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能训练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启示

2023-04-05李晓富孔凡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负荷

李晓富 孔凡明

(1.昆明城市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2.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体能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一般指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对身体结构和功能进行有目的的改造过程[1-2]。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运动员(队)的整体训练水平。我国竞训界历来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近几届奥运备战期间,引进、推广与应用了大量新型体能训练方法作为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大量先进体能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引进和尝试是当代运动训练与时俱进理念的革新和体现,上述举措有力助推了我国竞技体育尤其是体能训练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运动员科学训练与成功参赛提供了重要保障。鉴于此,该文旨在聚焦现代体能训练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与训练特征,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并对体能训练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促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

1 体能训练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1.1 各类形式的体能训练方法层出不穷

体能是奥运赛场的入场券,近些年各式各样的体能训练方法层出不穷,如递减负荷训练[3](Stepwise Load Reduction Training,SLRT)、惯性等飞轮训练[4](flywheel training,FT)、血流限制训练[5](也称加压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6](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最佳功率负荷训练[7](Optimal Power Load,OPL)、激活后增强效应[8](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聚组训练[9](Cluster Sets,CS)和同期训练[10](Concurrent training)等。

上述训练方法对精英运动员表现提升,普通人群的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甚至是对航天员的体能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术界也对新兴体能训练方法的应用效果、作用机制、应用禁忌、安全性等方法学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读,产出了大量极具理论参考价值的学术成果,有效促进了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上体能训练的训练理念和动作形式虽有所区别,但其作用机理多为神经系统的肌纤维动员、腺体的激素分泌、相关蛋白质合成以及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强等方面。

1.2 体能训练与非训练策略融合发展

伴随着现代竞技训练水平的提高,各项目运动成绩的极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要求人体的体能水平逐渐逼近极限,这使得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角逐精确到了毫厘之间[11]。因此,以往训练策略的效用已无法满足体能训练实践的需求,探寻竞技能力提升的训练策略以外的方法(统称为“非训练策略”)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同时体能训练后的恢复措施也成为提升竞技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在上述形势的驱动下,体能训练与非训练策略逐步走向融合发展。冷水浴、超低温冷冻疗法等物理性恢复措施的应用,以及睡眠与饮食的合理搭配逐渐成为体能训练关注的重点。但也应理性看待提升体能表现的非训练策略的作用,它只是以往传统体能训练策略的有益补充,并不是对传统体能训练手段的颠覆或超越。

1.3 科技助力体能训练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对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广泛应用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竞技体育政策比较模型(SPLISS)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强化科技助训的意识,积极引导教练员和运动员接受先进的科技训练方法和监控手段。第二,聚焦影响竞技运动表现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找准科技助力的突破口和关键技术。第三,加快复合型团队建设,集聚多方资源综合发力[12]。例如,成立情报搜集与处理中心,深入研读竞赛规则,实时解析项目竞技格局,紧密跟踪主要竞技对手的训练情况,研判和预测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此外,机器学习的应用使体能训练更具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大数据在体能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体能训练人才培养资料断档的局面,大数据在体能训练中应用的核心是储存与预测,实质是从数据中寻找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并指导决策。但要秉承理性科技助奥的理念,过度依赖科技会背离体能训练挖掘人体潜能的本质和初衷,如鲨鱼泳衣、碳纤维跑鞋等装备的过度使用。

2 当前体能训练的发展困境

2.1 理论落后于实践,亟须加强理论创新

近些年,体能训练实践发展呈现较好态势,我国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体能训练器材,如Keiser气阻功能性力量训练器、1080阻力训练仪、Woodway跑步机以及VmaxPro等训练设备;奥运赛场上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成绩斐然,如体重项目和女子游泳项目接连取得新突破。

但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甚至产生了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缺乏自主的训练理论,我国体能训练相关理论或概念主要是移植和借鉴欧美训练体系,缺乏自主创新。第二,体能训练理论基础建设落后,体能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以及各类体能培训理论课程较为落后。体能训练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理论,但不能局限于运动训练理论,应加强理论创新,发挥对训练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第三,专业体能训练场馆设施匮乏。例如,在基层体校存在器材设备配备不足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某些项目(如水上赛艇项目)当前还未配备赛艇和皮划艇,甚至已经配备的器材其质量堪忧;在大众健身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如“双减”背景下体能培训迎来新热潮,虽然体能场馆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但现阶段体能训练馆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人群的需求。

