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3-04-05汪国科
汪国科
(含山县林头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安徽马鞍山 238161)
1 研究背景
林头镇位于含山县西南部,巢湖市东南端,境内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地面积约3 900 hm2,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作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 300 hm2。近几年林头镇承担含山县再生稻核心示范片建设任务,经含山县再生稻测产小组现场实收测产,再生稻二季稻谷平均产量达到12 000 kg/hm2以上,其中头季稻产量超过9 000 kg/hm2,再生季产量超过3 000 kg/hm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稻桩的腋芽,合理调控肥水,使休眠芽萌发成苗,长穗并适期成熟,再收一茬的稻谷,具有一种两收、绿色高效、省工节本等优点。
2 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田块选择
再生稻对灌溉条件、适宜机械化等生产环境有较高要求,要选择面积大、形状较方正、利于农机作业、水源条件好的成片田块。
2.2 优选良种
结合当地气候、水稻种植习惯等特点,优选“一适一优两高三抗”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头季135 d 以内,再生季70 d 左右),米质优(国标二级以上),高产高再生力,抗头季低温发苗、高温结实和再生季低温结实的优质品种,如丰两优香1 号、Y 两优911 等。
2.3 适时早播
适当早播有利于头季稻避开极端高温,再生季能够获得更好的温光资源,并规避寒露风风险。当地头季稻在3 月20 日前后采用大棚机械化育秧,使用100%育秧基质或育秧基质与营养土各50%等育秧,秧龄控制在25~30 d,4 月中旬机插,确保头季稻7 月中旬前齐穗,8 月15 日前成熟,再生季在9 月15 日前安全齐穗,10 月中旬成熟。
2.4 合理密植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一定范围内,再生稻适当密植,能够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但密度过大,群体通风透光性差,易发病虫害,影响头季稻产量;再生稻活芽率低,导致有效穗数不足,产量低。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可采用宽行窄株等措施,达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群体通风透光良好,病虫害发生轻[1]。
2.5 科学施肥
接茬绿肥于4 月10 日盛花期前后翻压,肥料可酌情减施。采用机插侧深施肥措施,在头季稻机插的同时侧深施用专用控释肥(N∶P2O5∶K20=24∶10∶16)600 kg/hm2,或45%三元复合肥525~600 kg/hm2;活棵后30~45 kg/hm2尿素拌除草剂施用即可。头季稻孕穗期施用再生稻专用控释肥(N∶P2O5∶K20=26∶7∶18)375~450 kg/hm2。头季稻收割前10~15 d 追施促芽肥,尿素75~90 kg/hm2,提高腋芽萌发率。
头季稻收割后3 d 及时追施提苗肥,尿素施用量112.5 kg/hm2(若收割前没有及时追施促芽肥的施尿素150 kg/hm2),钾肥75 kg/hm2,做到老根深扎、新根露白。再生稻生长后期,为了防止早衰,应喷施1~2 次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2.6 水分管理
做到皮水插秧、寸水活蔸、浅水促分蘖、适时适度晒田,在头季稻机插后保持2~3 cm 浅水层促分蘖,85%够苗适早烤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后覆浅水间歇灌溉,即后水不见前水;抽穗后以湿润为主;成熟前1 周断水,确保收割时田间湿润,不能出现龟裂。
头季稻收获后晒田2 d 再复水,水深2~3 cm,让其自然落干,后期以湿润灌溉为主,除在抽穗时建立浅水层外,其余时期保持湿润,收获前3~5 d 断水。
2.7 适时机收
头季稻90%黄熟时抢晴收割,收割期控制在8 月20 日前后,头季稻一定要叶青活秆收割,否则无再生能力。再生季收割不宜太早,应完熟“三黄”(穗黄、叶黄、茎黄)迟收,在气候适宜时尽量推迟达到充分成熟时收割,能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和整精米率。留桩时应遵循“留二、保三、争四芽”的原则,即留住母茎上倒数第二腋芽,保好倒数第三腋芽,争取倒数第四腋芽。倒数第二腋芽和倒数第三腋芽穗占再生季总产量的70%~80%。留桩高度根据前茬收割时间控制在30~40 cm,8 月15 日前后收割的留桩30 cm,8 月20 日前后收割的留桩40 cm。收割时要提前确定好最佳收割路线,可采取大面积长方形“回”字形收割,田外机械调头,稻谷集中点下仓,尽可能减少和减轻收割机械对稻桩的碾压损伤[2]。
2.8 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
2.8.1 草害防控
头季稻田间杂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耳叶水苋、莎草等,一般采取“封杀结合”的办法防控草害。以“封”为主,在插秧前1~2 d 或机插秧后5~7 d秧苗返青活棵,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封闭处理土壤。以“杀”为辅,一旦“封”不住,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茎叶喷雾处理。一般机插秧后15~20 d,选用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氯氟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耳叶水苋等阔叶杂草及莎草。
2.8.2 病虫害综合防控
病虫害发生严重会造成水稻叶鞘枯死和茎秆软腐,影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季腋芽萌发。关键要防治好头季稻病虫害,再生季病虫害较少,一般年份不需要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主要采用农业、生物、物理与无公害药剂防治相结合,药剂施用采用机械低喷与飞防相结合。
1)农艺措施。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灭蛹,降低虫源基数。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应用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水稻抗逆性。
2)生态调控。田埂边适当保留禾本科杂草,或种植芝麻、大豆等作物,可以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田间机耕路两侧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降低螟虫种群基数。
3)理化诱控。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减轻为害。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 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放置15 套/hm2,根据虫害特点调整诱捕器高度。
4)全程防控。播种至秧苗期,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苗瘟、水稻茎腐叶枯病等病害,稻蓟马、灰飞虱等虫害;选择性防治秧苗期灰飞虱、螟虫等;用好送嫁药,在秧苗移栽前2~3 d,选用三环唑、春雷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破口前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根据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期,确定主治对象和防治适期。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3]。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稻曲病、穗瘟病为主治对象,兼治纹枯病等其他病虫害。
