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2023-04-05沈曙光
沈曙光
(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林业工作站,安徽 潜山 246300)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为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我国一度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控制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但这些化学农药进入了水体、土壤、空气和植株体内,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林业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正在不断推广普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安徽省是我国林业生物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徽省林业病虫害现状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随着森林生态安全和生态强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林业经济、森林旅游业和生态事业建设不断发展,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安徽省也是我国林业病虫害为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显示,主要为害的林业生物灾害有159种,发生分布广、为害较重的有33种。仅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就有22.6万公顷,其中病害发生3.9万公顷,虫害发生18.7万公顷,与上一年同期的21.7万公顷、2.1万公顷、19.6万公顷相比,总体上基本持平,病害发生面积有所上升,虫害发生面积下降。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安徽省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了林业生产和森林面积的增长,破坏了森林景观,不利于旅游业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降低了病虫害发生区域的林农经济收入,也对出口林业产品造成了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生态安全战略目的的顺利实施。
当前,安徽省林业病虫害发生形势依然严峻,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部分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为主要为害种类,经济林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油茶、薄壳山核桃等,有害生物灾害发生严重,对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林业产业和农民收入。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安徽省加大了林业间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加大了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020年,全省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8%,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2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意义
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指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以外的林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既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林业产品的品质,对林业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有毒物质进入土壤、水体、空气,并随风雨、地表径流扩大污染范围,不仅破坏了森林环境,还会对林间其他树木、草类、鸟类和昆虫等造成不良影响,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而无公害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控制病虫害为害的同时,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无公害防治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概率,避免重复防治,降低林业生产的成本投入。此外,无公害防治可降低化学农药中有毒物质对林业环境的污染,进而减少树体及可食用、药用部分的农药残留,提高林业产品的品质。尤其在林业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林业产品面临众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对推进出口贸易、减少因农药残留引发的贸易摩擦十分关键。
3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林业防治措施和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生态林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安徽省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了有力推广,为林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1 建设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是运用3S技术、航天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等建设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平台,可以进行林业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分析决策和预警发布等作业,及时发现林业病虫害发生苗头,并分析发生原因、发生范围等情况,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建设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加强各级测报点和监测站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一是基于GIS/GPS技术的乡级监测站、基于Desktop GIS技术的县级监测点和基于Web GIS技术的省级监测网络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从下至上的有效管理。二是基于GIS/GPS技术和微波传输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基于RS技术的航天遥感监测子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及时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三是基于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分析决策系统和生产性短期预报系统,及根据各级监测站、监测点及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的短期预报系统。通过监测预警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省、市、县预警信息的发布,并及时向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发送病虫害预警信息。
3.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指根据林业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天敌生物、微生物及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主要包括以下3种。
利用天敌鸟类和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如林间常见的啄木鸟、喜鹊、燕子等益鸟会大量捕食树木主干、枝叶上的害虫。可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促进鸟类繁衍的基础上,筑巢吸引或从外地引进适宜种类的益鸟,利用天敌鸟类的捕食性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而利用天敌昆虫的防治技术基本已经成熟。如在害虫产卵期在林间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昆虫,利用其在害虫卵内产卵的习性消灭害虫数量。利用蜘蛛、部分种类的瓢虫防治蚜虫等。
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主要是利用部分细菌、真菌对病原菌、害虫的寄生作用破坏其活性,控制病虫害。如林业病虫害防治常用的白僵菌可有效防治天牛、松毛虫幼虫,逐步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使用绿僵菌防治蝗虫、蛴螬、青杨天牛等害虫,只要有10%的害虫感染,就可控制整个种群。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主要指利用植物衍生物、真菌代谢物等制成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微生物制剂具有防治效果好、残留低、对生态环境没有污染等优点,是高效无毒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已经有多种微生物制剂投入使用,如烟碱、苦参碱、灭幼脲、诱虫烯、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井冈霉素和宁南霉素等。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常用害虫的性信息素诱引害虫群集并进行杀灭,防治效果显著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属于环保型的防治技术。但当前微生物制剂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实践中,由于部分制剂的研发、制造成本较高,影响了该防治手段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需要有关部门和研发、生产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逐渐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推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快速发展。
3.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应用机械方式、物理方式消灭病虫害,尤其是在林业害虫的防治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包括人工防治、阻隔害虫上树、涂白防虫、灯光或诱饵诱杀和高温消毒等。人工防治是最传统的防治方法,虽然成本较高、作业量大,但针对松材线虫病和具有受惊假死性害虫的防治仍然能被广泛采用,如伐除病树、清理树穴、清理病枝病叶、摘除虫茧、刮除病斑和人工敲树扑杀等,可以有效减少侵染源和虫源,降低虫口密度。此外,如秋季垦复可把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蛹、病原菌等翻出土壤冻杀。阻隔害虫上树主要是利用部分林业害虫在土壤中、杂草上越冬,春季上树为害的习性,在害虫上树前在树干下部缠绕塑料薄膜、涂胶环等,使害虫无法上树为害、产卵,从而减轻危害程度。配合阻隔措施还可使用毒绳杀灭上树害虫。涂白实际上也是阻隔措施的一种,主要利用石灰制成涂白剂,在秋冬季节涂抹在树干下部,可有效预防害虫上树或防止树干上的虫卵生长。灯光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林间设置光源、反光板诱使害虫群集,再进行人工扑杀或利用高压杀虫网杀灭害虫。灯光诱杀主要杀灭害虫成虫,可有效减少害虫产卵,从而降低虫口密度。如可用黑光灯诱杀金龟甲、美国白蛾等。诱饵诱杀是利用害虫对特定气味的趋向性引诱害虫再进行捕杀。如蛾类害虫对糖醋的气味敏感,可在林间放置糖醋液进行诱杀。高温消毒则是林业生产中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如把树木种子放置在强烈光照下曝晒,或用适当温度的水浸种,可有效杀灭夹杂在种子里的病原菌、害虫虫卵等。
3.4 林业防治措施
林业防治措施主要指运用林分抚育管理措施,改善林间环境,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轻病虫害危害程度。林业防治措施贯穿于苗木培育、栽植造林、抚育管理、采伐和林业产品采收的全过程,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在苗木培育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苗圃地,加强水分管理,保证空气流通,保持合理的土壤温湿度,可以有效预防苗枯病、猝倒病等病害。苗木出土后,要适时间苗,保持合理的苗床密度,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在造林时,设置合理的造林密度,营造科学的混交林分,可利用不同树种的生物特性,抑制病虫害发生。在营林管理中,根据测土结果确定施肥次数和施肥量,确保养分供应,提高树木长势,增强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及时松土除草,减少害虫、病原菌的寄生场所,使害虫、病原菌无法侵染树木;加强树木整形修剪工作,使林分保持合理的郁闭度,防止部分病虫害的发生及扩散。及时清理林间枯树、风倒树、病死树,并搜集残留物带出林地销毁,防止病虫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