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内外合治肺肾虚寒型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经验
2023-04-05向红彭斌
向红,彭斌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又称为过敏性鼻炎,以发作性喷嚏、流清涕和鼻塞为特征,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1]。变应性因素刺激窦口鼻道复合体,使鼻窦黏膜水肿、渗出物增多、窦口阻塞、变窄,伴嗜酸性粒细胞及细胞因子释放增多,甚至导致息肉增生[2]。西医治疗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主要药物有抗组胺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3],但多为对症治疗,难以治愈,且复发率较高。中医药能增强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彭斌教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认为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的常见证型为肺肾虚寒证,表现为冬季多发,气候骤变及受凉后加重,流清涕明显,且反复发作,多选用经验方温阳祛风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温补肺脾,祛风散寒。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彭斌教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又有“鼽鼻”“鼽水”之称。历代医家认为,其发病内因为脏腑虚损,外因为外感风寒,内外相合而致病。《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肾虚是鼻鼽发病的重要因素。肺主一身之气,鼻为肺之外窍,又是肺部经气流注于五官的官窍。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圣济总录》言:“肺脏虚寒,寒气上达。”肺脏虚寒,若再受外寒,则津液不摄,涕流而下。《证治汇补》言:“凡鼽渊疮痔,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肺脾气不足,气损及阳,伤及肾阳,可致寒水上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充实肺气。故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发病与肾、肺、脾均相关。张志聪注《素问》曰:“太阳司天,其气在表,肺主皮毛,故受司天之客气,即为胸中不利,出清嚏咳”“少阴司天,寒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鼻鼽衄鼻窒。”由上可知,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病机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遇寒而发病,宜标本兼治,补益肺肾,温阳散寒。
2 诊疗特色
2.1 以通为法彭斌教授认为,肺肾虚寒型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须从肺肾论治,治宜补益肺肾,温阳散寒,兼以补脾。《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为肺之外窍,鼻下通于肺,鼻病首治肺。肾为气之根,肾气虚则气弱,肾不纳气则气不足,宜补益肾气固根本。研究证实,补益肺肾法可有效改善变应性哮喘患儿的血清和痰液指标,提高其免疫功能[4]。在补益肺肾时兼顾补脾,补益中焦,健运脾气。脾为肺之母,脾虚则肺虚,脾健则肺气充,故可培土生金。《素问·玉机真藏论》言:“中央土以灌四傍。”一切生命活动皆赖脾之运化,脾气亏虚则运化无力,营卫二气不足,无力抗邪;脾运化失司,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湿邪易犯,上达鼻则黏膜肿胀。肺为脾之母,母病及子,肺气虚则脾气化无力,治疗应补子益母。“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寒,补肾纳气,金水相生,肺肾互补,效果更佳。熊轶敏等[5]认为,补肾阳、温少火,甘缓扶正,则元阳之火可温养他脏。
2.2 诊疗方药温阳祛风汤为我院专家谭敬书教授创立的经验方,药物组成:淫羊藿、锁阳、蛇床子、白蒺藜、白芷、乌梅、枸杞、桑椹、白芍、细辛,方中淫羊藿、锁阳、蛇床子温肾壮阳,阳气盛则正气旺,可祛邪外出,桑椹补益肝肾,白蒺藜祛风止嚏,白芷、细辛散寒通窍,乌梅敛肺涩津止涕,白芍养血。全方可温补脾肾,祛风散寒。若伴咳嗽,可加桔梗、紫菀止咳化痰,降逆肺气;若睡眠不佳,可加酸枣仁、茯神安神助眠;若头痛头晕,可加磁石、龙骨、天麻平肝抑阳;若自汗出,加黄芪、白术补气固表止汗。现代研究表明,白芷具有缓解过敏性症状、减轻鼻黏膜损伤的作用[6-7]。穴位贴敷药物主要成分为炮附子、黄芪、细辛、桂枝、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生姜汁,具有补益肺肾、散寒通窍的作用,且在三伏天穴位贴敷可以增强疗效[8-9]。《灵枢·经脉》言:“足太阳之别……实则鼽衄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多选大椎、双肺俞、双膏肓、双肾俞、檀中、大椎等穴位[10-12]。7 d贴敷1次,4~6次为1个疗程。
另外,自然界的过敏介质、天气变化、空气质量等均影响该病的发病及转归,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介质,勤换衣被,佩戴口罩。素体阳虚者注意保暖,顺天应时,还需放松心情,配合治疗,坚持长期服药。
3 验案举隅
何某,男,18岁,2020年11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喷嚏、流清涕3年,加重6 d。现病史:患者家属诉3年前因受寒后咳嗽咳痰,伴鼻塞、流清涕、喷嚏,经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6 d前因受寒出现喷嚏、流清涕加重,伴鼻塞,夜间较重,影响睡眠,晨起鼻痒,头晕头痛,精神欠佳,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汗出等不适,无口苦口干,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食欲不佳,寐差,夜间易醒,打鼾,张口呼吸,大便溏,每日2 次,小便正常,平素畏寒。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弱。既往有“鼻窦炎”“中耳炎”病史。中医诊断:鼻鼽,肺肾阳虚证;西医诊断: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腺样体增生。应用中药内服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组成:淫羊藿15 g,锁阳15 g,白蒺藜9 g,白芷9 g,乌梅15 g,枸杞子20 g,桑椹 20 g,白芍9 g,细辛5 g,白术20 g,防风9 g,黄芪 30 g,天麻9 g,炮附子5 g,山楂9 g,甘草6 g。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穴位贴敷:取药粉加入麻油、凡士林,调和至适当湿度,取桂圆核大小于辅料中心位置,贴于大椎、双肺俞、双膏肓、双肾俞、檀中、大椎穴位上,贴1~2 h,若有不适,可提前取下,7 d后复诊并再次行贴敷治疗。
2020年12月4日二诊:患者自诉喷嚏、流清涕较前好转,鼻塞、鼻痒明显好转,仍有头晕头痛,精神尚可,学习时注意力有所改善,食欲一般,寐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减黄芪为20 g,减桑椹为10 g,去山楂,余不变,7剂,煎服法同前,贴敷药物及穴位同前。
2020年12月11日三诊:喷嚏、流清涕明显好转,鼻塞、睡眠及鼻痒好转,无头晕头痛,精神可,学习时注意力集中,食寐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在二诊方基础上,加人参10 g,减淫羊藿为10 g,锁阳为10 g,乌梅为10 g,去天麻、白芍、防风,余不变,7剂,贴敷药物及穴位同前。后又复诊三次,续以前方加穴位贴敷巩固治疗,后随诊3个月后症状消失,嘱患者每年三伏天、三九天均行一个疗程的穴位贴敷,以预防发作。
按:患者表现为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的典型症状: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结合患者素体畏寒及其母亲有过敏性鼻炎的病史,可诊断为鼻鼽,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辨证属肺肾虚寒证。一诊以温阳祛风汤去蛇床子加白术、防风、黄芪、天麻、炮附子、山楂、甘草治疗,方中附子温阳,白术、黄芪补肺脾之气,防风、天麻祛风散寒止痛,山楂开胃消食,诸药共用,温阳与补益肺肾并重,兼以散寒补脾。二诊患者诸症好转,黄芪减为20 g,桑椹减为10 g,去山楂。三诊在二诊基础上,加人参补益本虚,减淫羊藿、锁阳、乌梅用量,去天麻、白芍、防风等。诸药共用,补益肺肾,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