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战略导向下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023-04-05刘黎雷钢铁李朝晖

高教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刘黎,雷钢铁,李朝晖,曹 琪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枢。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创新提供动力,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我们亟需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人才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授予高等院校的重大使命,亦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与促进,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化学无疑是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支柱,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化学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其已经成为了社会迫切需要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因而,化学是推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学科领域,化学类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与实现创新成果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变得愈发重要与关键,培养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任务也愈发紧迫。因而,分析与探讨化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建议与措施,对培养时代亟需的高水平化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7]。

(一)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不强

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管理松懈3 个方面。首先,自主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与重要驱动,高中阶段与本科时期长期采取的灌输被动型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惰性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们自主创新意识缺乏,遇见难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或者放弃,而不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次,在学习动机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研究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缺失求知欲望与刻苦专一的探索精神。在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大的当下,部分研究生读研并不是真正地对学术和专业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逃避就业,或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获取物质生活的满足。最后是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方面,安逸的校园生活、相对宽松的管理和大量的研究生自主科研时间,也使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松懈,难以形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二)研究生导师水平良莠不齐,课题组学术氛围不均衡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首要负责人,负有对学生开展科学前沿引领、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标准教导的责任,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想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本身就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而当下许多高校由于研究生导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不全面,导致研究生导师水平良莠不齐,阻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的构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聘任制度方面,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从2016 年的58.3 万人增长至2021 年的111.4 万人),对导师的需求量随之增加,降低准入门槛的现象不时发生。在导师考核制度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时代要求与学校发展对其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更新与完善,使得导师之间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良莠不齐。最后,在导师的评价激励机制的方面,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标准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削弱了优秀导师团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重中之重,关系着研究生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课程设置不灵活等方面。目前很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既设有学术型学位又设有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实际上,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学术型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并没有很多的区别,也没有明确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就像是本科教育的翻版,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没有体现研究性质,没有体现研究生教学的审辩式、建构性和创新型等特征。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多,课程设置却往往忽视了专业人数较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忽略了部分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往往实践课程较少,课程设置面狭窄,实践课程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不够,学科跨度性不强,研究生课程设置还有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少、课程培养方案单一的问题,有碍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目标,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够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准确了解研究生培养需求,才能系统地设置适当的奖励形式与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引导和规范研究生的行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激励机制存在激励目标不够明确、评价机制不够多元和激励形式单一等问题。首先,研究生培养中关于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激励机制目标性不突出,缺乏全面、系统与明确的目标要求。如在培养目标方面,欠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使得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凸显。另外激励的评价机制不够多元,考核标准往往缺乏对研究生成果的创新性和贡献度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激励致力于学术和科研创新的研究生。此外,一名具有合格科研能力的研究生除了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更需要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如果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察,容易造成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实践与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与考察的缺失。激励形式单一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目前广泛存在在精神层面上激励不够的问题,当前的激励机制常常偏重于采取低层次的物质激励对研究生进行鼓励,如采取发放奖学金的形式来激励学生,从而忽略了精神层面上的激励,简单的物质奖励很难深层次地巩固学生的荣誉感与获得感。

二 提升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018 年9 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我们新时代研究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为了提升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与措施。杨晓东等[8]提出了以学生科研理念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构建“协同1+3”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统一安排指导下,研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一学生的小导师,负责日常生活和研究工作,采取一帮一的培养模式。姜艳霞[9]提出要求研究生阅读文献以抓住学科前沿,通过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营造平等的讨论气氛,由浅入深的科研课题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张彦等[10]提出采用启发、引导和教育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彭冰等[11]建议缩减不同学科领域公共课的学时,增加新的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湘潭大学是2022 年新入选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化学学院1978 年招收化学专业本科生,1979 年招收有机化学研究生,1981年有机化学获全国第一批硕士点,1982 年获湖南省第一批重点学科,1998 年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2017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拥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湘潭大学化学学院为例,在此背景下,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高标准培养-重品行育才的化学类研究生培养体系

严把招生质量入学关,通过竞赛、暑期夏令营等多渠道精选优秀生源。优秀的大学生夏令营可以有效增强学校与学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而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以高质量为目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修订培养方案,强化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把科创能力提升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基础课程,消弭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之间的鸿沟;开展小组讨论式选修教学,并定期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对本院研究生进行指导培训,使研究生能掌握学科前沿;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组组会、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在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当然,对于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还需要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公民责任、品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和提升,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培育治学态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生,并注意提高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培养出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神圣学术事业的高品行学生。

(二)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理念,提升其实践能力

学科交叉能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环境,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课,开展交叉学科的学术报告、专题讨论。以研究生为主体配置由跨学科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每位研究生不仅能得到自己导师的精心指导,还会得到科研团队里多位老师的悉心辅导。鼓励研究生学科交叉创新、大胆尝试,分类制订弹性化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此外,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类别、各级别的科研创新项目,并通过项目展开与答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协作水平与实践能力。如湘潭大学化学学院已形成了理论计算化学研究教学团队与从事有机光电、能源材料研究的实验团队的多学科交叉培养环境,以研究生为主体配置“理论计算+实验”导师团队,实施“理论计算化学导师+实验化学导师”交叉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课题方向,制定个性化的“计算+实验”学习方案,有效实施个性化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同培养模式贯穿于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开展、论文发表、学位论文预答辩与送审及学位论文答辩的整个培养过程。

(三)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导师资格审定,研究生导师应该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在所申请学科领域有较丰硕的科研成果,有稳定的研究学科领域。应该建立评聘分离制度,动态考核、择优上岗,逐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湘潭大学于2022年发布了《湘潭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坚持标准、程序公开、遴选公平、结果公正、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基本原则,除了要求指导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指导教师和年龄不超过57 岁等基本条件外,明确提出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上级主管部门抽检中连续2 年出现“存在问题论文”或“不合格”的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且5 年内不得申请导师资格。

(四)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奖励与制约机制

针对研究生,以学校制定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为基础,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规则,政治表现、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等方面表现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优先考虑政治思想上表现突出、评价高的学生,量化打分时,加大发表论文期刊档次的差别。为研究生参加各种创新性活动搭建平台,通过与大型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为依托,以研究生导师率领的科研团队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各级研究生科创项目(如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调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其科研创新水平与能力。严格把控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年度考核、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提升培养质量。针对研究生导师,采取定期对毕业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及对在校研究生开展访谈或调查的形式,开展导师满意度调查,全面地了解导师在思想、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学生的指导,调查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程度,从师德师风、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研究生反馈情况等方面,全方位地客观评估每位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效果,为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公示评价结果并接受申诉与监督。评价结果可以作为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的建议与反馈,并作为定期遴选省级、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要依据。对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进行奖励时,既要体现物质奖励,又要体现精神奖励,从而树立起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楷模,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鼓励研究生导师向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模范导师们看齐,激励导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持续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三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使命,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授予高等院校的重大使命,亦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化学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不强、研究生导师水平良莠不齐、培养机制不健全和培养过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4 大主要问题。通过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化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