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幸福养老”的浙江模式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式养老探索
2023-04-05方仁表
☉ 方仁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养老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养老服务工作的方向与路径。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握养老服务发展新趋向,谋划推进中国式养老,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浙江模式,让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福寿康宁美好生活。
客观分析养老工作的新形势
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浙江为例,从2023年起,预计全省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70万人左右,到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总数有可能接近1500万人,占比28%;到2027年将接近1650万人,占比30%左右。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呈现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趋势,高龄、失能、留守、独居等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对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口流动迁徙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的不平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城市不断流入年轻外来人口。如杭州、宁波、义乌等地,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都明显低于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而衢州、丽水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同时老年人跟随子女向县城和集镇等流动迁徙速度将加快,农村特别是山区、海岛老龄化程度较高,这些地区康养任务重,但资源短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加剧。
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养老服务发展带来挑战。受世纪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家庭面临增收难、物价涨等问题,影响养老服务消费。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养老领域加大投入的确定性。
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提供重大机遇。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是很多家庭的“急难愁盼”,也是养老服务的难点。党的二十大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为今后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进一步提升个人和家庭的养老支付能力,既能缓解家庭负担、解放全家劳动力,又能有效促进“扩中”“提低”。
银发浪潮将推动老龄产业取得更大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增长,当前“60后”群体逐步进入老年,其养老消费理念更新、支付能力更强,对专业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迫切,机构养老、旅居养老、森林康养、保健康复等产业发展迎来了春天,给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精准排摸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一般来说,老年人面临4种基本风险:贫困风险、疾病风险、失能风险、孤独风险,对应需求主要集中在收入保障、健康保障、长期照护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2022年,浙江对全省1200多万名老年人进行自理能力筛查,同时对老年人养老需求进行普查。调查结果显示,需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方便看病、有人聊天、帮忙打扫卫生、参与活动、助餐吃饭。
方便看病是最迫切的需求。社区初筛预设了简洁易懂的5个养老需求选项,每个老年人可勾选3个。955.4万名老年人选择方便看病,城市、农村同等迫切;636.9万名老年人选择有人聊天,农村老人孤单感更强;591.8万名老年人选择有人帮忙打扫卫生,城市需求更高;507.7万名老年人选择参与活动,农村老年人集体活动意愿更强;396.2万名老年人选择助餐吃饭,城市助餐需求高于农村。
身体状况是影响需求的关键。不同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不同。分析年龄、知识、身体状况等因素,发现老年人身体能力显著影响需求。方便看病需求比例,能力完好老年人占79.2%,轻、中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则占87%;聊天需求率,随着失能程度加深不断下降;老年人失能后,打扫卫生需求率急剧上升;参与活动需求率,从能力完好43.3%逐步下降到重度失能14.9%;助餐吃饭需求率,受身体状况影响最大,能力完好老年人占32%,重度失能老年人达到64.3%。
养老消费意愿仍然不强。全省养老金超过3000元/月的老年人有307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5%,养老服务市场规模较大。以养老院收费为指标,调查了养老服务消费能力。按月收费3000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5000元以上三类划档,老年人接受率分别为93.7%、5.7%和0.6%。能力完好、年轻老人、中小学历老年人基数大,是消费的主力军。从年龄结构、身体能力和知识水平维度分析,5000元/月以上养老院接受程度,不分年龄,基本都在0.6%左右;身体能力仅有轻微影响;知识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学历和知识水平越高,消费意愿越强。
科学谋划中国式养老的发展思路
探索“家门口幸福养老”浙江模式,为“中国式养老”提供省域范例,其基本内涵是坚持党建统领,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均衡共享的康养服务。
探索“家门口幸福养老”,有“四大好处”。一是有利于体现中国特色,区别于西式养老,依靠党建统领,巩固家庭基础地位,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二是有利于发挥浙江优势,通过共同富裕示范区、现代社区建设,依托数字化改革,形成更多均衡共享的服务网络,为“家门口幸福养老”提供支撑;三是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乡土”的需求,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四是有利于节约养老资源,依托老年人现有住房,充分利用现有社区设施和闲置用房,节约资源。
探索“家门口幸福养老”,需推动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体制机制从条线分割向集成改革转变,党建统领、多方协同;二是养老理念从单纯长寿向健康长寿转变,健康快乐、精神富有;三是服务重心从机构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转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四是财政保障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政府保基本促市场,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更多支持;五是智慧养老从“治理端”向“需求端”转变,以互联网拉近物理空间,加快“邻里康养”等场景落地运用,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探索“家门口幸福养老”,重点聚焦“五个抓手”。
一是聚焦安全兜底,支持家庭有更多的养老保障。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实施高龄津贴全覆盖,建立“爱心卡”制度。二是聚焦均衡共享,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全面落实“机构跟着老人走”,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推进养老机构转型,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实施护理员提升工程。三是聚焦医养结合,方便老年人家门口看病配药和失能照护。深化康养联合体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四是聚焦银发经济,推进老龄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壮大养老产业,鼓励国资投身康养产业,设立康复辅具展销洗消示范点,引导扩大老年消费。五是聚焦社会友好,营造敬老孝老为老氛围。坚持老年教育先行,积极推进家庭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努力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