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与现实的博弈
——广州白天鹅宾馆现状评析与反思

2023-04-05崔天使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4期
关键词:白天鹅中庭宾馆

崔天使 吴 倩

20 世纪70 年代末,外宾、游客、返乡侨民大量涌入我国,宾馆饭店的缺失导致住宿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一批现代化的酒店宾馆应运而生。广东省广州市白天鹅宾馆作为我国第一间自行设计、建造与管理的现代化酒店,于1983 年建成,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了我国旅游业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的转变。同时,宾馆的空间设计也展示出对现代风格的探索,以及与岭南传统文化的结合。

1 选址沙面的场地关系与设计融入

1.1 基于城市发展考量的建设选址

广东作为著名侨乡,与港澳两地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和文化渊源,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为新宾馆建设的重点地区。1950 ~1981 年间,广州市政府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城市中心的发展方向,还强调了“对外贸易”与“增设宾馆”的规划。白天鹅宾馆选址参考有3 处:第一,现中国大酒店所在地象岗山;第二,现花园酒店所在地,当时是广州蔬菜种植供应地;第三,淤泥滩涂的沙面外滩。基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和涉及民生的耕地考量,选择了建设成本最大的沙面。

作为珠江边上的一个小岛,沙面自古以来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通商口岸、海关以及外国使领馆等为沙面积累了很多客商交织的发展优势。白天鹅宾馆的建设给这个地方带来历史文化保护区与酒店旅游业相结合的新机会。1983年,白天鹅宾馆开业典礼时,“四门大开”的做法也是一种“长民族志气”的历史回应。

随着白天鹅宾馆的施工建设,关于选址的异议接踵而至。白天鹅宾馆南面临江,北面与沙面原有建筑道路相连接,在填江3.6 万m2建设宾馆后,使珠江水位上涨,填河道滩地建房的行为对水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1]。宾馆恰好位于沙面最南侧,巨大体量的建筑不免会牺牲珠江部分景观。另外,建筑设计语言与沙面欧式特征的差异也引发了外界对白天鹅宾馆的质疑。

1.2 环境整体性设计考量

建筑设计应按照场地属性、周围环境特点来考虑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的适应性,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会带来空间组织的复杂性与界面呈现的多样性,可控的变化与灵活的秩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选址并非设计师能左右,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如何协调新建筑与场地现状的关系,仍是一个重点问题,而白天鹅宾馆引桥与建筑体量的设计便是建筑大师佘俊南、莫伯治基于环境设计整体性考量后的效果呈现。

以不干扰场地现有道路交通系统为原则,处理新建筑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引桥的设计将入店车流直接从人民桥引入白天鹅宾馆2 层的落客区与迎宾大厅,避免大量入店车流直接进入沙面,但较长的高架桥形式却被认为破坏了沙面景观。引桥之所以未延江绕行,是为了保持延江景观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沙面与珠江割裂、江边空间边界被引桥限制的情况。从现状来看,跨区而行的引桥长635 m,连接跨江入口、桥底公园和滨水平台等,将沙面、珠江、宾馆建筑相互串联,形成一个整体,恰如其分地融入沙面的场地环境,利用高差进行人车分流,也为桥底空间预留了发展的可能性。

作为我国第一批高层建筑,其庞大的体量在沙面环境下产生的突兀感,不可避免成为争议的重点之一。相较于海外设计师的方案,我国设计师突破性提出了“腰鼓型”平面以缩减主楼的体量和建筑高度。若采用常规“板型”平面,每层只能设置客房30 多间,而“腰鼓型”平面则可设置客房40 间且无需设缝,因此建筑最终高度控制在100 m,同时缩减6 层楼层,共建34 层[2]。“腰鼓型”平面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垂直交通等设备用房置于平面中心,客房沿南北周边布置,既创造了空间利用的最大价值,也形成了独特的客房室内空间语言与建筑外立面形式。

2 现代主义形式与岭南建筑元素的结合与创新

2.1 岭南宾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背景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自1950 年至1999年,学习国外建造技术与设计理念,积极探索本土的岭南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莫伯治、夏昌世和佘俊南等建筑师共分3 个发展阶段,将岭南现代建筑理论体系应用到建筑实践中[3]。

