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峪型”保种新模式推动中蜂(北方型)国家保护区建设
2023-04-05苏子超王月静张晓莉钟丽王军一
苏子超 王月静 张晓莉 钟丽 王军一 │文
1 临沂市畜牧技术推广站,276000;2 蒙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山东省临沂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临沂市蜂业发展技术中心)创建的中蜂(北方型)国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北方型中华蜜蜂国家级保护区,承担着北方型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发展任务。保护区自2019年5月获批成立以来(农业农村部第167号公告),建设单位坚持“二三四”工作思路:即确立保护理念、构建两个循环;打造中蜂品牌、做好三统三保;建设保种沟峪、把好四看四关,联合蒙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首创提出“沟峪型”保种新模式,推动中华蜜蜂产业在蒙山沟峪内做大做强。
一、保护区建设背景
临沂的中华蜜蜂养殖历史悠久,过去主要采用传统的原始养殖方式,如缸、桶、笼、土坯饲养,历史最高存养3 万多群[1]。由于受到西方蜜蜂迅速发展的影响,我市中蜂养殖区域、空间都受到挤压,中蜂养殖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急剧减少,从最高峰的3 万群锐减到2008年的960 群,生存范围大幅缩小,大多集中在蒙山周围的山区和丘陵。为了保护好中华蜜蜂这一优良地方种质资源,自2008年起,临沂市就启动了中华蜜蜂保护工程,在蒙山周边开展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工作,先后建设费县、蒙阴两个省级中华蜜蜂保护区,2019年,又成功创建中蜂(北方型)国家保护区,保护区内群体数量已发展目前的2.3 万群,走出一条有临沂特色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之路。
二、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中蜂(北方型)国家保护区位于蒙山腹地,地理屏障优势明显,是北方型中蜂的主产区。保护区内横跨费县、蒙阴两县,南起327 国道平邑县卞桥至费县段、滨河大道费县段,西至费县-平邑县卞桥镇界、蒙山-平邑县界、蒙阴县-新泰界,东至费县-兰山区界、蒙阴县-沂南县界、205 国道蒙阴段-云蒙湖-梓河、蒙阴县-沂水县界,北至蒙阴县界,保护区内有2 家中蜂省级保护单位,3 家省级中蜂种蜂场,包括费县、蒙阴县两家省级中蜂保护区在内,总面积约2600km2。
三、保护区建设条件
1.独特的地形优势
蒙山作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山内奇峰耸立,崮险岭峻,峰峦连绵,1000m 以上山峰就有14 座 ,500m以上的山峰有上百座,山峰间沟壑纵横,蒙山自古就有 “七十二座峰,九十九道峪”的胜景,多数沟峪仅有一条进出道路,更是隔离西方蜜蜂进入的天然屏障,保护中华蜜蜂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
2.丰富的蜜源植物
蒙山的周边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蜜源优势。有高等植物151 科、1043 种,其中木本植物65 科、367 种,药用植物830 余种,主要农作物品种923 个,是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蜜粉源植物众多,花期延续时间长,拥有槐树、枣树、荆树等粉蜜源植物,发展养蜂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3.良好的养蜂基础
我市作为全省较大的蜜蜂养殖市,蜜蜂饲养量居全省首位,蜜蜂饲养有着悠久历史,蜂农也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是我市中蜂养殖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中蜂养殖户410 户,主要分布于蒙山周围,保护内建设3 处中华蜜蜂核心群。中华蜜蜂养殖业成为繁荣当地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特色产业。
4.优越的政策条件
2016年,我市畜牧、发改等九部门制定了《临沂市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决定实施好蜂业发展“九大工程”,建设国家级“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区”,把资源优势打造成产业优势,发挥好蜂业保护生态、促进增收、文化保健、旅游观光的多重功能;2017年5月,我市为支持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工作,设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临沂市蜂业发展技术中心,增加人员编制,负责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的管理服务工作。
