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彩延绿”背景下的浅山区生态景观提升
——以青龙湖森林公园为例

2023-04-05张霖茂

花卉 2023年4期
关键词:景观植物生态

闫 莉,张霖茂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3)

0 引言

浅山区是指位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京浅山区以高程系100~300m 的浅山本体为基础,生态环境优美、生物物种多样、资源矿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在《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年—2035 年)》提出,将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环境治理能力展示窗口、特大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地区、山区居民共享共生美丽家园和千年古都历史文脉传承源地。构建“两带、三区、多板块”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西南部为历史文化和生态休闲区,结合区域保护与发展重点划定,明确区域保护和建设要点。

1 项目概况

1.1 基本情况

青龙湖森林公园位于青龙湖镇域中部丘陵,是典型的浅山区地带。紧邻西六环、京昆高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京西南大型生态屏障。本项目位于青龙湖森林公园范围内,在森林公园的北侧区域,靠近青龙湖森林公园东入口。场地红线面积约为37hm2,现状植被常绿植物占31.1%,落叶植物占42%,裸露地块面积约为9.93hm2,占26.9%,地块内植物种类较少,分布稀疏,土地裸露较严重,裸露区为此次主要种植优化区域。现状常绿树比重大,色彩较为单一,缺少明显季相变化,整体氛围偏于肃穆,植物景观性有待加强。为了进一步提升片区内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层次性,凸显季相变化,完善生态功能,拟从增彩延绿角度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提升改造。

1.2 建设必要性

该浅山区经过多年造林绿化,已形成一定植物景观效果,但由于绿地性质(森林公园)和位置(过渡地带),原种植设计是以传统片植形式为主,所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以大尺度为主,与市内公园里植物搭配、植物造景的精致性和丰富性有所区别。如今,市民户外休闲健身运动方兴未艾,人们走进市郊自然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园区交通便捷,远离都市喧嚣,是市民理想的户外休闲健身的场所。随着园内游人量的逐渐增多,对沿途景观以及重点观景点视域的植物景观提升迫切提上日程。

2 设计定位

为了提升植物绿化景观,达到市民可以在一年四季都领略到丰富的植物景观,享受到“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浓荫送爽、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白雪苍松”的效果。以近自然种植理念为规划指导,兼顾建设者、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将绿地的科学性、实用性、景观性和低维护性有机结合,在保留现状植被的基础之上,力求打造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生态环境,将植物景观营造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不同节点,通过点线面统筹规划、巧妙组合进行重点打造。

片区彩化:现状植被常绿树所占比例较大。考虑到北京气候中春秋两季更为舒适怡人,市民有春季踏青、秋季登高的习俗,园内春秋季的游人量在全年中占比也是最大的。因此,春秋季植物景观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现状以常绿植物为主的情况,在种植种类遴选上,通过增加常年异色叶树种以及春花、秋色的落叶植物进行“增彩”处理,增加落叶乔木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平衡优化常绿和阔叶的植物比例,创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同时,增加适当常绿植物品种,达到“延绿”目的,让绿色更加富有深浅不同的景观视觉层次,提升绿地景观品质,形成植物季相变化丰富的大尺度景观背景,突出观赏特色,延长观赏周期。“增彩”、“延绿”让花色、叶色不仅涵盖秋季以红、黄色为主的色彩,又增加了粉、银、灰、紫、褐等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色彩的植物品种,通过合理科学的配置,使空间层次进一步得以丰富。

线型美化:现状主路两侧以松柏为主,深暗的叶色和规整的树型在秋冬季尤其显得肃穆,从使用功能和心理感受上评价,常绿树的树型和高度决定了在夏季酷暑时很难为行人提供理想的遮荫效果,况且有相当一部分道路位于山脊区域,道路高,两侧绿地低,这一问题更加凸显,使登山道路显得愈加漫长艰难。为此,在道路两侧增加冠大荫浓的树种,形成线型游赏界面,并在道路两侧林下种植耐阴灌木地被,丰富林下植物种类和层次,减少黄土裸露和地表径流,通过植物景观提升改造,增进园区道路行进体验舒适度,植物景观达到统一中富于变化的游赏感觉,提高游人的满意度。