1950 年以前为第一个发展阶段,在商贸环境、中西文化汇聚背景下迅速发展的宾馆建筑,设计运用三段式构图将建筑划分为首层入口、建筑主体和屋顶造型3部分,建筑风格多以古典折中式为主,并以标准统一的客房规整建筑主体形象,此时的代表建筑有爱群大厦、东亚酒店和胜利宾馆等。1950 ~1977 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展示岭南风貌为主,结合庭院、花园及屋顶花园,将岭南传统园林设计方法普遍运用于岭南现代宾馆建筑设计中,建筑形体多为横向元素的板式设计。1979 年,筹建白天鹅宾馆时,霍英东先生提出的“三自”方针将岭南宾馆建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白天鹅宾馆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

自此,岭南高层宾馆建筑风格基本确立,去除复杂装饰纹样、固定模数的客房开窗,以一体式规律的立面体现建筑结构的简洁形体;高低层结合的设计方法,确立了裙楼、塔楼和顶层餐厅的三段式立面构成,通过低层裙楼化解高层结构对空间的限制,以此来灵活安排公共空间与功能布置需求,串联建筑整体的活动流线。

2.2 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运用

白天鹅宾馆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具体功能相结合,不仅是建造技术的运用,更是价值观念与美学趣味的再定义。白天鹅宾馆规划了两个主要的出入口迎接到店旅客,现代建筑立体交通的理念也在宾馆东侧入口635 m 的引桥上得以体现[4]。由于主立面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临江需求,东侧主入口布置了架于江面之上的引桥,行车入店的旅客可以直接进入建筑2 层的迎宾大堂,车辆绕行进入弧形坡道后可进入位于1 层架空平台的停车场。北面次入口则位于建筑1 层,直接与沙面街道相邻迎接入店的行人。一高一低、一东一北、一车一人的入口设置将中庭转化成立体空间相互串联。

中庭空间中设置的不同角度与梯级的台阶和观景平台,丰富了裙楼整体的流线组织与空间体验。裙楼1 ~2 层以餐饮业态为主,有玉堂春暖、宏图府以及丝绸之路等中西式餐厅,由于中庭贯穿建筑的1 ~3 层,因此功能布局上餐饮空间围绕着前后两个中庭布置,形成园林与空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自由平面的设计中,为了更好引导人们走向江边赏景,平面布局形成45°的转折朝向江边,人们可以顺着斜向空间自然而然走入临江空间。为了呼应45°的折角形式,在室内空间中的天花、排灯、地缝及柱式等均作45°斜角进行相应的空间引导。

每间客房的设计中都有一个斜角小窗(为了扩大客房面积,2012 年宾馆改造时将斜角阳台改为斜角窗),且将客房内桌椅与户外阳台按对角划分,消解剪力墙终端“L”形对室内的影响。同时,设置等距的房间间隔和统一的开窗形式使得主楼在外立面的设计语言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和独特的韵律,极具现代主义的特点。裙楼作为主楼的台座,结合了临江的环境特点,运用水平长窗的建筑语言,沿江外立面设10 m 高、80 m 长的玻璃帷幕,坐在南面临江的餐厅里便可发现,两层跨层的玻璃无框幕墙,将白鹅潭的江景一览无余。但玻璃幕墙、岭南金顶等多元素杂糅和复杂的空间组织让裙楼整体显得过于零碎,与对称简洁的主楼形成明显的视觉割裂。

白色的外表皮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与力量感,外凸的斜角窗弱化了现代主义横向长窗的分层特征,形成层层覆盖的肌理效果,斜面的处理使建筑在光线下变得极富韵律。主楼腰鼓造型的折板面向江边突起,既扩大了客房视野,也在造型上将形似正方形的正立面划分为高宽比约为1 ∶2 的两部分,大大改善了主楼体量的视觉比例[5]。

2.3 岭南庭院空间元素的创新

白天鹅宾馆裙楼空间中采用传统庭院体系的渐进序列,东西向轴线递进依次为前庭的“放”、门廊的“收”、中庭的“放”、过厅的“收”以及后庭的“放”,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对比和节奏体验。中庭是整个空间序列的核心,通高3 层,上方设有14 m×40 m 藻井式光棚,依照“园林式”的形态组织空间边界,将餐饮及休闲空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渗透性空间。“故乡水”作为中庭的高潮置于端部一隅,假山上设金亭,瀑布泻石而下,崖上刻“故乡水”3 字,揭示了主景的主题和立意。

