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密码”
2023-04-05陆云峰
陆云峰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对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量力而行的理念显然是被动的,特别是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缺少结构化思维,“选择性”“适宜性”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因此,我们今天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特别需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立场,在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上从量力而行走向量身定制,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量身定制,需要提振教师“教学勇气”
走进新时代,面临新挑战,需要教师敢于担当,敢于在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中“自我革命”,不断锤炼师德,着力提升素养,将拥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作为努力的方向,以“大先生”的姿态为“双减”工作提供强大的动能。
教学勇气来自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学的勇敢应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拉开了新一轮义务教育“素养导向,育人为本”的课程改革序幕,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更加清晰、有序、可评。以“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为特点的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学,使教师的专业化特质更加凸显,更需要我们对教育教学有通体透明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醒和自觉。
提振教师的教学勇气首先来自对自我的认同,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来自对学生的认可。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让每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在我们的期许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提振教师的教学勇气更重要的是来自对学科的认知,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解学科,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怎么教”的具体要求,拿捏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二、量身定制,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量身定制就是“儿童的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需要我们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在不折不扣地推进国家课程落地的同时,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将具有时代特质的内容补充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课后服务是“双减”工作的重点,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把课后服务作为新的教育契机,在课程的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开展常规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时,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融入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中,提高课程品质和服务品位。当下,多数学校正在推进的未来教室等功能室建设,不能仅仅成为教学设施升级的面子工程,而是应该成为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基地。
量身定制需要教师始终坚守“儿童立场”,把基于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作为教育教学的旨归,更要作为未来教育的永恒坚守。在优化学校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如对于进入普通班随班就读的“特需学生”,需要教师为其量身定制,提供更多的“特需课程”;对于超常儿童,更需要教师打破常规的育人方式,为这些学生提供在某一领域开发潜能、施展才华的课程。
三、量身定制,需要推动学校“管理变革”
学校管理者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双减”政策、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时,更要创新办学思路,重构学校课程体系,推进综合化实施,落实实践性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量身定制意味着要深刻洞悉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在紧盯国家育人目标、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立足本区域、本学校实际,研究更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方案,以一体化思维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在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统筹整合”的课程思维,结合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整体设计、长线规划、有序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在当前一段时间,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组织教师将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作为重点内容,以多学科联动、多平台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长。
学校课程应该是“体系化”的,其基本原则是“要素齐全”。何谓“要素齐全”?即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框架内,明确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和学校课程的补充作用,将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具体化。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学校可以敞开校门办教育,招贤纳才,以丰富的课程和优质的师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引进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时,要主动对接社会有识之士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精髓,对标新时代育人目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