重点打造:对于游人经常驻留的节点进行重点景观打造。例如:眺望平台区域以及道路交叉对景区域等,通过打造高低错落、种类丰富的植物组合,旨在形成适宜观景游憩的停留空间,以点带面,塑造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兴奋点。

3 生态恢复措施

在植物配置时要尊重原有场地特点,注重景观统一完整,与现有林地机衔接,营造功能完备、自然协调的四季森林景观。在打造植物景观的同时,还要统筹生态恢复重建,逐步实现生态型、节约型、安全型的绿色森林目标。坚持森林多功能性特点,以生态效益为主导,注重高抗性、高生态效益性树种的合理配置,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功能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以乔灌木为主的复层林地结构,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生态恢复重建,主要从如下4 个方面进行。

3.1 植物配置方式的营造

植物营造方式坚持近自然理念,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优化配置。建设健康稳定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逐步达到近自然经营即永久性森林——近自然异龄复层混交林的理想状态林地。

3.2 松栎混交林的营造

现状油松片林较多,在林缘、林窗位置补种栓皮栎,改变单一的油松纯林为油松与栓皮栎等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油松与栓皮栎混交林可以提高森林的整体生态功能和效益[1],而且混交林能更好的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提升林分稳定性、减轻病虫害,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在提高森林的生态性、综合生态功能和效益等方面都较纯林要显著[2]。

3.3 动物栖息地的营造

设置本杰士堆。建造方法简单易行,在园区内,选较少受人活动干扰的位置,把石块、修剪后散落的树枝堆在一起,填充的土壤掺一些本土植物种子,就形成独立的本杰士堆。由于本杰士堆的构造中存在大量天然孔隙,再加上石块和树枝的支撑保护,填充土壤中掺入的种子会得到安全的生长空间,即使外侧的叶片被动物吃掉,其主干和根系依然不会受损,很快这个本杰士堆就会被自然的植被覆盖,为小型食草动物提供了新鲜的食物和小型庇护场所,通过生态化的自然进程为野生动物重建生存空间[3]。

3.4 动物取食地营造

生态与景观并重,促进人的需求和动物需求相适宜。选用乡土、长寿、抗逆、蜜源、食源、美观的植物,强调适地适树,在适宜地块栽植浆果类、坚果类、和昆虫鸟类喜爱的蜜源植物和食源植物,让小动物们也能有“口粮”。比如山楂、山茱萸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丁香、山杏是蜜蜂等昆虫所喜欢的。逐步建立完整的食物链,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4 植物品种的选择

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主要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增彩延绿主要推广植物品种》和《北京平原造林景观生态林技术规范》推荐的植物名录,对现场现状和立地条件调研后,通过地形航拍数据等建立GIS 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以适地适树为原则,结合科技处推广的新优乡土植物,形成主要苗木树种。除了秋季变色树种外,可观叶、观果、观枝的灌木、地被植物也被纳入其中。

所选用的植物品种包括“丽红”元宝枫、秋紫白蜡、杜仲、独杆柽柳、稠李、七叶树、皂荚、山茱萸、流苏、车梁木、黄栌、菌根白皮松、彰武松等。在气候较好的南向谷地选种若干梅花品种,用以丰富早春植物色彩,如丰后梅、香雪宫粉、美人梅、复瓣跳枝、小绿萼等。

地被植物借鉴《北京市绿地林地地被植物选择与养护技术》指导书中所推荐的地被植物,综合浅山区的立地条件,以抗逆型及低耗型地被植物为主,选择耐旱、耐瘠薄,绿色期长,冬季不裸露,减少人工干预的植物品种。其中以崂峪苔草为主,崂峪苔草原是京西南上方山的本土植物,适应性强养护简单,绿期长达11 个月,气温到-10℃,依然存活,只是叶尖儿有点儿泛黄。而且耐阴性强,可有效避免林下、树穴黄土裸露。

