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3-04-05樊嘉祺常丽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艾灸盆底膀胱

樊嘉祺,常丽娟

(1.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在腹部压力增大时出现的尿液非自主经尿道漏出的现象,以产后及中老年女性为高发人群,具有发病率高、主动就诊率低、无特异性表现等特点,是影响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的五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是指继发于妊娠和分娩之后的压力性尿失禁,其与远期尿失禁的发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是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1]。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这一问题,临床常推荐非手术治疗,且受产后这一特殊时间与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医手段更受产后女性的信赖。本文主要是对中医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进行综述分析。

1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压力性尿失禁与年龄、体重指数、孕产情况、盆腔疾病、遗传、种族、体力劳动等因素相关,其中孕产情况对产后尿失禁起决定性作用。妊娠与阴道分娩是盆底松弛与损伤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2],其对盆底组织造成的损伤有一部分是不可恢复的。妊娠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压力增大,肌肉纤维伸长、筋膜伸展,超过生理弹性范围后则会出现肌纤维断裂、结缔组织弹性丧失甚至神经组织损伤,极大降低盆底支撑功能[3],导致下尿路移动度增大及括约肌功能减弱,最终表现为尿失禁。除此之外,胎儿过大、生产方式、产后激素改变与产妇体重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相关影响[4]。本病在中医范畴内属“产后遗溺”“产后小便不禁”,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肺、三焦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则遗溺。”肾为先天之本,产妇生产时持续用力、流汗出血,劳倦耗气、亡血伤津,导致产后元气亏虚,肾阳不足,固摄下元无力[5]。肺为水之上源,女子先天体弱,产时气血亏损,肺气亏虚,无法通调水道,司其上源,是以小便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中气缺乏,经气运行不畅,脉络不通,摄纳无权,故膀胱开合失度。

2 相关中医治疗

2.1 针灸

针灸是中医经典治疗手段之一,现今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疗效已被证实。其依据经络腧穴理论辨证取穴,通过针刺治疗,可达到通经活络、益气固摄、扶正除邪的功效,能够调理腰骶部功能,提升盆底肌强度,促进神经再生,提高尿道括约肌张力,延长排尿时间,降低漏尿频率与漏尿量,恢复盆底肌功能,改善尿失禁的症状。根据施针部位与方式的不同,可将针刺分为体针、腹针、头针、电针、火针、芒针等。体针在施针时通常以邻近膀胱部位的局部取穴为主[6],如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肾俞、膀胱俞等穴。电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波形刺激,具有针刺激和电刺激的双重效应[7],特异性强,疗效显著。学者邢广月[8]应用孙氏腹针结合头针对64 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干预,干预后其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的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的评分、l h 尿垫试验结果、72 h 排尿日记结果均有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6.88%。火针是将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后再拔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者需稳、准、快。崔立民等[9]在研究中运用火针手法,以每3 日1 次,每疗程3 次为周期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三个疗程后单纯针刺组与火针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艾灸

艾灸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常用的保守治疗方式,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性的优点。该方法应用了中医“温通、温补、温热”的理论,通过热刺激将药物更好地渗透到腧穴经络,《伤寒论》中指出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益气固脱、补肾固本,温煦下元、固摄膀胱的效果,可以达到调整脏腑机能、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功能的目的。艾灸根据灸法不同可分为隔物灸、热敏灸、雷火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隔物灸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肘后备急方》中[10],包括隔盐灸、隔姜灸、隔药灸三种,本病治疗中以隔药灸疗效最为显著。高苒等[11]的研究中在气海穴应用隔药灸联合温针灸的方法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干预,经统计分析总有效率高达92.59%,说明此次方法具有良好疗效。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期应加大样本量进行试验。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得出艾灸时也存在得气的情况,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体表腧穴会敏化,而适当的艾灸可使此状态减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热敏灸相关理论就此诞生[12]。廖希希等[13]选取84 例产后尿失禁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凯格尔运动(Kegel) 法进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气海、关元、肾俞、大肠俞、次髎附近探查热敏化腧穴,进行热敏灸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2.3 中药疗法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多因元气亏虚、津液不足、固摄无权造成,治疗时应以扶本固正、升阳举陷为基本原则。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缩泉丸、举宫汤等。补中益气汤多用于产后虚弱、脾弱厌食、慢性咳喘等辨证为气血亏虚证的治疗[14],具有升阳举陷、养气固摄之功。药方中黄芪为君药,配伍人参补气挽脱,炙甘草滋阴养血,白术燥湿健脾,当归补血调经,陈皮和胃理气行滞,升麻升阳发表,柴胡和解举陷[15]。林剑[16]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盆底肌训练组比较,联合缩泉颗粒治疗组在1 h 尿垫试验结果、72 h 排尿日记结果方面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其治疗有效率达91.43%。举宫汤由黄芪、白术、党参、陈皮、菟丝子、柴胡、金樱子、升麻组成,具有补肾固脱、益气健脾、升阳举陷的功效。徐丽萍[17]的研究显示,90 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口服举宫汤1 个月后,盆底肌力显著增强,子宫脱垂程度明显改善,说明举宫汤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确切。

2.4 其他疗法

穴位按摩是在人体特定穴位直接运用不同按摩手法对穴位进行揉、按、搓、点、拍,是一种有效无创、成本低廉的中医治疗手段。杨丹华等[18]针对穴位按摩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进行研究,在联合凯格尔训练的基础上,对选定穴位(肾俞、命门、督脉、涌泉)连续按摩12 周,结果显示此方法对轻、中、重三级产后尿失禁均有较好疗效,有效率均在90% 以上。李银花[19]的研究发现,穴位埋线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在将药物注射至特定穴位的同时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使刺激、穴位、药物三者协同作用,有效率95%,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同时,有研究[20]发现随访6 个月后,接受穴位注射治疗患者的漏尿量较干预结束时无明显差异,说明穴位注射的远期疗效也较为突出。中药熏洗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是中医的常用外治之法。此方法应用热效应,打开腠理、通调经脉,使药物透过肌表直达病位。曹可林[21]将由黄柏、蛇床子、柴胡、五倍子、椿根等水煮后进行熏蒸,有效率91.43%,未出现不良反应。柯晓旋等[22]将红藤、败酱草、鸭跖草、地丁、蒲公英等进行煎制,制成中药液对患者进行保留灌肠,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子宫脱垂程度与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组,说明盆底肌训练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较好。耳穴压豆是一种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部穴位上进行按压治疗的一种疗法,相关治疗不受时间、地点、体位等限制,且治疗工具便携、易操作,人群普遍适用。王维正[23]的研究表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患者经过4 周耳穴压豆联合雷火灸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6.11%。

3 结论

由于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均开始推行鼓励生育的优待政策,使高龄产妇数量增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问题加重,加之此病并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人们对此问题呈忽视态度,造成干预滞后的现象。近年来有大量学者经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在产后尿失禁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对相关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旨在促进临床应用安全高效、无创舒适的方法治疗此病,同时为临床改进相关治疗方法和提高相关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艾灸盆底膀胱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膀胱镜的功与过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