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就是教育”

2023-04-05邱磊

新班主任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主主义杜威道德

1919年5月3日,上海。

到中国第4天的杜威,为千余爱国青年演讲。不料次日,五四运动爆发。这场席卷华夏的民族自救运动,竟以一种“偶遇”的方式与杜威产生联系。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这场“偶遇”,带着命运的投射与晕染,改变了杜威,也改变了中国。

杜威著作等身。其中,作为传世的教育经典,《民主主义与教育》如同一堵叹息之墙,厚重、冷峻,但巨墙之下,又有一扇微启的窄门,穿过它,可抵浩瀚而光明的人生新境。

相比于其他名著,小到词句体例,大到结构意向,这本书似乎都难叫人亲近,常有人戏称其为“哲学的火焰”“智力的悲剧”。随着阅读的深入,杜威的过人之处方才渐露真容。他继承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却没有陷入唯心论的泥沼;立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又迁之于教育,意识到人与自然交互下的成长意义;巧用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解释儿童行为……另外,如脑科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也被娴熟地用于书中,一个博大而严密的“杜氏宇宙”悄然浮现。

“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我对德育的理解来自此书。在书中,无论是从教育哲学观、方法论,还是实践论来看,杜威始终认为德育是教育之首,甚至认为,一个人做好人还不够,他还须做有用的好人。评说美国的民主传统本质“既不是技术的,也不是政治的,更不是实利的,而是道德的”。

何谓“有用的好人”,又何谓“道德的民主”?理解这些话,尚需一味名叫“人生阅历”的药引。

10年前我正带高三,兼着校团委的工作,任务很重。但晦涩难懂的杜氏著作,我每日还在坚持“啃”。然而,浅尝辄止,内心颇多抗拒。那时,有关学校“可能拆并”的消息传来,一时人心惶惶。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突然听到一位老主任鼓气:“大家不要多想,杜威说过:‘支配想象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黄金时代是在我们前面,不是在我们背后。’咱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一语惊醒梦中人。杜威的名字,明明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想起老子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自己之前就是这样的状态吧,将信未信,空有读书之形而已。实际上,走近名著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名著自带的“学问结界”,如知识门槛、文化隔阂等,阻退了许多人。但奇妙的是,柳暗花明有时只是“偶得”的一句话而已。于是,再次翻读时,便有了由衷的敬意:“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效地应付未来。”

从此,杜威的声音在夜晚的卧读中一遍遍回荡。书中介绍,1896年,杜威打造了自己的实验学校,在建构“微型共同体”的理念下,他与一群或大或小的孩子“嬉闹”在一起。煎鸡蛋、修木凳、纺纱线,甚至合力搭起了木屋,不亦乐乎。这所学校虽只存在8年,却催生了伟大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每念至此,心潮澎湃。我渐渐萌发建构“师生共同体”的念头,并竭力尝试办《心智家园报》,以心理健康为支点,为孩子们提供精神栖息之地,我还创办了校刊《今天第二》,提倡“慢学习”“慢生活”,以抵抗效率主义。我召集语文组、历史组、生物组的青年教师为孩子编写故事、诗歌、谜语,以杜氏的温暖共情,书写个人的教育理解与实践。

美国学者斯普林格在总结西方的教育哲学时,喟叹每个人的脑袋中都装有一个禁锢思想的“轮子”。正是这个“轮子”定义着真善美、假丑恶,人人却浑然不觉,奉为圭臬。但杜威偏偏要将之打破,喊出“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他用个体的努力冲破旧俗的钳制,并鼓舞后来者。

“除了生长,教育别无目的”

读任何一本书,始于辨义,然后得宏旨,炼精华,直至灵活运用,通融四达。《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教育的描绘越深刻细致,学问则越旁逸漫溯,深难见底。我受之震撼,才明白教育学的本质是“人学”,而“人”的复杂性似乎不亚于理性,那么教育“人”的工作,将是何其之难!这正是康德感叹教育是“能够交托给人的最大问题和最困难问题”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于在阅读中获得知识,领悟其有限性,并让个人始终保持谦卑、敬畏、勤学的职业姿态才更重要。

与孔子主张的“人学”不同,杜威认为教育是一套联结社会的“道德系统”,含义有5:发展能力、熏染意识、形成习惯、锻炼思想、激发感情(情绪)。大致可以和我国传统文化的5个字对应:能、意、行、思、情。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在杜威看来,尽在其中。

如何修炼“道德系统”呢?《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可在“智慧”“道德”和“文化”三个层面提升。每一位班主任,一方面可打造班级文化,无论是文化标识、主题阅读、环境营造,还是动漫、绘画、艺术,皆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从管理的角度说,“文化自觉”(费孝通语)是管理的至高追求,杜威也以“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作为对德育成功的最大褒奖。另一方面,文化又必须来源具体时空的人物和场景,所以,基于人本主义的“智慧”和“道德”,成了文化的载体和依托。

这让我想到了班旗。一面旗帜,就是一股精神,一团斗志,一脉文化。在班旗下,衣食住行、唱念做打从此就有了“核”。在毕业之前,再请所有人在班旗上签名。这既是一项活动的完美谢幕,也应该是对走向成熟的再出发。时间、实践、识见,随之而厚积,渐渐炼成杜威所说的“成长”。

但是,我们要想深刻理解它,实在需要花很多功夫研究。就以心理学来说,“观察”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民主主义与教育》说“如果对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那在实践中,该如何落地呢?不妨暂以杨绛先生的做法为例。她当小学教师时,很会管学生,班级秩序井然。其实,她班上的孩子多来自穷人家,散漫粗野,并不好管。不过,她有一个独到的发现:小学生像《太平广记》神怪小说里的精怪,一旦叫出他的名字,就被降伏了。所以每临新学期,一堂课记一批名字,三节课后便都记熟。

杨绛先生分析说,首批记住的对象,往往最淘气或最乖、最可爱、最伶俐,总之个性极为鲜明。最聪明的孩子,往往在次批中,因为常深沉,不轻易外露。末批的孩子,个性最模糊,往往是班上最混沌的。这个观察的结果,不但在心理上对孩子做到了因材施教,更使每一个人能感受到师者的用心良苦。

除了“观察”,全书还对想象(联想)、思维、语言等做了不厌其烦的介绍。可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用了杜威全部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知识,成功地从一个个宏大、繁复而抽象的学术细节中重新定义了“生长”。“道德就是教育”,他总结说,而“德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生长”。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依照个人的经验,这本“人学”之书,外刚内柔,似繁实简,藏巧于拙。每一位有心参悟的老师,无不经过“知”“行”“意”的三关考验,实现职业生命的新发现、新可能、新成就。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本“为人生打底”的作品,可以拿一辈子来回参悟、反复实践。走进杜威的教育世界,尤其是德育经纬,虽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但层层“改造经验”后,前方的大光明将等着你。

猜你喜欢

民主主义杜威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让我们摇起橹来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论《星期评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轨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探究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