5 各区域种植

用地范围内园路已成体系,市民多为步行登山,期间有两个观景平台,视线良好,对可视范围内的植物景观进行提升。场地内整体平缓,北侧有较大的坡度变化,植物提升具体到各个分区的不同特点。

另外,针对在浅山区地形的特点,种植位置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首先在风口位置要避免选用浅根系、枝条易折的植物,避免选中叶面积大、风阻大的植物。其次,在山凹处时常会有积水,所选植物既要耐旱又能耐涝。最后,高地陡坡位置,要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适宜先种植抗逆性强的低矮灌木,减少水土流失,固住土壤,随着生境的逐步改善,植物种类也会逐渐增多。结合其功能和视线感观综合考量,各区域的种植侧重不同,具体如下。

(1)园内的园路选用不同庭荫树,多为春花秋色植物,既增荫又添彩。主路选用七叶树,支路分别为元宝枫、栾树、红花刺槐等。七叶树树形高大雄伟,花序美丽,掌状复叶形态奇异秀丽,是观花、观叶、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

(2)用地的北入口、现有服务建筑周边、道路交叉口以及沿途的休闲平台等区域人流量较大。结合现状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遵循不同植物生物学特性,科学搭配乔灌草不同组合形式,打造精品植物造景景观节点,突出其标识性,增彩的同时延长观赏期。

(3)针对用地西侧、南侧坡面裸露地和原有建筑拆除后的空地等游人较少到达的区域,种植多种类的乔、灌、草,逐步促进林分发育为复层林。片植七叶树林、彰武松林进一步丰富片林种类,促进恢复森林的近自然状态,给林中鸟兽提供生息繁衍的场所,并增加山楂、山茱萸、栎类等乔灌木,以维护和营建鸟类、小型动物的食物链。

(4)观景平台除了关注近景的丰富性,还要兼顾极目远眺时视轴、视域范围内的更大尺度景观效果的营造。例如,小平台增加的前景植物有元宝枫、黄栌等秋色叶植物;中景有柽柳等衬景;远景有菌根白皮松、彰武松等常绿植物,与现有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景可观的效果。大平台在眺望青龙湖视线可及范围内栽植山杏、山桃等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形成视线的引导。

6 土壤改良措施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土壤改良来保证植物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现状为浅山区,场地相对高差60m左右,地形高差较大。大部分区域坡度处于0°~27°,局部达到45°左右,在坡面以及坡度较大位置有轻微水土流失现象,局部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改善种植环境,土壤改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地处浅山区,面积较大,大面积更换种植土并不现实,不仅在运输和实施上有难度,而且还需要兼顾绿化建设成本。通过综合分析研判,主要选用以下两种方式对必要的土壤进行改良。

(1)对园区绿化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将林地中的树枝、草屑以及脱落的树皮等园林废弃物收集起来,添加辅料,于一定的生物条件下,使用微生物将其降解成为有机营养物质或者腐殖质,形成最终的堆肥使用[4]。此举这不仅减少了园林绿化的成本,还能减少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2)沟施或穴施菌根肥,掺拌经粉碎发酵后的树枝碎屑,改善土壤结构。菌根生物肥料具有无毒无害、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菌根真菌能促进植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与利用、增强植物抗逆性、改良土壤、促进生长[5]。菌根生物肥料对于植物水分代谢有着良好的作用,特别适合浅山区,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的抗旱能力。

7 结语

项目的顺利实施对青龙湖森林公园局部绿地的景观品质得以提升,生态环境得以完善,市民的游园体验感得以增强。是植物景观从城市园林植物的精致搭配、精心养护到近自然山林的天然野朴、自然更替、减少人为干预的粗放型管理过渡的积极探讨和实践,为以后相关课题的研究、项目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景观植物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