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困境与提升路径*
2023-04-05阮郡
阮 郡
(浙江财经大学)
为建立健全政府成本核算指引体系,规范高等学校和科学事业单位(以下简称高校院所)成本核算工作,近日,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这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管理规则提供了新的标准。我国教育改革正在稳定推进,高校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转型,因此,要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工作力度,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提高工作质量,通过科学的措施控制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高校能源效益成本浪费现象的发生。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研究进展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内涵
教育成本是一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且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成本管理工作设立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执行。要做好教育成本的管理,就要做好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成本预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确保每一项教学资金都能用于合理之处。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相对滞后,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成本核算上,缺少深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教育成本管理制度,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效果,对各项成本进行细致的核算,而后与预算进行对比,明确差额及其原因,而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价值
为实现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立“成本领先”的管理策略,大学要通过实施成本控制,使学校的资源得到最优化产出效益、最大竞争优势、最大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此项工作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的终极目的是把高等专业的人才输送到各个领域。这也就代表着要有效地控制和分配教学费用,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加大对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还能推动社会进步,积极执行科教兴国战略[1]。
(三)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许多学者在大学的教学费用管理中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利用作业成本法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也有学者提出,大学的教育成本管理是由其自身的需要所决定的,然而,在改革以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通过法规,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李俊梅,2020)提出随着教育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高校已经初步建立教育成本管理概念,将高校教育成本划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债务利息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六个方面。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如前文所述,我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资助,由于没有实际的经营压力,造成了大学经费的随意利用和缺乏严密的监督制度,教育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经费预算的实施,但对财政资金的投资与产出效益的分析仍然不够,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政人员数量较少,而高校的资金流动规模很大,其经费的绩效计算也比较繁琐,所以很难进行成本控制,在缺乏意识的情况之下不能对各项成本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工作。
(二)教育成本管理内部驱动力弱
公立大学是以政府拨款为主的非营利机构,其经费来源是政府拨款,但是,在评价时并未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也未将其与学校的预算安排相结合,导致高校的预算与实际成本相分离[2]。此外,外部审计、税务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重视程度较低,通常不会向学校提供相关的成本会计资料,导致缺少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高校内部的成本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由于缺乏外部的制约和监督,很容易导致经费的浪费,从而增加了学校的教育费用。
(三)高校成本核算方式比较落后
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把学生该年度的教学费用加起来,只需扣除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费用,再除以当年的学生总数。由于采用传统的费用计算方式,按统一的标准分摊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其成本信息势必会失真,很难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从而造成管理上的错误,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之下会导致实际的计算成果失真。
(四)高校成本核算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离不开智能的大数据平台,它是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载体,高校也应该积极借鉴。近几年,高校对信息化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起步较晚、经费不足等因素,未能实现应有的效果。此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新进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是由各个院校的内部机构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自行设计和应用,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多方位的大数据平台。因为不同的信息体系之间的信息壁垒,这就会导致无法实现有效的连接,使得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数据与财务部门实现信息互联,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与流程。另外,因为学校的金融系统缺乏相应的成本核算模块,使得成本核算约束过于宽松。
(五)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的大学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满足不同院校的需要,无法全面地反映出不同类别的学校资源对不同类别的教育费用。我国高校的财务会计属于事业单位,在我国实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之前,高校的会计处理主要是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的,但是,这两个制度体系在高校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规范,并且由于其本身的不足,使得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如何完善高校的会计制度,为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制度基础,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成本核算急待解决:首先,要确定其核算主体、持续经营、核算分期、核算方法等;其次,要明确学校教育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并对其进行管理;再次,实行权责发生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问题急待解决,高校的教学设备较多,其折旧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的关注;最后要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范围、对象、归集、分摊和报告,完善成本核算的全程。
(六)缺乏成本核算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高等院校缺乏经营压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足,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不能为高校财务工作提供帮助。高校的会计信息的披露采用现金收付制,能反映学校的财政支出,但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财政状况和教育成本[3]。在这种环境下,会造成后续财务工作出现漏洞,导致高校财务工作出现恶性循环,若想改变现状要从成本管理工作入手,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
三、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提升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成本管理意识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学在招生、就业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内部的角度分析,高校应明确自己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资源优势、科研优势等,就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的大学都未能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战略与目标,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高校要通过对教育成本战略动因的剖析,理清造成各项费用的成因,并进一步挖掘其潜能,并使之达到最优配置;其次,要建立起全员教育成本的观念。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利用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增强核心能力,而财务人员要做好与教育成本有关的资料,以便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二)强化高校的教育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必须与学校的经营管理战略、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高校财务人员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听取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建议,编制预算时要经过财务、纪检、稽查、审计等部门的审查和监督。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等院校管理层对成本预算的重视,加强对高等院校的预算管理和推广,促进高等院校内部的节能降耗。
(三)完善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未能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效益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成本的测量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定,致使其在会计上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高校的成本核算范围很大,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并积极借鉴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采用先进的成本计算软件,确保各项费用的有效实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原则。
(四)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监管体制
学校要完善自己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把教育成本与部门效益、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绩效优异的部门和个人,要通过发放奖金、奖状、提升通道等方式,以达到激励作用,对绩效不佳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并督促其查找问题根源,改善工作。
在管理成本、资产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在准确核算和明确成本归集的基础上,运用成本资料加强成本绩效管理。从节能减排、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寻求降低成本的关键,并构建健康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费用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费用管理的控制目标,使之与预算管理指标相结合,实现学校、学院、部门的成本控制;实施业务发生时的控制和业务发生后费用控制的绩效评估。一是要从内控的角度出发,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对成本管理的实现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估,防止资源使用过程的浪费。二是要建立成本控制流程和绩效考核的奖惩机制,使学校的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实。三是要加强成本信息的透明化,对教学费用进行公开,并在外部监管的作用下,促使学校不断提高成本管理工作质量,减少教育费用。
(五)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学应以高素质的专业师资为主,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高校要合理地引入人才,要合理地考虑引进的费用,并定期的对教职人员进行考核。另外,高校内部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制度,这可能会在成本核算时出现责任不明、人员工作饱和等不健康状况,对高校内部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高校要严格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实行用人单位按需用人、科学制订工作业绩标准,规范年终考核。最后,要有一个清晰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以评估推动人才与岗位的流动,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减少不必要的岗位,降低学校的人工费用。
一旦高校发生了教育费用分配不科学的情况对于教学资源利用是不利的,比如:教师、教学资金、科研项目不能按照计划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增设新专业,不仅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任务完成,削弱了原有重点学科的发展。因此,大学应该坚持全面、重要、均衡、适应性的原则,把重点和主干结合起来,做到各项费用的合理配置,均衡发展,规划好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后进行款项下拨[4]。
各级单位要加强精简工作意识,加强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搞好设备的日常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开展此项工作主要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建立财务联络制度,召开财务联络会议,强化系统学习,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深刻理解节支,培养节支的好习惯,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节约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建立大数据教育成本核算平台
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高等院校的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成本管理,高校要加强自身的成本控制体系,建立健全成本监测体系,并对其进行分类。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大学教育成本数据在各个部门间传输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双方的职责与义务也就清晰了。在学校内部构建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进行科学决策的成本管理系统,并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成本情况[5]。另外,为了防止高校的金融信息遭到恶意攻击,学校必须加强对其信息安全的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成本的科学管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起到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发挥财力资金的作用,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环境之下,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在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大数据教育成本核算平台,积极顺应教育改革趋势,明确高等院校教育职能,进而确保高校内部教职人员能够做好教学工作,搞好科研工作,履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发挥出国家资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