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供给取向研究

2023-04-05牛大贺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减供给体育

牛大贺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福建永安 366000)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发布。“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1]: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着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少些作业、多些运动”成为义务教学阶段学校的新常态,中小学校体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中小学生减负力度是空前绝后的,必将对教育供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体育如何匹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发挥学校体育的主阵地作用,成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始于经济学领域,在解决社会经济领域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借助该领域发展思路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学校体育供给泛指学校所能提供给学生的体育服务机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的有效供给需通过对学校内部各要素的统筹和优化,重视供给侧结构“质”的发挥,以促进供给效能的最大化。学者梁秋益等指出,学校体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等诸多短板,有必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构建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提高改革效果。优化学校体育供给结构,提升学校体育供给效率,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有效路径[2]。该研究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指导下,从中小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的需求出发,优化学校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学校体育供给质量,以使学校体育供给精准有效,从而抓住“双减”政策机遇,整合资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改革。

1 新发展形态下学校体育供给时代语境分析

1.1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意见》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学校体育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是学校体育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的引导下,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将更为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在学校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同时校园体育活动、竞赛数量以及配套的师资等各项资源也会相应增加,学校体育舞台将更加广阔。

高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将会把学校体育供给长期以来都未能得以解决的一些矛盾放大化,使问题更为凸显。例如:家长、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待将提高到新的高度;学校体育担负的任务将更加多样;延时放学学校体育内容供给与学生多样化需求矛盾将更为突出;配套的校园体育政策、经费需要得到保障;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比问题需要更快解决;现有师资一专多能的要求将更加严格;要处理好校内体育与体育培训机构的关系等。

1.2 “双减”政策要求下的学校体育改革目标实现方式

教育发展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培养[3]。“双减”《意见》出台以前,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负担重,学校办学功利、分数至上、不能客观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教育短视化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心。“双减”政策提出,要把学生从过分重视分数的极端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教育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突出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保障学生合理作息的同时,逐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在此契机之下,学校体育当充分发挥其锻炼身心、增强体质的育人功能,在多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独特的育人价值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目标。

修复教育生态,强化学校体育主阵地地位。长期以来,教育生态在行政政绩和当前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学生身心健康在相对恶化的教育生态中难以得到保障。“双减”政策下要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性质、管理方法、培训时间等进行明确监管,规定校内各学段学生书面作业量,指出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身体锻炼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教育生态得以修复,学校体育供给主体性地位得到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方能稳步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定下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改目标才能实现[4]。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指导下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萌芽始于19世纪的欧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中起到重要作用,最终发展成为新供给经济学。新供给经济学观点认为:新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将社会资源向新供给转移,形成新发展业态,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国内的全面落地应用是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以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问题。随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开始应用于教育、医疗、民生等各个领域,为社会的更深层次发展提供指导。

“双减”政策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需求升级到更高的层次,学校体育改革有必要从供给侧着手,认识当前矛盾变化,提升学校的体育服务供给能力、质量和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目前,中小学阶段体育服务作为教育供给的一部分,仍存在诸如供给质量与效率不高、供给目标匹配度较差、供给结构失衡等现象,难以适应新时代少年儿童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体育需求,在体育供给高品质、综合化上任重道远。“双减”政策大环境下,学生身心得以释放,野蛮体魄的条件更为充分,所以应全面深入了解学校体育供给矛盾变化,以解决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新时代的学生体育价值追求为导向,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有效方案,从而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供给质量、效益、能力的深入变革。

2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供给侧现实困境梳理

2.1 学校体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学校体育供给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间的体育资源供给失衡,中西部地区、农村相对于东部及城镇学校发展迟滞。首先,对于学校体育政策落实的质量,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落实得更好。同一区域,城市与乡村差别也比较大,乡村政策执行度欠佳。其次,体育软硬件资源的供给失衡更为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优质体育师资配备更好,场地设施条件也更为完善。另外,认识水平也是导致区域间供给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发达地区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学校体育供给不充分表现在,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器材配备上达标学校还相对较少[5],尤其是小学阶段情况更为糟糕。师资方面,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配备数量和质量不容乐观;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学校地位、晋升权利方面还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体育教学改革推进情况不佳,政策落实仍存阻力;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各项指标有所提升,但基层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推进工作仍存在阻力,视力情况不乐观,体测数据准确性、覆盖面仍需提高。

2.2 学校体育供给质量不高,各供给主体间缺少联动

学生体育供给主体主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6],“双减”政策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原则,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学校作为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一直以来肩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授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学生体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使命[7]。家庭体育供给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课后的体育锻炼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可以综合发展。社会体育供给主要是一些体育类的培训机构,在学生某一项或多项技能的学习掌握上给予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多年来,学生体育供给主体间由于联动的缺失,导致学校体育目标完成质量一直不佳,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加剧,体质健康状况恶化。

