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基于U 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2023-04-05郑鑫源
郑鑫源
(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0 引言
U校园,是外研社2017年4月14日研发的汇集智慧教学与自主在线学习于一身的云平台,也是顺应数字人文理念与数字化教育的产物。通过手机和电脑,学生线下预习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按需设置课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以此打造教与学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智慧信息生态系统。本文将对我国有关U校园的英语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回顾总结其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思考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1 数字人文
关于“数字人文”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数字人文发端于人文计算,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新兴技术下开展有关文学、语言学、历史、音乐和艺术等学科研究而形成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美国学者John Unsworth在《什么是数字人文,什么又不是》一文中谈到“数字人文”一词,他认为,“数字人文”是一种代表性的实践,这种代表性的实践可一分为二,一端是高效的计算,另一端是人文沟通。
2 相关研究的量化分析
为充分了解我国面向数字人文的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特点,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中国知网中进行高级检索,输入主题为“U校园”“英语教学”,获得相关研究文献100篇,其中包括97篇期刊,2篇学位论文和1篇会议论文。该话题所属领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学领域(99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88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87篇),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1篇),高等教育(1篇)。外国语言文字、教学理论与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文量高,十分显然地可以看出,该话题具有交叉学科融合的性质,体现了数字与人文的融合理念。通过对有关U校园的英语教学领域内的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关U校园的英语教学的研究发端于2017年,随后逐年增长,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
3 相关研究的质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我国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围绕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
按照学历层次划分,2017—2022年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大学生、高职生,其中,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多达94篇,而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相关研究为6篇。从研究对象的分布来说,研究集中于高校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关注不足。另外,也未能查找到有关以初高中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所做的相关研究。从以上陈述来看,该话题的研究对象范围较为狭隘且单一,缺乏多样性。
从专业划分来看,现有论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作为该话题的研究对象,涉及基于U校园教学平台的医学生、飞行技术专业、新型商科人才、艺术设计类人才、工科类学生以及农业院校大学生等各类专业的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十四五”时期,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高速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与评价改革等将全面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智能教学平台将初步建成,在这一政策驱使下,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意义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受试者进行研究,用来推广其应用价值。
3.2 研究主题
3.2.1 基于U校园的英语技能与内容的教学研究
基于U校园的英语技能与内容教学研究是指将U校园运用到校园的课堂上,探究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效果,主要包括听力教学,(视)听说教学,阅读教学,读写教学,翻译教学,词汇教学,综合教学等。
基于U校园的读写教学研究的数量较为丰富,有11篇与读写教学研究相关。例如,钟建玲(2020)谈及以U校园为技术平台,对“产出导向法”,在“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构建大学英语读写智慧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同年,李志君指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分+U校园”教学模式,以华侨大学本科一年级B类(中等成绩)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发现,该教学模式较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效果。
同时,将U校园运用于听说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占比一大部分,也有11篇与听说教学研究相关。例如,李莹(2019)以沈阳城市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究基于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大学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模式。陈玉(2020)谈及以OBE理念为指导,充分借助U校园智慧平台,建立有别于传统听力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混合式视听说教学范式,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然而,将U校园运用到翻译教学,词汇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聂志锋(2022)将“U校园”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引入到高校英语翻译课堂,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并结合问卷调查发现,“U校园”教学平台弥补了传统翻译课堂的不足,有效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潜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孙名斐(2018)基于数字化平台U校园,结合英语词汇教学原则,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运用和评估,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而言之,在现有相关研究,U校园在读写、听说、翻译、词汇等教学中的效用持正面积极态度,肯定了其价值。
3.2.2 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评价研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步。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将U校园运用到英语教学评价中,探讨其价值与意义。例如,韦健(2019)提出以U校园为例,实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形成性评价,并讨论相关学生评价数据来源,具体内容及比重等问题。刘北方(2019)谈及运用U校园,将线上自主学习课程部分、口语专项实践+口试部分、综合类实践部分、作业部分、测试部分以及课堂出勤部分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何娜、姜爱贞(2021)以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观为观照,以“促学评价”(LOA)为理论框架,建构基于“U校园”的多元促学评测模式,在2020级非英语专业班级开展16周的教学实验和访谈,研究证明,提高了学习成效,教学评价的促学和补救成效更加精准、全面和富有成效。蒙倩静(2019)指出基于“U校园”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构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陈杰、王庆怡(2022)构建了基于U校园+的“以测促学、以评引教、以建导练”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总而言之,在现有相关研究中,采用定性、定量方法等方法,证明U校园在教学评价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3.2.3 U校园和其他智能平台环境的对比研究
田园、郝明星(2021)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结合在瑞典三年的语言学习经历和观察,对国内研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U校园和瑞典成人移民语言教育自主学习平台Lunis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建立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的,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模式的设想。孙晓磊(2020)指出通过对云班课和U校园两个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读写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对比,指出了两者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以期对同行有所裨益。总而言之,在现有相关研究中,U校园在对比其他智能云平台,存在哪些优点与弊端,由此提出相关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建议。
3.2.4 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近年来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产出导向法、混合式教学、OBE理念、翻转课堂教学,部分研究者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与革新。例如,吕丽珊(2018)借助U校园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践“产出导向”,探索并建立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课堂模式。闵瑞华、靳曲、黄玲君(2022)借用U校园,把传统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而这种新型教学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邓超群(2021)指出以OBE教育理念下通过问卷调查,借用U校园,结果显示,工科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3.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梳理与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也有利于了解话题研究视角或理论基础的转变。同时,将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划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量化、质性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而非实证性研究往往不依赖于数据收集,采用经验总结、综述论述的方法。通过对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方法梳理发现,实证研究有36篇,占比36%,非实证研究有64篇,占比64%。由此可知,该话题下的研究主要为非实证研究,鉴于此,未来的该领域研究可以加入更多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且研究工具不仅仅限制于调查问卷、访谈、测试,可以添加如教师日志、有声思维等工具,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 结语
将U校园这一数字化智能教学云平台和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英语学科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字人文这一概念。同时,数字人文也与教育数字化息息相关,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是解决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难题,支撑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教育数字化发展将呈现新特点,新阶段,也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本文对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与反思,旨在总结该话题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基于U校园的英语教学研究出现以下特点:(1)发文量逐年上升,研究价值日益凸显。(2)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少数为高职学生,研究对象范围较为单一,可将研究往研究生英语教学和基础教育两个方向同时探索。(3)研究主题日益丰富,将U校园运用于技能知识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和新教学模式中,但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4)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需要更加科学的研究工具,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