貌、自然形态等,优化村落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才能促进经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2 沟域多元产业融合

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影响,沟域内现状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只有通过沟域内的资源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并借助区域发展形势促进经济集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事实,如沟域休闲旅游业的发展[3]。以城市功能转移为契机,以沟域内的水生态、美丽村寨资源为依托,统筹景观、环境、产业、村庄等规划,以原生态农业联结原生态人文,融合现代文旅新业态,形成多点成线、以点带面的复合经济带,促进山区村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在发展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兼顾沟域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培育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

2.3 沟域空间格局打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农村产业发展要考虑一二三产业不同的发展规律、乡村功能、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等多方面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提供不同的空间载体。因此,尊重沟域的空间特征,因地制宜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构建“山+水+田+村”的生态格局,实现沟域内综合环境及效益的整体化和最优化的重点。生态山水格局是基础,村落空间是核心,产业功能是黏合剂,只有通过科学的功能空间打造,才能形成高效的沟域空间格局。

2.4 沟域综合设施升级

伴随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庄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道路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卫生室配套、健身休闲场所配套、饮水达标、危房改造、厕所改造、村庄整治等农村民生项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在沟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产业规模和人口容量的提升,仍需对原来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进行转换升级,通过景观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服务设施优化等良好的发展环境,如面向旅游开发的景观提升和特色餐饮区、茶水区修建,以及道路、水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可大大提升沟域全季综合承载力。

3 长远沟域现状分析

长远村地处雪峰山西部余脉的丘陵山区,境内以山地为主,东高西低,东部山地为雪峰山西侧南端余脉,蜿蜒起伏,两山间形成狭长的“V”型山谷,西部为谷口平地,也是舞水河的冲积地,全域整体上呈“谷口平地+V形谷”的地貌。村庄焦柳铁路以东区域山谷两侧山体冲沟较发育,多呈树枝状和放射状展布,为典型的沟域地形地貌,山高谷深,溪水清澈,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山区面积广阔,是中方县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沟区内有长远溪,溪上游建有长远水库,谷内沟壑纵横,多为流水地貌,集水区域面积较大;沟域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休闲空间别具特色,既有景观整体性很好的山地和沟谷,又有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民居区,还有极具特色的沟谷田园。资源禀赋的优越性,为长远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沟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特征和发展空间有限等自然条件影响,长远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①谷地较为狭窄,发展空间不足致使经济较为落后。长远沟内山地占绝对优势,仅有0.3%左右的平地面积,土地储备十分薄弱;再加上土地利用方式受限,单一的传统植种使得区内经济产业水平较低,属村庄内的落后地区。②建筑布局杂乱,谷域视觉形象欠佳。受近年来村庄住房改善和外来人员违规建房的影响,沟域内溪谷旁杂乱无章地建设了大量建筑,建筑色彩、风格、体量、院落、布局等毫无规划协调,使区域内景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③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开发条件有待提升。长远溪谷地区地广人稀,虽然通了公路,但其中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规范,道路标识不清,路面较窄,没有相应的停车场所,不利于行车;部分道路坡度比较大,坡高弯急,存在着安全隐患;另外,沟谷内的供水、通信、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4 长远沟域经济发展重点

4.1 发展功能定位

顺应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以生态涵养、保育为基础,以“生态保育、谷人合一、创意创新、精致精品”理念为指导,统筹沟域内山、水、田、人等要素,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挥山区景观优势。通过道路、河流等加强带状沟域内各产业节点和资源环境的联系,以点带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使消费者进入一条沟,“吃、住、游、购、娱”舒适便捷,并能获得独特的体验,进而创新适应区域内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发展道路,促进沟域内“山、水、田、人”和谐共生,打造区域山区独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带。

以长远村典型的沟域地理特征为依托,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民俗、传统建筑和产业资源优势,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规划,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科普研学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使之成为中方县沟域经济的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

4.2 经济产业引导

立足沟域自然条件,集聚区域发展资源要素,着眼城镇功能拓展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民俗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科普研学等产业。

1)生态种植

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条件,积极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有机蔬果种植、生态水稻种植等生态农业,为沟域内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生态食材、健康农产品以及农业体验。进一步建设耕育田园,以农作、农事、农活为主要内容,营造田园牧歌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基础。

2)民俗体验

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主题体验为主,开设民俗课堂,策划丰富多彩的体验互动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制作地方美食、体验节日民俗、表演地方曲艺等活动“感悟传统、饮水思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让广大游客感受传统韵味,爱上民俗。

3)健康养生

以耕育田园为背景,以健康饮食、农耕文化等因素为支撑,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等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田园养生;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设置养生餐饮、中医理疗等养生项目体验,打造中药养生品牌。

4)文化创意

在创意IP引领下,把闲置民宿资源盘活改造,引入专业团队落户度假办公空间、精品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人文创意精神文化场所项目,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民俗。如针对儿童群体,提取本地特色元素,创意鸭子夫妇、小鸭冒险等IP形象,把纯农业村养鸭改造成充满文艺气息的艺术源泉。

5)科普研学

适应新时期“双减”要求,围绕中小学生兴趣,尝试开设了自然教育、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等课程,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将研学课堂延伸至乡村;充分利用采摘园、蔬菜大棚、油菜基地、小溪、闲置屋舍等资源,建设科普学堂、植物科普、科普广场、蔬菜科普园等场地,寓教于乐。

4.3 空间结构组织

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要素,以6km长的滨河路为主轴,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河道生态治理,加快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和传统绿色产业,打造“一带、一心、五区、多点”整体空间结构,形成以生态、民俗、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沟域特色经济带。

其中:“一带”指滨水休闲旅游带,结合长远溪的滨水岸线,形成综合性的景观廊道;“一心”指入口游客服务中心,地处凉山旅游区和中方县城进入沟域的三岔路口,是一个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餐饮住宿、演艺购物、监控监管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中心;“五区”指五个特色旅游景区,包括特色农庄度假区、传统村庄游览区、滨水休闲民俗区、森林氧吧游览区、养生度假山庄等;“多点”指多个旅游节点,包括各类体验基地、耕育田园、创意景观区、观景平台、森林氧吧等。

提升沟域对外联系通道,畅通凉山风景区与沟域的联系,融入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格局;提质县城与沟域联系公路,承载城镇休闲旅游功能。加强沟域内部道路、停车场、服务驿站、特色风景道、指引系统等的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科学布局多样化的旅游道路,优化景点与道路的临近性、景点区间的连接性、景点与干线路网的衔接性,提高各个景点的通达性。

4.4 各类设施建设

以产业发展和人口容量需求为导向,配置不同规模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明确设施内容服务项目。在设施空间布局上,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或进行复合式建设,明确设施的选址、规模等要求,以增强设施的服务效能。

以“四好农村路”为导向,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满足村庄各类经济产业活动需求。充分考虑沟域发展需求,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实现沟域内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保障区域内生产生活需求。

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在村庄“三线”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各类绿地、湿地、农田、生物滞留地,加强小流域生态治理,优化山水生态格局,保障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优质。

猜你喜欢

沟域村庄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的小村庄
《融合》
村庄,你好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出台
“沟域经济”:探索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