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2023-04-05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陈玉梅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过程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陈玉梅

在现代化教育体制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应该在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简述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即语文文化意识,使其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其形成一定的热爱;道德品质,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道德品质;语言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以上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创新、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文本阅读和知识点传授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然认为文言文教学只需要在规定范围和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以及重难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便可,认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进行默写、翻译、解析文章等,却忽略了将文言文最核心的部分进行讲解和鉴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奏效,但长此以往难免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产生误解,甚至会对我国的语言发展产生误解,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记忆过程中,无法深入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段所包含的真正含义。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会将重难点的文言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容易理解的白话文,并随后进行文章内容的重难点讲解,很少给予学生朗读和诵读的平台与机会,这样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想表达的独特情怀与人生感悟,也不利于学生在文言文中学习某些人物的优良品质,获取自身的主观思维。这一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教师自身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并不深入,也无法将文章内容的核心传递给学生,导致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二)学生对文言文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从往常的教学经验可以得知,大部分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都保持着负面的态度,他们认为文言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价值较低,且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只要求学生掌握和背诵文言文内容,这更加剧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再加上学生的作业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体会文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且对于作者的生平事迹也没有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了解。同时,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属于必考内容,但是总体分数的占比不是很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一部分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放弃文言文部分内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够全面体现出我国古代诗文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文学思考,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有效契机[1]。

(三)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结合

大部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材料都包含了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种丰富的文学元素。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分析文言文材料,找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收集材料信息,从而准确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更加熟悉,但缺乏了与思想政治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思想缺乏提炼和思考,使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提升语言能力,而且道德品质发展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文言文阅读定好方向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积累更加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有效的文言文阅读需要学生深入教材,不断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制定可行的、合理的深度教学方向,切不可在文言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将书本内容单一化,要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联系与整合,使教学方向呈现一体化和联系化的形式。如教师在讲完某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总结该单元的主题,让学生阐述本单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而不是在每一课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只有为学生确立恰当的文言文阅读方向,才能够使学生在整本教材学习完之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对文言文的记忆,掌握教材知识所要传达的本质规律。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如《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这一主题展开的,尤其是《〈论语〉十二章》,阐述了修身和为学之道,其内容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对于这一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有效贯穿到整个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在学习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复述和总结,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前为学生规划好深度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在总结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时对《论语》的学习和修身之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文章的文学性、形象性和语言性进行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对文言文的语言和内涵要有深入的探讨,使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帮助学生在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树立恰当的学习观。

(二)优化和完善文言文的教学过程

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改善教学内容,增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中,真实有情感的文言文材料是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想要做到每次课程都有不同的感悟,或者每次课程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和课本交心,真实地体会课本内容表达的情感[2]。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完善,注重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将教学方向以及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作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在语文教材中产生情感共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将“字面阅读”转为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文言文材料进行分析和挖掘,切实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学生需要在进行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势必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对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教师可以将“南北朝时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和情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描写“景色”,为学生分析文本提供一定的基础。其次,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主旨问题设置多个小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和探讨,提取文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等,结合作品背景以及实际生活经验,解析字词并延伸字词的含义,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想象文本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变化。当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便为文言文的阅读提供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山川秀美、景色秀丽,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言文的学习。

(三)对文言文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拓展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常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奇特想法和疑惑。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学生拓展和调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中获取恰当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感知能力,也可以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与交流,使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分享,从而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鉴赏。

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诵读重点语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文字,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重难点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但是无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常处忧愁患害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教师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为学生展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相关图文资料,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通过拓展教材内容的方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忧患意识。此外,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对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倾听和借鉴其他同学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掌握“接受磨难的重要性和益处”,从而在相互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挑战意识。

(四)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要以促进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都是秉持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目的,他们更喜欢追求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常常会忽略正确的阅读方法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停留在文本的字、词、句、段层面,而无法有效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更谈不上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上下文领会文言文的艺术美,品味语言,把握文本材料中人物和景物的特征,能够通过准确抓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爱莲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如文中描述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形体姿态、香味、气质等方面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图片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使其充分感受莲花的风韵,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古人赞美过的莲花,感受古人如何用“它的高洁脱俗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使学生充分理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感受莲花的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德。通过对《爱莲说》文言句式的分析和文章内容的精读,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掌握托物言志的描写手法,也能从文言句式中学到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品德。

(五)以鉴赏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

说到“鉴赏”,难免会使人想到对音乐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事实上,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鉴赏”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品味和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策略。教师以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使学生在阅读、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审美能力,也能够使其在分析和感知文本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文章多处语言具有细腻、传神的特点,倘若只对文本材料进行浅层次的理解,难免会使学生无法抓住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特色等。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莲花的高洁品质,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高洁质朴的特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正直、不攀附权贵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鉴赏的方式领略莲花的美,就必须要先品味作者“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描写莲花的关键词,从而让学生深入感受莲花的美。通过鉴赏的方式进行文言文阅读,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又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欣赏桃花源之美,教师可以在讲解重难点内容之后创设一个分析和鉴赏的平台,使学生根据文中所描述的仙境般的桃花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王国”。如文中所描述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都是对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从这些句子中不难发现,“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和平,人们相处和睦,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体会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淳朴风尚以及和睦融洽,并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将文中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的幸福安康的社会发展进行联系,从而对我国的发展油然而生地产生自豪感,这也是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策略,将文言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语文过程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