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三设计”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3-04-05袁雅楠

考试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听力支架文本

袁雅楠

一、 引言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教授,对课本中的听说任务往往浅尝辄止,甚至直接跳过,他们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英语课堂教授着的是“哑巴英语”,英语学习者也纷纷沦为刷题机器。实际上,当全球化的风潮席卷而来,我们培养的所谓的“英语高分”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我们撬动未来的一个工具,而听说能力则是搭起沟通的桥梁,学生的听说能力欠缺,就不能畅通愉快地与人交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使用英语,那么英语教学的意义何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应运而生,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和英语课堂改变应付考试的功利心,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实现核心素养的途径。新教材的篇章设置也把听说课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个单元中都涉及两个听说内容,分别是第一章节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和第三章节的listening and talking。因此,新的形势促使英语教师做出及时的改变和调整,有效地设计听说课,创设好语言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效的训练和指导下实现听说能力的提升。文章通过描述对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Unit 5 Listening and talking部分的三次教学设计的实践、修改和反思的过程,分析和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说能力,实现语言运用。该板块的主题是“策划举办音乐节”(plan a music festival)。

二、 基于“听力—翻译—表达”三位一体的第一稿设计

(一)听力理解,梳理文本信息,奠定表达基础

文章的听力文本是一则口头通知,内容是关于学校音乐节的招募启示。教师首先向学生表明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问题,预测听力内容,如“What is the announcement about?”“When will the music festival be held?”“Where will it be held?”“Who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festival?”等。第一次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去验证自己预测的内容。第二次播放录音要求完成课本的第一个练习,即音乐会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接着播放第三遍录音,让学生完成课本的第二个练习。通过三次听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听力文本的关键信息,为下文的口语表达做好了铺垫。

(二)句型翻译,促进口语表达,展示语言输出

首先,把学生分为三人一组,让他们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关注对话里的信息和句型结构,这既是听力文本关于校园音乐节内容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后续口语表达的句型结构的铺垫。比如,I would rather play the violin. I prefer just to help out with the crowds等。其次通过翻译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Would you prefer...? What would you prefer to do?”等句型来谈论喜好。最后教师给出一个范例,请学生关于如何参与本次音乐节创编对话。

(三)课后反思

由于教师受到传统听说课刻板印象的影响,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把听力内容和口语表达结合在一起,整体以简单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由学生来解决教师抛出的问题,从而完成课堂任务,整堂课形式较散,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和联系,大多数以独立而零散的个体存在,这让这节听说课的整体性大打折扣。

三、 基于“提升教学任务整体性”的第二稿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各章节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各项教学任务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各个教学任务之间以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育人蓝图。第二稿的设计,笔者对这个篇章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和梳理,以当下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这个主题设计各个教学活动。

(一)紧跟时事,强化整体,育人为本

导入部分以一段国际音乐爱好者共同发起的一场线上音乐会“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What are they doing? Why do they organize such an activity?学生很容易得出“relax themselves, raise money for charity, relieve people’s stress”等答案。笔者授课时恰逢河北地区新冠病毒盛行,于是笔者就以最真实语境设计本课的核心任务:学生会希望举办一场音乐会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笔者把第一个听力内容的文本进行改编,邀请校学生会主席录制一段小视频来发布本则通告。观看这则通告前,首先请学生对即将听到的通告内容进行预设,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will be talked in the announcement?学生很容易能得到“when、where、why、who、how”五个要素的预测。学生在听通知的时候,要求找到关键信息,解决听力问题。当学生在解决音乐会所需志愿者时,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常见的校园志愿者的照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语言表达。完成听力任务后,教师设置复述任务,请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复述这个通知,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听力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加深了难度,为后面的语言输出打下了基础。

(二)课后反思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音乐可以为人类带来愉悦的心情,音乐也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正值全球新冠病毒盛行,如何引导学生扬起青春的风帆,以自己的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是第二稿设计的初衷。导入部分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震撼人心,优美的音乐瞬间就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和心思。听力部分的改编,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物来代替硬邦邦的文本听力,既拉近了课堂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校园真实性、体验感。第二稿的设计明显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总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 基于“搭支架、布阶梯、助力语言生成”的第三稿设计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深受关注。“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布好“阶梯”。教师应围绕教学任务,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并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

