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野下,关于初中语文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探析

2023-04-05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立德立德树人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马 箫

一、初中语文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对语文课教学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课涉及古今中外人类情感、价值、生活等诸方面的内容,成为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时应把语文素养能力和德育素养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学科本身的优势,选择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功能,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且语文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具备的魅力,并在学习中深入探索语文知识,在和教师互动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把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核心修养,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视野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文课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统编教材具体内容,通过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靠思政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学科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作为语文课教师要主动作为,应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育教学,讲好爱国故事,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二、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考

9月13日至9月17日,全市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此次大赛以“同课异构”为主要模式,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参赛教师以不同视角分析学生、解读教材,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组织各具特色,比赛过程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参赛教师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此次教学技能大赛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交流展示会,也是“课程思政”视野下,初中语文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尝试。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在部分语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构建和延伸思政的内容,可通过画龙点睛式、隐性渗透式、专题嵌入式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之中显现思想政治内容的影子,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去实施。在此次教学技能大赛中,有一位执教老师讲授《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逝世后用血泪写下的。朱德同志以纯质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普通朴实的母亲。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执教者通过“小”切口、“小”素材、“小”细节、“小”问题深入探索,讲清“大”道理,让整堂课变得“有知”又“有味”,让“强大的精神力量”浸润学生心灵,整个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往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两个误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或者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思政元素的运用很生硬,显得牵强附会,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的。课程思政对执教者的教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精心设计。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在教学中设计哪些环节,在安排上要精准,实现教材课文中教育要素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思政的内涵。二是科学。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整堂课设计中,利用固有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授之以渔的同时,最后要有情感的升华。三是要做到巧妙运用。课程思政视野下,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跳出思政课教学的思维惯性,寻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探索、创新思政课的内容、模式和实践方式。

四、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一)提升语文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教学过程大多是知识的传授,仅仅是完成一课时教学任务,重专业培养,轻思想教育,几乎看不到任何思政教育创新点。在课后反思的研讨交流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班主任及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同为育人,课程思政是不分教育学段的,这就需要从上到下做好总体部署,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方面的培训力度,转变对课程思政的狭义认识。在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找准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要进行品质阅读,同时也要展开价值阅读,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思想情感,同时探究文章中描述对象以及人物塑造的方式方法,把握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将其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提高语文学科教师的政治素养

新的教育时期对于语文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足够熟悉和了解是语文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比如《论语》《老子》,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著名的文学作品,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将经典、有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拓展课外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因此,语文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捕捉学科本身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扩大知识面,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经据典,提高个人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在新的教育时期,教师应当善于学习,使用互联网搜集与自己教学相关的视频内容,观察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贯彻落实的教学理念等,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以及执教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新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使用到日常教学中来,给学生呈现更多的互联网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政知识等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致,如此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材中约百分之八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每一篇目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实现立德树人。这些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深刻鲜明的思政教育内容,有的是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有的是赞美勇敢坚强道德品格的,有的是表达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思想道德情感的,这些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优势,深入发掘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并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语文学科中本身包含了大量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文化内容,教师将这些内容和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不但会让整体的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且有趣,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来发挖掘语文教材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文,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有效地获得一定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获得全面发展。

(四)勇于打破教学常规

课程思政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不是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而是掌握“课程思政”这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知识讲授相结合。例如教学设计以“看·见”为主题,从看贫苦家境见勤劳母亲、看社会背景见勤劳母亲、看深情感激见报恩决心、看卓越功绩见报恩决心四个任务层面,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通过感情真挚的朗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理解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特别是在拓展提升环节,将文中的爱母亲、爱党、爱人民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发出新时代青少年的铮铮誓言。

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在新的教育时期,教师要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班级中学生学习现状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并且积极回答、探索教师提出来的教学任务,教师融入课程思政、道德品质等相关的内容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始终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就会高度配合教师的教学,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奠定基础。

(五)在写作中渗透思政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精心设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生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尝试写读书笔记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便于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写作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作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涉猎的太少,往往限制了写作的发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写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与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学会关注身边的大小事情,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中筛选适合自己的、可以利用的信息,让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观察时事政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利用高效率的写作技巧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失去写作的兴趣。教师选取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语文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开展写作教学,使得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进行有效的写作,提升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当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去时,也表明学生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

(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拓展思政教育

语文课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头脑,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教学的有效补充,是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授课之余,可以通过诗朗诵、猜灯谜、演讲比赛等趣味活动提升语文素养。例如以“吾之所幸,生于华夏”为题,通过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在参与演讲之前,需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与演讲题目相关的内容,并且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国家一路走来的不易,了解我国在祖国发展中所做出的明智举动,并且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逐渐具备思政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并且自觉承担起民族崛起的重要责任,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在演讲的时候充分感受到现场其他选手的激情,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上好阅读课

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因此,语文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鲁迅先生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告诉学生路在脚下,不必迷茫寻找。教师将语文德育教育与课外阅读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作品和一些优秀的网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阅读内容中包含着更多的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具体知识,将其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内容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语文课程中有诗歌、散文等不同的内容,而且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这些文章也有励志教育意义,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挖掘语文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并且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结合学校以及社会对于学生的各种学习诉求展开阅读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品质,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结语

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作为初中语文课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教育的有心人,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立德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