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思政教育 多元体验促进品格提升
2023-04-05文/陈丹
文 /陈 丹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小学时期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命运,更关乎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关乎一个时代核心价值的质量和分量。因此,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重视思政教育。
一、整体谋划,系统管理,全员参与扎实推进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站在为未来谋发展的高度,整体布局,系统管理。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将思政工作扎实有效落到实处,让思政教育“随时”“随地”“随处”发生,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给予学生对的影响。
(一)增强教育者的使命感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德育处的专利,也不是班主任的专利,每位任课教师、每位后勤服务人员,即使是临时进入学校的水电修理工、植物修剪员、送货司机,都可以是思政工作者。只要心中有爱,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政工作者。学校要通过氛围营造、召开主题会议等方式将这一理念植根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里。学校也要创新机制,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案例描述】王师傅是学校的水电修理工,一天,他到学校修理水电,在墙角边发现一个学生正聚精会神地抓昆虫。他友善地和学生交谈,表扬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从专业的角度向该生阐明了“这里危险”的理由。学生对王师傅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为了感谢王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送上了“感谢信”。
(二)让教育随处发生
思政教育不是空洞的伦理灌输、道德说教,而是在一次次学习、欣赏、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悄悄发生的心理变化。物化的墙壁、橱窗、标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加油的姿态,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升旗仪式、每一项评优评比活动,都可以传递关怀、理解、信任和激励。只要有心,思政教育便可以随处发生。
【案例描述】课间,一个学生跑得飞快,在走廊里撞上了教师,本子撒了一地。教师没有怒目而视,没有大声批评,而是摸了一下该生的额头,关切地说:“不好意思,刚才我走得太急了,撞疼了吗?”学生摇摇头,满怀歉意,帮教师捡起撒落的作业本。教师真诚地说:“谢谢你!”学生羞怯地笑了,他没有说话,却从此爱上了这条走廊,喜欢上了这位教师。
(三)平凡的日子散发光芒
思政教育需要“大张旗鼓”“郑重其事”“一板一眼”“三令五申”,更需要“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应该是有筋骨、有温度、有艺术、有活性的教育,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已有人。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好的思政教育能让生活散发光芒,让置身其间之人,共沐芬芳。
【案例描述】一位四年级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是我的幸运日。清晨,当我走进校门,校长亲切地向我问好,我感到浑身暖洋洋的。今天的升旗仪式,由我们班上司令台领唱国歌,我唱得特别响亮,我看见音乐老师朝我笑了,好像还向别的老师介绍了我,晨会课,班主任隆重表扬了我,因为我主动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我不知道班主任是什么时候看到我捡起废纸的。”
二、创新教法,多元体验,情理交融课改先行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将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落实思政工作的关键。
(一)各学科的浸润融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写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强调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在先,才在后。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德”放在首位,注重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和融合。
【案例描述】在英语课上,教师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表达“贴春联”“放鞭炮”“拿红包”“吃团圆饭”等活动的英语短语,并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的节日发表看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外国节日圣诞节有“趣”,我国的春节有“情”。
(二)主学科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道法教师应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如果能创新教法,将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入课堂,将会有欣喜的收获[1]。
【案例描述】“具体认知”理念为道法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解除课桌椅的束缚,让身体动起来,通过身体的感知来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温暖老人心”一课,教师组织学生“戴上耳塞听声音”“戴上老花镜找不同”“绑上沙袋越障碍”。通过身体的体验,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变化——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听力差了,心理也脆弱了……自此,“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便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而是学生发自真心的体贴和帮助。
(三)混合学习的时代创造
混合学习主要是指将传统学习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资源、学教方式两个方面的优势互补,探索实施混合学习优化学生成长方式的途径及策略,探索基于学生成长的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关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混合学习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更多可能发生。
