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柔韧的尺度趋向诗歌的现代性和美学视域
——读李少君的诗集《云之现代性》

2023-04-05

湛江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李少君诗性现代性

◎ 张 楠

一定要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来读李少君的《云之现代性》这本诗集,虔诚之心也要在一朵云上打坐,轻盈地游走是从一首到一另一首诗,距离是虚无,美也是虚无。我们所热爱的原本都在虚无之中才会更为之梦幻、迷离。诗歌本身就是在生活中建构美学的迷宫。但如何从生活之中抓住一些事物让它成为诗。而又自然为诗。是我在李少君的诗集中找到了众多的入口和出口。一朵云的多样性,从诗歌的语境出发,建立他的诗学现代性。超脱、通透、柔韧、自然而然是我会错把这些诗当成了《诗经》中的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气息。或者庄子的《逍遥游》中的某一个心境。看似举重若轻的句子,却以精神的明净抵达自然的哲学高度和思想的高远,远远排除了情绪的指控和写作的焦虑感。我想这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才能够做到的吧。

《云之现代性》这本诗集读来也像走进了祖国大地。一个诗人的行走和吟唱张弛有度,走向万物以诗呈现,打通万物以诗记录。一种自然的交融让时间产生意义。整本诗集语言的表达自如脱洒又横跨于多种纬度,历史维度、思想纬度、情感纬度、审美纬度……这是很难做到的笔力。蕴藉心灵的诗歌空间让读者有了一个精神的释然。如果和古人联系在一起,我会想到唐朝诗人王维。时光遥远,诗性的共通还是可以让读者共识的。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到的宁静幽美都在和风物契合,和心灵相通。李少君的诗歌也在这个纬度散发着他独到的唯美和豁然。在简介中我也看到被称之为“自然诗人”,我想这个评价是相当客观的。《霞蒲的海》中这样写道,“霞蒲/霞光织成的巢穴/霞光从此起飞/霞光从此出动/黄昏/全部收回/织就满天锦绣……在霞蒲/一切如现代并继续现代……。”从自然中入诗,回归自然是一个诗人的境界和尺度。这也是我近期阅读庄子所学习到的。李少君的诗歌似乎不需要借助于经验写作,也不需要复杂的诗歌技巧却能通达到现代诗学的现实观照和精神指向,这本身就是诗人的语言能力。这首诗同样建立在自然之中,又趋向现代的审美,自然呈现的力量一定大于一切说服的力量。或许这是王维和李少君都懂得的吧。诗学的观点一定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李少君的诗一向具有语言的辨识度,弹性的叙述,柔弱的舒展,隐忍的克制,以及每一首的精神呼应足以说明他的内心细微豁达,对万物认知的通达,诗集也构建了诗人整体写作的深度凝视。正如博尔赫斯所说的:“为了地图册里蓝色的海也为了地球上浩渺的海。为了一种铁的语言的词根。为我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岬角上的一个火堆。”是的,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这语言之门,为了所有的各不相同的事物,而我从每一个侧面看到的也是一个世界。诗人在自然之中灵魂归依,并碰撞出新的思想,读者攫取着一个个精神盛宴,阅读《云之现代性》也会让我觉得在重返自然,而不是在自我的空间封锁,诗歌会带给读者更真实或更为迫切的在场感以及时代感。贯通于一种精神的上升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云之现代性》具有宽泛的诗意空间。以万物为命题,介入万物,又走出万物,是一个诗人往返在自然和现实之中的深度思辨。翱翔的自由在于超越,超越了昨天和过去,从高处的观望是心灵的体验和精神的锻造。铁与火,海水与岩浆,丝绸与云彩所具有的意义都在越出自然成了语言和诗。我在《云之现代性》这一首诗中受的启发是一种思潮澎湃而大于我在海边生活的海风吹袭,云也可以有了锋刃,以柔软掀动情怀和胸襟。漂浮向历史,也覆盖历史。支撑着一个文学的庙宇,又在建立着不同的语言庙宇。一次次的抨击往往也是一次挖掘。向着心灵的对应,对答,这对读者来说是一次窃喜的阅读。

诗人们焦虑于所谓现代性问题

从山上到山下,他们不停地讨论

我则一点不关心这个问题

太平洋有现代性吗?

南极呢?还有九曲溪

它们有现代性吗?

珠穆朗玛峰有现代性吗?

黄山呢?还有武夷山

它们有现代性吗?