5)重点病虫害防治用药。防治稻飞虱,生物农药选用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化学农药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等;防治二化螟,生物农药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等,化学农药选用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纹枯病,生物农药选用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等,化学农药选用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等;防治稻瘟病,生物农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化学农药选用三环唑、肟菌·戊唑醇等;防治稻曲病,生物农药选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等,化学农药选用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等。稻曲病、稻穗瘟分别于水稻抽穗前7~10 d、3~5 d 施药预防,如遇阴雨天气,第一次防治7~10 d 后再防治一次。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3 再生稻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1.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规模、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采取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支撑、主体参与、订单开发,努力扩大种植规模,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着力构建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全产业链,促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有效夯实当地粮食稳产保供的基础。
3.1.2 目标任务
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为优化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优化技术,加强试验示范,优化集成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良种良法、农艺农机融合。提高产量,再生稻二季稻谷产量不低于12 000~13 500 kg/hm2,其中头季稻产量不低于9 000~10 000 kg/hm2、再生季产量不低于3 000~3 500 kg/hm2、纯效益不低于6 000~7 500 元/hm2。
3.2 主攻重点环节
3.2.1 开展试验示范
再生稻生产技术集成度高,要针对当前生产薄弱环节和技术难题,持续开展试验示范,要做好再生稻“三因素”(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水平、不同收割高度)试验示范工作,不断优化集成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一是展示筛选品种,筛选出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好等特点的品种作为再生稻主导品种。二是优化肥水运筹,示范机插秧+缓控释肥+侧深施肥,巧施促芽肥(采用穗肥+促芽肥+提苗肥一体缓控释技术),叶面喷肥,两次烤田等。三是示范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工厂化育秧及机插秧、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适干机收与低留桩机收减轻碾压等。四是示范配套模式,包括示范早稻低留桩再生稻模式,发展再生稻-绿肥周年丰产模式,优化早中稻-再生稻模式。
3.2.2 建立示范样板
要依托农田基础条件好、科技生产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抓点示范,建立标准化再生稻高质量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本区域再生稻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狠抓示范片(区)建设,示范片(区)要做到“六有”,即有实施主体、有技术指导组、有具体工作方案、有试验示范内容、有订单收购协议、有配套经费保障,确保实施质量和成效。
3.2.3 落实关键技术
一是示范推广生育期适宜,米质优,高产高再生力以及抗头季低温发苗、高温结实和再生季低温结实等特点的品种,如丰两优香1 号、晶两优1212、Y 两优911 等。二是适时早播早收。利用标准化大棚集中育秧,确保在3 月20 日前头季稻抢时育秧,提高水稻秧苗质量,8 月15 日前头季稻成熟,8 月20 日前后收割。三是合理肥水管理。精确定量施肥,一般头季稻施纯氮195~225 kg/hm2,磷肥60~75 kg/hm2,钾肥180~225 kg/hm2。重点示范机插+缓释肥+侧深施肥,巧施促芽肥,叶面喷肥及两次烤田等技术。四是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插秧、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适干机收与低留桩机收减轻碾压等技术,开展耕、育、播、插、防、收、烘等社会化服务,补齐短板,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五是适时收割,稻桩高度适宜。头季稻在90%黄熟时收割为宜或见芽收获;留稻桩矮的生育期较长、产量高,而留稻桩高的生育期较短、产量低,一般保留稻桩高度30~40 cm。再生季应全田成熟后再收割。
3.2.4 抓好产业开发
立足再生稻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优质优价导向,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再生稻加工开发,推动粮食加工企业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加价收购,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单品种种植,聚焦农产品产地加工、烘干储藏、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在提高再生稻米质量和商品一致性上下工夫,打造区域特色的再生稻米国家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优质再生稻米品牌,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全面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3.3 落实保障措施
3.3.1 提高思想认识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节本、栽培技术简单易行、绿色安全、米质好、食味佳等诸多优点。发展再生稻,既能有效增加耕地单位粮食产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优化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拓展当地稻作类型,也是抗灾夺丰收和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新途径,对稳定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4]。要把高质量发展再生稻作为粮食稳产保供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强化行政推动,抓好示范建设,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3.3.2 争取扶持政策
落实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大县奖励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稳定种粮预期收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各级财政优先保障的重点,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用好相关政策,细化补贴办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和省级相关涉农补贴和项目资金,要在政策许可前提下向再生稻种植主体适当倾斜。
3.3.3 做好服务指导
整合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技术力量,成立再生稻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再生稻示范片技术指导,确保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到位。建立农技人员定点联系服务制度,在品种选择、育插秧、肥水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重点环节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巡查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要立足防灾减灾,及早制订防控预案,加强“四情”监测与预警,做好防灾技术和抗灾物资储备,有效应对各种灾害的发生。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再生稻生产发展。
3.3.4 强化责任落实
将再生稻示范任务纳入粮食安全考核内容,加强督查调度,严格管理考核,压实责任。要精心谋划,统筹安排,制订工作和技术方案,明确再生稻示范面积、产量目标、推广品种和关键技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样板典型,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