【案例描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学校建立云平台,开设云课堂,社区开辟云服务。学生上网课,制作加油海报。“问卷星”“腾讯会议”“班小二”等新型办公软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节约了资本,提高了效率。党员教师录制“孩子的美德故事”,利用晨会课在广播里播放,通过公众号向社会发布。“被看到”“被关注”是学生的内心需求,混合学习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这份需求。
三、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厚植成长的沃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的奋斗史、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业史、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家风、都是精神营养的重要来源。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只有植根浓厚的历史文化,精心培植浇灌,才能开出道德之花,结出美德之果。
【案例描述】在建国72周年之际,学校开展了“为祖国妈妈庆生”系列活动,低年级开展“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祖国妈妈画张像”等活动,中年级开展“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比童年”“手绘中国地图”等活动,高年级开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合唱会、“时代少年说”火星演讲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增强爱国情感,认识来时路,走好脚下路,铺就未来路。
(二)培植红色的基因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祖国的历史不能忘,红色基因要传承。学校要用活、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课程,创新红色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被触动、被震撼,让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萌芽生根。
【案例描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建党百年之际,常熟团市委成立了100个英雄中队,“周恩来中队”“杨利伟中队”“钟南山中队”“常德盛中队”……英雄人物涉及多个时代、多个领域。教师带领学生访英雄故居,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并在全市范围内举行英雄中队成立仪式及成果展示活动。隆重的仪式、飘扬的旗帜、铿锵的誓言,小县城着实刮起了一股英雄风,学生对英雄的热爱也激励、感染着成年人。
(三)奏响时代的强音
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中国,更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讲大道理,只有立足当下,立足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实际,充分挖掘当下的教育素材,才能奏响时代的强音。
【案例描述】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阻击战,医务人员、防控人员前赴后继迎难而上,有了他们的“不计报酬,无惧生死”,才有了“疫霾”下一点一滴的“捷报频传”。每份请愿书承载着的都是勇敢的决心。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14亿中国人众志成城,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教师带领学生看新闻联播,听感人故事,给英雄写信,排练情景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带给学生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信心。
四、立足生活,明理导行,家校协同共长共情
家校本是并蒂花,同生共长情意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的事。尤其在孩子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面,家庭的影响远胜于学校。学校要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优势,立足生活,明理导行,培养知行合一、有觉悟、有担当的新一代[2]。
(一)与时俱进培植优良家风
诸葛亮《诫子书》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也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案例描述】班里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主题班会,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家风。有学生说:“我们家的家风是勤俭节约,与人为善。”有学生说:“我们家的家风是诚实守信,孝亲敬长。”有学生说:“我们家的家风是自强不息,敢闯敢拼。”学生与家人交流、与同伴分享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家风的传承和发扬。学生把家风当座右铭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更是一种无声的鞭策。
(二)推优评优,选道德标杆
激励先进不仅可以使人体会到身处集体的归属感,还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所谓的替代性强化,能够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后进者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努力改变并提升自己。当落后、不足者积极追赶优秀时,整个集体就会形成蓬勃向上的氛围。
【案例描述】“六·一”节表彰“十佳文明小天使”“十佳美德好少年”“十佳家长义工”“十佳教子有方好家长”“十佳书香家庭”,教师节表彰“十佳慈心教师”“最美班主任”……推优评优是最传统、最老套的激励方式,但只要做细做实,老套的方式同样可以历久弥新。即使是一年级,选“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也要开展集体评议,民主投票,评议、投票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激励的过程,学生会渐渐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家校协同共育美德少年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切实有效,关键是看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有了真进步。升旗仪式能高唱《国歌》,拾到东西能主动交公,看到垃圾能主动捡起,做完值日能关好门窗,得人帮助能心怀感恩,在家在校笑脸一张……窥一斑可见全豹,养小德才能成大德。
【案例描述】“日行一慈”是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用手机及时记录学生的美德表现,并以照片、微视频的形式在班级群中及时共享,要求学生每天在“日行一慈”美德记录卡上做记录。持久的行为能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好习惯能促使学生将其转化为好品格。
结 语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努力。学校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以理想信念教育塑造新一代挺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