中庭植物在空间中由纵横向多维结合,上下3 层走廊临厅边缘设置花槽,天棚顶部悬挂蕨类植物,同时在假山上布置植穴,栽植花灌木,以活跃纵向组织;中庭曲桥南部栽植高大的假槟榔和高矮不一的灌木和乔木,形成“漏景”的效果,丰富横向空间层次。跌水、廊桥、楼梯等与周边公共空间以及咖啡厅、餐厅的空间咬合,形成了岭南园林独有的“抑扬顿挫”,与西方立体空间流行的连续性坡道相比更具用空间的流动性与延展可能,是现代中庭与岭南庭院结合的积极探索。

从白天鹅宾馆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整体立面上存在主楼与裙楼风格脱节的现象,但将庭院空间融入现代建筑的“复归自然”理念,规避了现代主义机械的局限,折射出对技术实际的理性精神和对地方文化的深层次诉求,对岭南建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商业运营与文保兼具的发展模式

3.1 价值肯定下的认定与保护

无论是2010 年被列为“区级登记保护文物”,还是2016 年入选“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都证明了白天鹅宾馆是近现代优秀的宾馆建筑作品。与此同时,伴随众多争议与质疑,“文物建筑”与星级宾馆的可持续发展,看似互利的两方面进行着最激烈的博弈。

一方面,虽然白天鹅宾馆建成年限相较于百年历史建筑略显年轻,但其深厚的人文价值确实值得嘉奖与认定。另一方面,现有建筑一旦被列为文物,那么与其相关的内外改造便无从谈起。基于保护原则的改造效果差强人意,这些特色空间在2015 年的改造中虽然被很好地保护和修缮,但与之相脱节的是整个建筑空间运动与体验序列的缺失。被保护的“造景”孤立于建筑空间中略显突兀,这种孤立不免让整个空间的体验形成强烈断层,点与点之间被忽视的连续性和过度聚焦的文保形成碎片化的空间体验。例如,中庭被围起来禁止进入的“故乡水”,这种过度的保护明显有意让其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过分强调其精神意义而忽略了空间体验。在这种刻意为之的形象塑造下,“故乡水”的吵闹远不如室外沙面街道的幽静来得惬意,但也是因为有了这层保护,白天鹅宾馆才避免了为讨好市场而进行面目全非的改造。

3.2 民族酒店品牌的提升

相较于客房入住,目前白天鹅宾馆最为大众所熟知便是餐厅。由于贴合广州人的早茶文化与粤菜传统,玉堂春暖和宏图府两个餐厅常常需要预约和排位,酒店餐饮逐渐融入当地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入店的宾客大部分都是前往餐厅的食客,这便加大了酒店公共空间的功能配套需求,如入店落客的分流、停留等待空间的组织等。餐厅楼层的酒店公共卫生间如今也成为了餐厅配套,如果要与酒店空间相匹配,那么仍需加强环境的清整与管理。

经营内容局限、传统空间形态和业态老化导致其客源较为单一,“高消费”的刻板印象使大众在考量消费门槛的同时过滤了年轻的新消费群体,而且保守的姿态也跟不上国际品牌酒店的迅猛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可见,无论是消费升级下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还是疫情带来的突发局势,都对酒店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扎根于广州,受岭南文化熏陶且与广州本土文化一脉相承的白天鹅宾馆具有独特的品牌特质,其品牌精髓不止于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将本土文化与酒店产品巧妙结合。当今社会已从工业、信息时代以“产品”“用户”为核心,转变为以“分享”为核心的社交时代,场景化、重体验、兼具交流与可分享性的空间组织和经营策划更能满足需求多元化的市场。只有做到兼具传统与现代、个性化与标准化、品牌与品质、文化与经营,才能为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通过对白天鹅宾馆整体建筑形象的溯源和争议焦点问题的客观辨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场地选址的考量、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国际风格的融合,还是经营现状的考量,白天鹅宾馆对经济业态发展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大的贡献,但实际使用经营问题仍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白天鹅宾馆的诞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这并不是其被一味保护的借口。现如今,曾经单一的家国情怀已变为多元的价值博弈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商权衡,白天鹅宾馆已进入转型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历史建筑遗产的保留显得格外重要,虽然白天鹅宾馆承担了延续城市文脉的重任,但追本溯源其是一个高品质高水平的商业空间。消费是核心,情怀只是引子,如果本末倒置,那么必将失去其最重要的价值。市内高档国际酒店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模式的快速更迭,都促使白天鹅品牌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以独特创新的方式再续江畔的经典。

猜你喜欢

白天鹅中庭宾馆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我的白天鹅
ROOM AT THE INN
我的白天鹅
回廊式中庭建筑烟气控制方法研究
宾馆开房致残引发离奇赔偿案
桃花源里的白天鹅
龙信老年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