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3-04-05罗桂云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红色

罗桂云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1]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2]再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改革新方法、提升新成效、升华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信息承载体,不仅有重要的文明传承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还有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用什么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让旧址遗迹成为思政教育的“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思政教育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思政教育的“教师”,推动红色遗址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将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探索。

(一)红色遗址是育人功能的载体

红色遗址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足迹,是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生动教材。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统计,“全国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808家,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49万件套。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3]这些遗址实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开展实践教学,使红色资源更直观、更生动、更有效地发挥铸魂育人功能。

(二)红色人物是育人功能的标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红色人物是重要的人格焦点,红色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达过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号召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5]在中国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善用红色人物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中,学习他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涵养自己的品德,提升道德境界。

(三)红色精神是育人功能的内核

红色精神是红色资源中的核心和全局统领,是对红色文化深层结构的高度凝练,集中体现为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承载的主体精神状态和风貌,彰显无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历史印记、原点追寻和本源之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中构筑起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貌。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要深度融入红色精神的功能因子,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吸收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增强创新意识和提升创造能力。不断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锻造强硬本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红色基因是育人功能的底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革命、战火、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6]因此“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7]红色基因植根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传承在不懈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情感归宿、初心原点,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红色资源的基因特质,决定了它能很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活、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在红色基因中吸取营养,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国家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勇于承担时代责任,自觉与国家和民族振兴同发展、共奋进。

二、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大思政”的契合点

“大思政”之大在于使命之大,承载的是为国“立德树人”的大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大思政”之大还在于格局之大,有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及各类教育阵地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善用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就要深入探索红色资源在“大思政”中的锲合点。

(一)育人目标一致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在各个历史时期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的中国精神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包含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部分。红色遗址可以丰富实践活动,红色人物可以榜样引领未来,红色基因可以激燃理想信念,红色精神可以激发使命担当。落实“大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吸收营养,吸取智慧和力量,教育引导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红色资源作为当前我国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大思政”育人创新实效性充分展现的优质资源。

(二)实现路径相融合

构建“大思政”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丰富“大思政”的内容、载体、途径,而红色遗址可以助力校外实践,红色人物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可以涵养道德,成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大思政”的协同育人,进行理论讲解、社会实践、知识宣传等方式凸显自身价值导向,以此提升育人实效。

三、善用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刻的革命内涵,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在高校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高校借助地方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化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统筹推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在全校开展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大思政工作新格局。

(一)聚焦党建引领,统筹“大思政”格局

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地方红色资源能否有效融入到大思政工作中,关键在于发挥高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高校为确保当地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二级学院党总支、教工和学生支部、党小组积极参与,自上而下,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育人格局,确保红色育人工作政策到位,措施有力。学校的各级党组织要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履职本领,调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盘活红色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创建“一院一品牌”,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开展“一小组一汇报”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接受教育、受到熏陶。

(二)聚焦人才培养,实现课堂教学“三结合”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广义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课堂教学“三结合”就是落实“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要善用地方红色资源,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综合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课程目标及活动方案,打通壁垒,实现三个“课堂”的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促进红色育人的协同创新。

1.立足第一课堂,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

红色资源因其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使其拥有庞大的内涵体系,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敢为人先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因子和德育功能,发挥其“育人铸魂”的功效,建构起不同学科专业所属的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互通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善用红色资源的特质,全方位、多视角找到红色资源与当地高校课堂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如善用海陆丰红色资源,一方面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如彭湃、谢非、彭士禄、黄旭华等先进典型事迹,感染学生,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使用VR技术把红色资源中的相关的场景,如“火烧田契”“六人农会”等,根据教学内容开发具有体验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与历史隔空对话,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先辈们的革命历程,感受英雄人物的高尚人格、革命气节、家国情怀。在锻造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

2.激活第二课堂,将红色资源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

红色资源的效用,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善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开展实践育人,夯实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红色思政立体课堂,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红色育人生态圈。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感悟红色文化内涵价值,提升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且在良好的校园红色物态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如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布置具有革命传统色彩或革命名人的格言警句等,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二是围绕红色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以红色旧址为载体,建立实践基地。三是以“红场大讲堂”为阵地,常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文化专家、抗战老兵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3.用好网络课堂,推动红色资源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开幕式上指出:“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9]由此可见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及现状,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开展红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红色文化传播效率,增强生动性和实效性。探索实施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微阵地”项目,发挥抖音、快手、微博、微信、专题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强交流、开展讨论,把教与学引向深入。运用网络技术丰富网络红色资源的内容,提升网络语言的感染力,增强网络传播的趣味性,打造情境式、体验式、沉浸式红色网络思政教学。使大学生更加主动地理解红色资源的价值内涵,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促进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实现。

(三)聚焦教学科研,激发内驱动力源

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的力量之源。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的实效性能否真正彰显,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做好“教”和“研”两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红色育人队伍

红色资源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红色育人队伍,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障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质量的前提。一是推动红色资源育人队伍专职化,厚植理论根基,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理直气壮”地传播地方红色文化。二是积极引进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相关博硕士人才,从学历、年龄等层面充实教师队伍,聘用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博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定期开展与地方红色资源相关的理论研讨,通过走访、交流等形式不断拓宽教师知识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深度,提升专业能力。

2.依托科研平台,打造红色理论研究高地

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是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形成认知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科研工作开展,保障理论教学成效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结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出版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举办科研成果展览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的生动教材。一是加大地方红色文化的科研力度,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和动力,组织编写《红色文化教程》和通俗易懂的《红色基因教育读本》,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二是通过开设专题教学和自学研读,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他们敢为人先、创新变革的意识,锤炼坚定忠诚、百折不回的意志,塑造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传统美德,并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红色革命精神提供参考。三是通过推进建设“一库”(红色历史资料库)“一网”(红色文化网),开展“一论坛”(红色文化论坛或红色革命精神理论研讨会)等活动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以“红色”为主线,走“红色育人路”,以党建为引领将地方红色资源有效地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使思政教育工作主题更明确、思路更开阔、落实更到位、特色更显著,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一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化发展和创新突破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红色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红色是什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红色在哪里?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