“双减”政策出台以前,学校体育供给受应试环境影响,地位无关紧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体育课停留在课表上、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依然突出,学校体育的青少年体育供给主体性地位有动摇趋势。家庭方面,多数家长缺乏对体育价值的正确认识,不具备指导孩子体育训练的能力,没时间或不关心学生体育成绩是普遍现象,能够关心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反而是少数。社会方面,场地条件受限,专业体育指导人员配备不足,已有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体育培训机构收费相对较高等问题一直存在,社会体育供给商业化气息浓厚。

2.3 学校体育资源供需存在矛盾

学校体育供需平衡方能实现资源供给的最优化,而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仍存在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2]。首先,体育人才供给不充分,校内体育教师配比不足,校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短缺,身体健康教育的师资供给仍存在错位短缺。现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明显,更有的教师在校内工作敷衍,在校外兼职中投入大量精力。其次,运动场地供需失衡,学生喜好的室内乒、羽、网场地建设明显不足,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由于女生参与率低,所以场地供给在性别上不够友好,场地设施反而成了制约学生某一项技能发展的因素。诸如攀岩、棒球等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的场地供给,均是少之又少。同时,体育赛事活动资源供给短缺,覆盖广度不够,正规比赛更趋于专业化,对普通体育爱好者不够友好。

3 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与路径取向

3.1 确立学校的青少年体育供给主体性地位

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1年教育部发布《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作出规定[4],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确立以学校为主导的青少年体育供给主体性地位。

首先,各级各类别学校是贯彻党的重要方针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完成的使命[7],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诉求,其主体性地位不容动摇。其次,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体系[8]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只有守好青少年体育供给学校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完成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使命。同时,在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上,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他任何体育供给主体都难担重任。另外,学校体育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体育回归于教育,实现育体与育人的双向融合,要求青少年体育供给的主体是学校。

综上可知,确立学校在青少年体育供给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动摇地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核心本位的价值追求。

3.2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师资供给,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持续有序开展的关键,可采用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招聘比例、建立校外优秀体育人才在校内从事兼职制度,返聘退休优秀体育教师继续任教,向校外信誉度好的体育培训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保障体育教学工作有质有量,可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鼓励教师工作创新,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关心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做起。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保障体育教师群体利益,在体育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与其他学科保持一致,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给予大课间、指导学生参赛、体质测试、课后学生托管体育服务等工作认定课时量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系统,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道德规范、职业伦理等知识水平,构建一体化的在职教师培训体系,使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3 注重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互补发展

“双减”政策厘清了学校体育供给与课外体育培训机构服务供给的关系,要求二者协同互补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体育与校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角色定位上,学校体育要夯实全面育人的主体性地位,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要在合规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家庭作为学生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服务供给的中介,要从大局观、全局观出发,做好协调。第二,在内容供给上,要加强监管指导,明确体育供给主体、供给内容的合理性,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教育理念、管理经验、流量等方面优势明显,这些可在提高学生专项技能、举办赛事、组织活动方面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9]。第三,在资源供给上,将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场地器材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赛事资源等与学校体育资源协同起来,做到勤练、常赛,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第四,要协同监管,一方面,要防止在职在岗体育教师校外办班、校外兼职,加重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要防止培训机构与学校形成利益输送关系,让校内体育供给互补在政府、社会、家庭共同监管下运行。

3.4 推动学校体育供给的区域协同发展

学校体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地区差异巨大,城乡差别明显,全面提高学校育人水平,需缩小学校体育供给资源配置的差距。首先,解决学校体育资源供给的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不均衡发展,城镇和乡村的不同步发展等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层面进行调节,这对解决硬件资源设施不均衡会更有帮助。其次,针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师资资源的问题,可以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地方成功经验,实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辖区内教师轮岗制度,置换、共享优秀师资。同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对体育资源贫乏的学校进行帮扶。体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还可以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性体育资源,并进行个性化发展。总之,在保证“双减”政策取得实效的同时,切勿造成区域间的学校体育资源供给失衡,背离政策初衷。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家长、家庭减负成为当前义务教育中新的发展形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赋予了学校体育供给新的时代环境。但是,学校体育供给分配、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各供给主体供给质量、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相应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供给侧的现实困境仍不容忽视。在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上,建议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与校外培训机构的互补发展,以及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共同贯彻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双减供给体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6体育年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们的“体育梦”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