(一)厘清脉络,逐步整合,提升思维能力

本课的终极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听力训练后,创编生成一个自己与朋友讨论的对话。在这个对话里,要求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偏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能够阐述举办校园音乐会的意义和动机。因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步步搭支架,布阶梯,助力学生语言生成。首先摆在眼前的是如何有效习得表达偏好的句型。笔者设计了第一个环节,以校园里的两位明星老师为例,他们因为错过了这个通知,正在向同伴打听相关的信息。教师给出如下文本,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后能找出表达偏好的句型结构,比如:Would you rather do A or do B? I’d rather do A than B. I’d prefer A to B等。第二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报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动分成两组,并组成对话,同时要求准确使用表达偏好的句型。经过短暂的训练,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句型和文本内容。第三个环节涉及校园音乐节嘉宾的选择,笔者特地选择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偶像和校园里的一位明星教师,请学生设计对话,即打电话邀请两位嘉宾来参加校园音乐节,告知他们校园音乐节的情况,询问想要承担什么角色,要求对话中要准确使用表达偏好的句型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描述原因等细节来增强交际效果。第四个环节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学生头脑风暴,思考一个举办校园音乐会更好的理由,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根据前面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能想到一些跟抗疫相关的举办目的,比如appreci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rouse people’s care for medical workers, donate money to buy epidemic prevention materials, strengthen people’s determination to fight the epidemic...

所有的支架搭好后,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生成语言,创编对话。四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音乐会组织者的角色,由他来介绍本场音乐会发起的原因和背景,另外三位同学则扮演参与者,他们要表达自己的偏好,说明自己的原因。

(二)课后反思

第三稿的设计明显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借助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听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支架式教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教师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充分契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让他们与自己喜爱的青春偶像和校园明星教师对话,大大提升了口语教学的实效性。其次,笔者把原本烦琐复杂的终极任务合理分解成4个小步骤,分步完成,逐步掌握,最后生成,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学习的范式,不仅授之以鱼,更为授之以渔。几次训练之后,学生更加注重通过自身构建活动支架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倡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 “一课三设计”的反思提升

通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三次课例的反复思考、不断修改和多次磨课,笔者对高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有了以下三点思考。

(一)基于兴趣导向,课堂导入启动学习新局面

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致、饱含激情地参与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老师毕生的追求。如何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让学生能进入课堂、爱上课堂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为了能够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课堂导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和文本体裁进行设计。常规的办法包括知识问答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基于笔者所任教学校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对较高,思维能力也相对活跃,在本课中笔者采用时事结合音乐的形式,既呼唤起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也倡导新时代青年关注时事,担当起家国重任,以己之力,为社区、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把握导入的“度”。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导入环节和其他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切不可自成一派,毫无关联。课堂导入更应注重灵活性。施之教法,贵在启导。通过课堂导入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和欲望,开启有效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基于主题意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以主题意义为中心,依托具体的语篇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使课程内容诸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融通、互动、渐变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找准主题意义,依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设计具有关联性、递进性但又紧紧围绕本单元和本课时主题意义的教学任务。各教学任务间应该是环环相扣,交叉融合,逐层深入,而不是独立个体的机械累加。很多英语课堂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现状是通过若干个独立个体任务的累加学习,学生进行了多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却无法在最后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输出,核心素养难以实现融合发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起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跟随、感知并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回顾整堂课,各项教学任务间有序、合理地衔接在一起,这种整合性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更明确的把握之后,便能够更有意识地参与课堂,提取核心信息,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支架教学,搭建语言输出的桥梁

支架式教学需要遵循英语学科的语言特点和学习规律,以语言能力提升和运用实践为支点,注重文本的横向比较和教学任务的纵向递增,进行阶梯式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利用支架教学开展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学主体的需求,并把它作为整体教学的着力点。换句话说,在开展听说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主体的转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对教学主体进行调研,充分掌握学生的信息,比如学生的需求,青春期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等。一旦抓住这一着力点,后续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事半功倍。其次,教师应结合调研所得信息,为学生建构在其最近发展区,适合其接受和发展的知识框架。简洁直观的“图式支架”可以帮助厘清文本脉络,抓住关键信息。辩证思维的“问题支架”可将单元主题意义与学习元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新课标提出“大单元教学”,倡导“大任务”“大情境”,其中也特别指出英语教学应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逐步感受,以项目化的成果展示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六、 结语

总之,英语听说教学要有意识地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以听力理解为基础,以口语表达为主体,凸显“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强调主题意义、目标引领,重视口语表达的情境设计,将学习目标落实在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什么。重视搭建口语表达支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猜你喜欢

听力支架文本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