也许,云最具有现代性

……

我也确信云的现代性,一朵云便从思想中穿过,飘摇的如一个梦呓,可以有它的无限性。这首诗以叙述开启诗歌的沉稳,又以一个错位的对答来提升诗歌的美学张力,无论从质地还是流动感,云本质已说服了其他的形式所在,它一定具有现代性。再次地引用古典强化了诗歌的指向和心灵的旨意。我们都和李白以及波德莱尔站在一起。我们爱云,也是爱自己,一个诗人的思想自由,和心灵的驰骋。当然也会和世事对碰和对抗,我在这里读到了诗歌的深度。是一朵云从天空到大地的高度。也可以是一朵云从天空到心灵的平衡。诗人一再地追求无非是让诗歌像一朵云一样的开合自如,怅然在生活之上,与万物默察。这首诗歌最后也在表达这种精神爆发力。我也把这看成诗人的灵魂能量。“云卷云舒/云开云合/云/始终保持着现代性/高踞现代性的前列。” 不止于它的流动,一朵云也会带给我们无数的可能。比如翅膀,比如思想,比如心境。写到这里我再次把头探出窗外看了看天空,秋天的辽阔让一朵云更为清奇神秘,它在飘,也在以不同的形式飘。

《云之现代性》也不缺乏诗人的悲悯,诗人的人性关怀也在诗句中彰显。《那些无处不在的肯德基餐厅》这首诗将社会底层尽收在一个诗人滚烫的眼眶中,将现实镜像转化为诗歌力量。也如一个诗人的使命担当,读到这里仅仅用感动也是不够的,我感叹这首诗的精神视域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光在黑夜中照亮我们的内心,像孤独被点燃,我们都走进一个集体,在取暖也在互相庇护。诗性正义都在诗句中缓缓而来。那么多的肯德基店那个多的个体也是一个全体,为此我又想到博尔赫的一首诗:“祖国不是每一个,祖国是我们的全体。”是啊,肯德基餐厅也不是一个肯德基餐厅,它是所有的肯德基餐厅。爱毗连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为此我会感动到落泪。诗歌的暖和思想延伸也在达到一种情感的调和力度。而语言的事实更具有现实精神。

《云之现代性》有众多的共鸣,读到最疼的是《傍晚》,这首诗读过多次,读一次便会心疼一次。父亲也如我们所有人的父亲,诗歌可以直通向我们的软肋。纵然的坚强也会脱下虚壳,特别在现在我已经没有了父亲,无论怎么样叫喊,只是自己的一次又一次挣扎,疼像一个深渊,被现实深陷。读到《傍晚》父亲便似乎可以又回来了。我再次又想博尔赫斯的雨:“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我也恍惚在《傍晚》,“我喊父亲的声音/在林子里久久回响/又如在风中波纹般荡漾开来/父亲应答一声/便使夜色明亮一下。”读到这里我也在嗓子里喊着父亲,我知道所期待的明亮一定是在梦中,我可以再次梦到父亲,因为《傍晚》。这首诗带着战栗的爱和强大的磁场,让读者回归于父亲的慈祥中,得到一种安然的幸福感和庞大的安全感。诗歌的未来结构在无限地扩建。

《云之现代性》可以反复地阅读,读一次诗意也在不断的延伸,语言的视界驾驭心灵,在这些诗句中完全可以品悟生活。诗歌也以诗性的磨砺,在成就现实。万物都如精神家园,可以让灵魂偎依。我很喜欢这首诗《道》:

道藏于野

在这深山里

道,就是那独自灿烂的白菜花

在这半亩土地上

已经长出了木瓜、南瓜、杨桃和韭菜

就像我在纸上写出了云、流水、小站和风暴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我又想到了庄子。这首诗的心境正与庄子达成一致。我也为此叹服这首小诗的力量。它的纬度应该不只是土地,而是整个宇宙。不需要发生任何阐述,但万物都在生长,发生着不同的蝶变和转化。一首诗的及物能力的强大莫过于如此。

《云之现代性》众多的诗性意识、诗性感知和诗学理念都值得的学习和借鉴。李少君的语言密度是像一朵云一般的玄秘又轻盈。舒缓于自然美学和哲学境地,当我抬头看到的一朵和再次抬头再到的一朵总是不会是同一朵。诗意也如此,在时间中以不同的解读递进于一种大境界,这也是诗人的精神能力。

猜你喜欢

李少君诗性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圆桌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修行及其他
网络诗选
李少君:雾霾时代,诗歌何为?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