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2023-04-05张铭磊

考试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史料新课标

张铭磊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一线历史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重点并非仅仅是教材知识的简单传授与堆砌,而应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由此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借助问题载体开展历史学习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系统新知识,在思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建立历史之间的意义关联,由此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 新课标背景下关键问题的实践意义

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使得课程改革更加全面,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助力。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只有在准确解读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具体指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能够基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将历史核心素养全面吸收,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成长。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求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肩负起更高级的教育教学使命,既关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多维的教学目标也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紧抓关键问题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所谓关键问题,根据对新课标内容的具体分析,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最关紧要的”矛盾、疑难,或是重要之点。紧抓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意识,助力学生将历史核心素养充分汲取,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可以充分提升。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分析和关键问题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意义,笔者开展了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施策略”的相关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并针对紧扣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培养唯物史观;紧扣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驱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紧扣关键问题,引入历史资料,加强史料实证意识;紧扣关键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紧扣关键问题,参照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将笔者在学习研究本课题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出来,也希望对一线同仁有借鉴作用。

(一)紧扣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论,是深入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笔者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对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了解,创建合作小组,指导学生紧抓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创造学习环境浓厚的课堂,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更加透彻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创造温馨的课堂环境,体现紧抓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

以部编版八下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关键问题是要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解邓小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因此,笔者通过创建合作小组,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活动初始环节,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回首新中国探索强国之路》的图片,从而引出了教学主题。接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为学生介绍邓小平的事迹。而后,基于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将学生科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组员后出示具体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互助性的合作探究。最后,询问学生的合作成果,对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指导,并帮助学生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样,基于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在温馨的课堂环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既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也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

(二)紧扣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驱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需要学生进入对问题的思考当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一核心素养。因此,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紧抓符合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进而在符合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问题,从而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如此,既调动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评价的水平,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出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堂,也是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以部编版八下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关键问题是要求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具备研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活动初始环节,笔者应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全国大陆解放形势图”的动画,对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做出简单回顾,对学生提问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当时中国全都解放了吗?”从而引入了活动主题。然后,为学生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对学生提问道:“会议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人出席了会议?”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意识,使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评价的能力。接着,播放《开国大典》的修复视频,对学生提问道:“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大炮齐鸣28响?”从而让学生理解举办中国大典的意义,并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最后,引导学生熟悉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帮助学生对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做整体梳理。

这样,通过基于对教学内容关键问题的熟悉,向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让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充分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得初中历史课堂在新课标背景下被精彩构建。

“双减”教育改革背景下,相关意见文件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能够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提高历史作业的质量,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着作业设计的有效形式,为了促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笔者通过优化有效的问题式作业设计,在教学中凝练关键历史问题以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部编版九上《步入近代》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笔者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要求对整个单元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是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对人的思想解放产生的作用?阐述新航路的开辟产生的影响?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能够很快从脑海中“蹦”出精准答案来,而在如今中考改革背景下,可以借助史料辅助的形式,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材料中提取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论述出来,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回答,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解释历史问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出示的材料可以是地图文字,也可以是中外史学家总结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十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完成材料解析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给予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提示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欧洲的角度和殖民地的角度去分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针对问题提炼关键信息进行解答。

(三)紧扣关键问题,引入历史资料,加强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方法,所以加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拥有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历史的基本学习能力。因此,笔者会通过教学目标确定关键问题,寻找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辅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以部编版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关键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索: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及失败的原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史料,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这样,通过紧抓关键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近代新式海陆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不仅加强了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切实在新课标背景下达到了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部编版八下第2课《抗美援朝》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提炼出精简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回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搭桥铺路”问题链中得到史料实证能力的有效提升。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研读教材内容,针对“材料研读”板块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相关史料鼓励学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结合材料中的文字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说我们国家的人民志愿军应当且必须入朝作战?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提出就要求学生借助史料内容进行逻辑层面的深入思考,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这一问题正好契合了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了解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这一教学目标,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史实内容加上其他史料佐证,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我们国家的外交部在1950年致电美国国务卿表达严重抗议的相关史料内容,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内容和音视频资料,让这一问题的探究方向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为什么说咱们国家去抗美援朝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美国轰炸我们国家的边境城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面我们会将这一场战争称为“立国之战”?这样的层层问题递进,借助史料辅助的形式引领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在史料内容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在此过程中从易到难培育了学生灵活运用史料论述的观点,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强化,也在无形中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四)紧扣关键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不同时空下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历史事件是了解历史的关键要素。而在有限的教材篇幅中,“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都充满一定的抽象性,这会令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因此,紧随科技时代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授课重建历史情境尤为重要。此举有助于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增强学生结合时空观念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于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以部编版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一节的主要问题是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以及影响,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突破时空,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活动导入阶段,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中的场景与学生共同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由此集中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导入了课堂活动主题。接着,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引导学生去了解武昌起义、同盟会、兴中会等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希望学生可以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理解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意义。最后,引导学生对历史革命进行全面评价。

这样,通过紧抓关键问题后借助信息技术授课,创造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切实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五)紧扣关键问题,参照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基于此,笔者会考虑到新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活授课的要求,基于实际生活探索教学内容,紧抓关键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理论同实际相融合的学习意识,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

以部编版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的关键问题是要学生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从而在了解时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于是笔者会基于实际生活,紧抓关键问题,将家国情怀素养在学生心中渗透。

活动导入阶段,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尝试归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期望学生形成初步的时空观念,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特点。然后,笔者结合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以及结局,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发展特征,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时期发展的速度会不一样。之后,笔者结合当下生活,帮助学生认识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以及服饰、称呼的变化。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感受。

这样,紧抓关键问题后基于实际生活授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增添了助力,切实在新课标背景下取得了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的充分提升。

而在部编版八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复习课中,笔者则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对接问题设计,在此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内,社会上流传了所谓的“四大件”,代表一个家庭的高级消费品,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开始议论,教师给出答案: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这些东西可能在当下看来较为普通,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些都属于高级的消费品,一般家庭并不能轻易买得起。而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通过与爷爷奶奶和父母沟通交流,大家也能够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如果让你列出现在家庭的“四大件”,你会选择哪些?如果让你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做展示和介绍,你能够结合过去的生活进行对比并具体描述现代生活的便利和优越吗?通过这些具象的生活化的简单问题,教师慢慢引出需要学生深刻讨论的问题: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还可以继续出示一些视频内容,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和沟通感悟生活变化,在此过程中让家国情怀深入学生心中。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将紧抓关键问题作为自身教学思想,保持研究教材的习惯,从而探讨教学内容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可以得到提高,期待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愈来愈浓厚,不断为历史课堂创造活力,从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取得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史料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