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粮食质检机构功能定位
——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联盟工作机制
2023-04-05张明先
◎张 慧,张明先
(大连市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0)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这些高屋建瓴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进一步做好粮食质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原则。
自国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1]项目以来,大连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要确保其体系布局合理,运转得当,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有些问题亟需思考解决。根据《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要求,提出建立以市级粮食检验监测机构为龙头骨干,各区域站为分支、承储企业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各有侧重、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联盟工作机制”的新思路。
1 粮食质检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检验监测机构是执行粮食法律政策与标准、保障粮食供给与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的技术依托。自机构设置以来,主要发挥检验、监督管理和风险测评等功能。粮食质检机构处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沿,担负着粮食质量监测与服务的职责,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
1.1 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每年开展的地产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主要服务于“三农”,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指导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优质专用粮食的产销衔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2 有利于粮食流通
在我国,粮食具有覆盖面广、流通量大、敏感性强等特点,每年粮食的交易量在千万吨以上。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涉及环节多、时间长,在储藏、运输、加工等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3]。可以说,粮食质量检测是保证粮食安全流通的基础性工作。
1.3 有利于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部分地区的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等问题比较突出,个别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问题,导致不合格粮食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鉴别,确保粮食安全。
2 粮食质检体系状况
2.1 粮食质检机构基本情况
目前,大连市专业粮食质检机构共有6 家,其中国家级2 家、省级4 家,全部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现有从业人员41 人,实验室面积9359 平方米,仪器设备729 台套,设备总原值5400 余万元,检测参数985 个。其中大连市站(市粮油检验检测院)被授予“国家级粮油质量检测机构”“国家粮油标准验证工作站”“辽宁省好粮油A 类检测机构”等资质,也是辽宁省目前唯一能够达到主要粮食品种全项目检验的专业粮食质检机构,还具备转基因指标、溯源检验和批量检验等能力。
2.2 大连储备承储企业基本情况
大连是东北三省主要的粮食集散和中转地,每年大连粮食吞吐量占东北三省跨省粮食外运总量的40%以上,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更是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的30%以上。同时,作为粮食主销区和军事重地,其储存的中央、省级储备粮、军供粮均占辽宁省储备总量的1/3,与省内其他地区的粮食工作相比更为关键。大连地区共有16 家承储企业,主要承储省、市、县各级储备粮和部分商品粮。
2.3 存在的问题
2.3.1 功能弱化
自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以来,大连市粮食质检机构原有的“检验监测”职能被重新定位为“检验检测”职能,限制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整体作用发挥,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一定影响。
2.3.2 技术人员和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同时,人员编制过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除市级站外,县(市、区)质检机构有的经费来源未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导致经费不足,难以保障常规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需要。
2.3.3 检验能力有待提升
受人员编制影响,现有的粮食质检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知识老化、年龄断档等问题。个别县、区质检机构仍然存在“检不了、检不准、检得慢”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的要求。
2.3.4 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大连16 家承储企业中有12 家承储企业的实验室面积仅为四五十平方米,多家企业整体检测设备不齐全、利用率较低、自动化程度较低,不具备检验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及各种添加剂的高精端手段和能力,不能满足优粮优加的工作需要。
3 推进大连市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颁布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为指导,结合大连市实际,大连市构建以市级为技术指导、市(县)级为骨干基础、企业快检为补充的适合大连市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联盟工作机制已见成效,基本做到功能定位清晰、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运行机制良好、服务覆盖范围广、质量安全保障有力。通过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粮食安全水平明显提升[4]。
3.1 指导思想
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解决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功能弱化问题,着力提升队伍素质,激发主体活力,进一步筑牢粮食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地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3.2 基本原则
第一,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创新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制,激发公益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开展检验监测的活力,建立“一对多服务、多对一指导”工作运行机制,切实服务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与粮食检验需要。
第二,完善职能、加强监管。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职能,确保履行相应职责,加强储备物资(粮、糖、肉、棉等)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确保国家物资质量安全。
3.3 主要目标
围绕“粮食六大提升行动”中的粮食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市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大连市粮食质检机构的作用和能动性[5]。依据储备规模及品种、检测任务量、资质认定项目等,整合市、县两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构建富有活力、布局较为合理、能力明显提升、仪器设备充分利用、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3.4 重点任务
在省、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下,由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机构负责对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进行区域布局和调配使用,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满足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监测需要。市级监测机构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质谱分析项目检测、技术监督指导及风险研判处置;县、区级监测机构在原有基础上注重粮食品质指标、储存指标、加工指标等项目检测及风险分析报告,切实落实保证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
4 创新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联盟工作机制
4.1 主动作为,拓展检验监测服务范围
推动粮食检验业务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进农村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社会效能。推动检验惠农助企,走出去、蹲下来、办实事,重点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其他有需求的种粮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质量安全检验服务,加快完善机制转型发展。
4.2 夯实基础,示范带动,强化聚合作用
科学确定机构整合后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充分发挥优化整合后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基础性、关键性、示范性和公益性服务作用,为国家以及省、市、县粮食和储备部门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强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标准研究验证等工作。
4.3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服务粮油标准制修订
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用标准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用标准引领品牌创建,用品牌引领消费,做大做强市场。提高辽宁粮油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加速推动辽宁胚芽米、大米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
4.4 落实责任,加强监管
实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检验人负责制。粮食和储备部门对于所属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技术培训和考核管理。
5 保障措施
推动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思维,开展属地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服务。同时,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模式,开展科研、培训等专项工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6 结语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以来,大连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功能弱化、技术人员和经费不足、检验能力有待提升、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需牢牢把握新技术与新趋势,创新机制,完善职能,加强监管,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