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提质 创新作业设计
2023-04-05福建将乐县水南学校
◇杨 敏(福建:将乐县水南学校)
一直以来,作业数量多、作业难度大、作业负担重都是小学生课后作业的真实写照。不仅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也导致学生滋生多种不良情绪,更是阻碍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鉴于此,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彻底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社会上的校外培训负担,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唯有明确“双减”的内涵,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坚持减量不减效的方针,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才能不断提升小学数学作业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优化作业设计思路,促进“双减”政策落地
一直以来,受到“以考试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常常进入“误区”,常常寄希望于重复的课后练习强化知识点,借助大量的难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这种作业模式常常适得其反,导致学生进入无休止的“题海战术”,不仅没有提升学习效果,还会导致学生滋生多种不良情绪。鉴于此,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如何实现作业“减量不减质”已经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具体来说,鉴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彻底摒除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与模式,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遵循以下三个思路重新设计作业。
思路一:作业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鉴于此,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使课后作业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确保设计的课后作业内容与课堂上讲述的知识点相贴合,设计切合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以便学生在完成有针对性的数学作业过程中,实现课堂知识点的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拓展与提升。
思路二: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统一。鉴于“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目标,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依据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应坚持层次性原则,以当前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作为出发点,先对其展开综合性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旨在打破“一刀切”的作业限制,使班级所有学生均可在有针对性的数学作业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另一方面,增添作业趣味性,旨在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作业模式。借助趣味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愿意完成数学作业。
思路三:适度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双减”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作业数量,减少重复性作业,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严格按照意见中的作业时长规定,精心挑选高质量的作业;同时,“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改革一脉相承。“双减”政策下,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还应关注作业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遵循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丰富作业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类型的作业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减量提质,创新作业设计
(一)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趣味性作业
面对“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要求,不仅仅要合理控制数学作业的数量,还应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捕捉小学生的兴趣点,为其量身打造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实践证明,趣味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一改往日厌烦作业、被动写作业的现状,转变为“喜欢写作业”。鉴于此,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研究,精准把握其学习的兴趣点,了解其认知思维水平等,不断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一方面,设计可操作性的数学作业,使其在快乐的操作体验中,学会数学知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性的预习作业。如,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制作出对称图形;借助网络搜集,找一找我国古代建筑物中具有的轴对称图形。如此,通过可操作性的数学预习作业,调动小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并促使其在多重感官的参与中,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设计游戏类的数学作业。鉴于小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在学习“20 以内进位加法”后,给学生布置游戏化的作业:教师制作卡片,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学生计算得又快又准,最终夺得胜利的“彩旗”。如此,借助游戏化的数学作业模式,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逐渐产生强烈的学习自信心,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丰富作业内容,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按照最新的课程标准规定,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工具,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鉴于此,唯有彻底突破传统书面作业的束缚,增加生活化的作业内容,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类型的作业,指导学生回家之后对家庭成员的身高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的结果,比一比家中谁最高,谁最矮,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在完成《克与千克》教学之后,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生活化的调查小任务,指导学生回到家中,利用小型称重器对不同的物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绘制成表格,最终对表格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看是否与自己的猜想一致。再比如,在完成《统计》教学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课下,以家庭为单位,对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调查,并形成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如此一来,使数学作业内容不再局限于计算题目,而是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使数学作业内容焕然一新,也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真正提升学习效果。
(三)立足个体差异,设计层次化作业
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学习习惯有好有坏,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是小学生个性化的真实体现。鉴于此,“一刀切”数学作业致使班级的学优生因为作业题目难度小,无法从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对于班级的学困生来说,“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常常使其力不从心,无法完成作业。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唯有坚持“量身定做”的原则,才能使所有层次的学生均可在有针对性的作业训练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具体来说,在层次化作业设计理念下,教师在设计作业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并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种题目。基础题目面向所有的学生,是都应完成的必做题,旨在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和发展题目则面向班级中的学优生,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选择性完成,旨在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之后,教师可按照分层作业的设计原则,为学生设计基础题、选做题和创新题目:王叔叔有一块菜地,他想给菜地围上一个栅栏。已知菜地长5米,宽4米,王叔叔需要准备多长的栅栏?(基础题)王叔叔有一块菜地,他想给菜地围上一个栅栏。已知菜地长5 米,宽比长短2 米,菜地的一边靠着房子,需要准备多长的栅栏?(提高题)王叔叔有一块菜地,他想给菜地围上一个栅栏。已知菜地长10 米,宽是长的一半,菜地的一边靠着房子,需要准备多长的栅栏?王叔叔还想在栅栏外面均匀地种上20 棵小树,小树之间间隔多少米?(发展题)。由此,层层递进的数学作业,满足了所有学生的作业需求,真正契合了“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要求。
(四)多学科融合,设计综合性作业
面对“双减”政策的作业设计要求,唯有彻底打破学科的束缚,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综合性的数学作业中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完成之后,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等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下绘制国旗的图案,使学生在美术绘制的过程中,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在绘制国旗的过程中,也对国旗产生深刻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之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以“圆”的古语出发,先为学生展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古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圆的特点;接着运用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另外,在跨学科的数学作业设计中,还可以语文课文作为背景知识,将数学题目隐含其中。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坐井观天》为背景:青蛙所在的井深度为51 米,小鸟想借助青藤将青蛙带到井口,一根青藤的长度为6 米,小鸟至少需要多少根青藤才能将青蛙带到井口?如此,通过语文与数学作业的融合,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量提质”已经成为数学作业设计的核心原则,唯有在减少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质量,才能真正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双减”政策的要求。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唯有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探索作业设计形式,丰富作业内容,提升作业层次化,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数学作业,方能真正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