2.2 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当前我国各省队和国家队等高水平训练队伍体能训练工作落实比较到位,训练理念也比较前沿,某些项目的国家队还配备了专业的外籍体能教练,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近些年奥运备战工作中的复合型队伍建设。但是,我国基层训练队伍如体校、传统校和中小学训练队的体能训练较为落后,基本的体能训练场地和设施难以满足,师资队伍的体能训练知识较为短缺,极度匮乏既掌握良好的体能训练知识,又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训练中的全能型人才[13]。例如,国内众多青少年教练员缺乏对青少年不同时期体能训练的正确认知,仍把力量、速度、耐力三大基本素质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忽视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尤为显著。此外,当前各类体能培训与基层教练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尚不能很好地衔接,甚至存在脱节现象。

2.3 重视体能训练效果,相关作用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

如何提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一直是竞训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近些年体能训练领域关注重心仍多停留于各种训练方式方法的作用效果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提升的生理学机制、运动学机制和心理学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如从细胞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角度来说,耐力素质提高的机理仍未完全清楚;高速摄像机的应用对体能训练的测量与评价仍未普及;压力疏导、注意控制以及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对体能训练提升的贡献尚未充分挖掘。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相关资源短缺,加之资源分配不均衡限制了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的推进和开展。明确体能训练方法的背后机理,有助于更科学、高效地应用该方法,从而提高训练效率。例如,通过了解杠铃弯举所动员的肌群和发力顺序等解剖学原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用离心收缩的精要,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现象。

2.4 运动负荷控制不精确,训练效益和效率降低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环节和首要考虑因素,所谓运动负荷一般指某人或某事产生的压力或负担。在运动训练的背景下,运动负荷是指重复训练施加于身体上的应激;在运动医学领域则指机体做功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14]。在当前精准剂量化负荷背景下,运动负荷控制不精确会直接导致训练效益和效率降低,所以运动负荷的把握和控制对体能训练实践而言至关重要。

现阶段体能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对训练负荷的安排仍以经验为主,尤其在青少年训练阶段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例如,为使运动员早出成绩、早成材,很多教练员把青少年当成“小大人”,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成年人的训练方案,如过多进行大负荷、大强度的1RM力量训练、高强度无氧间歇等训练,负荷的安排不当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上述举措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为快速的训练效果,但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

3 体能训练的研究展望

3.1 加强体能理论创新,推动体能训练纵深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体能训练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但目前相对于体能训练理论,体能训练实践永远是超前和常青的。体能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作为学科话语权的掌控者和带头人,应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体能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遵循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创新的逻辑,深度探寻体能训练背后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机制机理,加强基础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持续提升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建议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如通过线上互联网、线下沟通交流的形式拓宽学习渠道;第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3.2 关注科技前沿动态,拓展体能训练的国际视野

如前所述,强化科技保障已成为各竞技体育强国备战奥运的通行做法,科技助训、科技助奥已成为我国竞技训练界的共识。近年来,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新兴技术方法的融入,为进一步揭示运动能力提升的深层机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体能训练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竞技体育的比拼与较量是全球性的,体能训练的发展同样也是全球性的,建议进一步拓展学科国际视野,加强与欧美等体育强国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国际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命运共同体”,利用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快速提高我国体能训练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参考借鉴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欧米茄跟踪计时装置和跟踪人目标运动跟踪系统,从速度、旋转角度以及运动轨迹等多方面解析运动员的动作特征,提高科技助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强化体能训练的推广和应用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追问并解答,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体能训练同样需要围绕运动员竞技表现提升,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能训练下一步应加强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特征方面的研究,提炼核心制胜因素,探索制胜规律,如损伤预防、负荷监控、体能训练生物学特征(如能量代谢特征、疲劳特征)应是研究的关键。

挖掘人体机能潜力、防止出现运动损伤,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是体能训练的核心要义,所以抓住影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因素,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多方面精准发力,快速提高和维持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进而强化体能训练的推广与应用,使其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

3.4 践行数字化体能训练理念,实施“精准剂量”负荷

当前科技助力、智能化训练、智慧场馆建设以及数字化训练成为体能训练领域的高频词,这一趋势反映了现代体能训练更加关注训练负荷的“剂量效应”,同时训练过程中实施“精准剂量”成为当代体能训练发展的趋势之一[15-16]。在实施“精准剂量”负荷时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应注意运动训练适应理论、超量恢复理论等的结合,形成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以及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第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方法,如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可以利用速度指标实现数字化、定量化的负荷控制;也可利用最佳功率负荷(Optimal Power Load,OPL)的优势,在兼顾速度和力量的同时,提高骨骼肌的神经肌肉适应能力,实现输出功率的最大化。

4 结语

体能训练是提高竞技能力的重要抓手,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体能训练,所以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基石。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演进过程已呈现出由共性到个性、由一维到多维的特征,其研究过程逐渐呈现出高度分化与深度融合的趋势,未来应搭建多学科攻关平台,立足训练实践,坚持理论自信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推动体能训练向纵深化发展。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竞技负荷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竞技精神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花与竞技少女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Savitzky-Golay在含冲击负荷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