5.其他方面
自2012年起,共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3000 多万元开展《高效特色中华蜜蜂保护隔离区建设》《中华蜜蜂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等项目,利用项目带动中华蜜蜂蜂群的壮大。还同市林业局森保站合作,将保护区内所有中蜂养殖户信息同保护区所在县区的飞防机构共享,做到飞防前及时精准提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保护区内中蜂养殖户的权益。
四、主要工作举措
1.完善确立保护理念 夯实保种基础
依托保护区蒙山沟峪的天然屏障,设立核心区、缓冲区,按照“闭锁繁育,扩大种群”的保种思路,深入沟峪建立核心保种群,在保护区内开展中蜂品种繁育、扩繁和保护。重点确立“大保护区大循环,小沟峪小循环,大小循环相互依托”的保护理念,即大保护区以保种场为核心,以扩繁群为重点,辐射保护区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大循环,以提高种质资源质量和品质;小沟峪以合作社为核心,以养蜂大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中小蜂农建立合作共赢区域小循环,以提高中蜂产业效益和影响力。
2.营造沟峪保种氛围 拓展保种模式
蒙山地区大部分沟峪仅有一条道路进出,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在进出口设立中华蜜蜂保护标志,监控外来蜂群和禁止转场放蜂入内,并引导沟峪内蜂农成立养蜂合作社,蜂农开展合作分工,中蜂保护和授粉酿蜜两兼顾。在发展保种沟峪的选择上,保护区还要做到“四看”,把好“四关”:一看地形地貌,保种沟峪要保有独特单一进出口优势,把好进门关;二看气候条件,保证背风向阳、温度适宜,符合中蜂的生活习性,把好环境关;三看蜜源植物,要有四季延续的蜜粉源植物,大宗蜜源和零星蜜源充足,把好饲粮关;四看群众基础,有对中蜂养殖爱好的领头人和一定养蜂基础的追随者,把好技术关。
3.打造沂蒙山中蜂品牌 反哺保种事业
中蜂保种事业最终要靠蜂产品的收益来支撑。没有过硬的品牌,再好的产品也达不到好的收益,为了叫响沂蒙山中蜂品牌,市蜂业发展技术中心制定了保护区中蜂养殖技术规范,在保护区内推广中蜂高产饲养及蜂王培育技术,在保种沟峪的合作社做到“三统一”“三保障”,即“统一供种、保障种源”“统一技术、保障产能”“统一销售、保障收益”,大大维护了蜂群及产品质量,做大沂蒙山中蜂品牌。
五、取得效果成效
通过一系列工作开展,保护区“沟峪型”保种的成绩也得到验证。2021年8月保护区再次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农业农村部第453号公告)。
1.核心群数量不断扩大
保护区内建设的蒙阴县云蒙湖、野店镇大石头、费县大田庄等沟峪型保种基地迅速扩大,保种核心群由保护区建设之初的2 处发展到4 处,群体规模达到300 余群。
2.群体规模不断壮大
保护区内打造蒙阴椿树沟、豆角峪、东上峪等中蜂保种沟峪,不仅保护中蜂蜂群纯度,提高了养殖水平,还增加养殖户收益,激发中蜂养殖热情,促进了中蜂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护区中蜂存养规模从国家保护区建设之初的0.8 万群,发展到现在的2.3 万群,中华蜜蜂保护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
3.品牌效应凸显
“三统一”“三保障”的管理方法,保证蜂产品质量,蜂农实现稳定收益,更重要的是为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实现了初步探索。保护区内现有6 家蜂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依托优质蜜源养殖基地,结合三品一标,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蒙山蜂蜜”“费县土蜂蜜”“沂蒙花香”等蜂蜜屡获大奖,蒙山土蜂蜜已成为区域品牌内重要的特色农产品。
六、工作建议
1.建立发展长效机制
中蜂产业发展尤其是中蜂保护工作利国利民,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出中华蜜蜂保护长远规划。建议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中蜂保护区管理的文件,出台中蜂保护、养殖相关扶持政策,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2.规范保护区养殖行为
应当制定《中华蜜蜂保护区内养蜂行为规范》,发布相关行业标准,明确引种目标,禁止其他类型中蜂和西蜂进入保护区。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协调发动分散养殖中蜂的蜂农,自发开展保种行为,扩大群体规模,保持中蜂资源的多样性[2]。
3.延伸产业链推动保种
深度挖掘中华蜜蜂产业特色,把中华蜜蜂保护工作同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紧密结合,将中蜂生产融入林果授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生产活动,带动蜂产业消费,推动中华蜜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