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2023-04-05李思
新乡土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设计风格,其中心思想是强调新时期乡土社会的在地性与差异化,也是城市化后反过来对乡土社会如何建设的再思考与再诠释。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所关注的,不仅是对乡村自然条件的保护、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有当地乡土风格、民俗特点的主动适应,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性的材料、能源、技术来表现艺术特色,在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的融合发展中体现人们的现代需求。其中,加强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构建集乡土情怀、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知识体系,让艺术设计教育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上,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需要重新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重新定义城乡关系、重新擦亮乡村最美生态底色,通过艺术形式实现对乡土性的表达。乡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的是城市建设的配角,城市主导乡村的非均衡发展格局,破坏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城乡要素配置“剪刀差”及农村生态作用式微现象。新乡土主义就是要打破。因此,要坚持突出农民主体,保障与支持农民在乡村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角作用,顺应不同地域村庄发展规律及演变趋势,分类推进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坚持以城带乡、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与配置,因势利导推进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在乡中、乡在城中”;要坚持厚植乡村生态底色,回归自然、回归田园、回归原生态,走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推进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宛如天成、天人合一”。
实践上,新乡土主义艺术设计早就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建设中。一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与彰显古村落特色。艺术设计作品如“尚村竹篷乡堂”,项目基址位于有千年历史的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尚村,项目设计主体为尚村公共空间设计。因当地盛产毛竹,也很早就有以毛竹为建材的传统,也为体现村落公共空间更新项目的在地性,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建筑工作室选择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毛竹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为减少对古村落形成负面干扰,设计者以单元体、模块化为基本遵循,通过花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材料来实现大空间的整体效果。此项目将本村高家老宅中废弃部分利用起来,用6把“竹伞”作为支撑,将2片“乌棚”作为屋顶,覆盖住原先的青瓦。竹棚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建筑,自然无法作为当地永远的地标,使得这些竹棚可以随着乡村发展而在使用多年后拆解回收。这一艺术设计为村民或游客提供了休息、聊天、娱乐等功能的公共场所,同时也具备村民集会活动、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功能。竹棚乡堂的设计为村落更新提供了新的尝试机会,为尚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协调保留原生态与原有的乡风乡貌。艺术设计作品如“吴房十里桃花源”,项目基址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项目设计主体为吴房村整体风貌设计。项目主要源于画家吴山明、吴扬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其最大挑战复原画中乡风乡貌。设计者以村、田、桥、路、树等为重要布局方向,在保留田间阡陌、村前水流、村中古树等的同时保留吴房村的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及乡风乡貌。设计者还坚持了素雅的建筑主体风格,保留了吴房村最淳朴的粉墙黛瓦风格,以桃花为衬,用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简单的木制窗框,以展示村落“海派水乡”的柔美。三是坚持向闲置资源要空间与要增量。艺术设计作品如“DnA油茶工坊”,项目基址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项目设计主体为横樟油茶工坊改造设计。项目利用村口闲置有百余年历史的油茶工坊主体建筑及其内部木制设备,实现整体空间向外部扩张。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同时室外的凉亭也提供了可供观赏山间景观的平台。外部空间的扩建工作以老工坊为中心,外墙的材料以溪涧卵石为主,以此延续周围梯田、溪水等自然景观。石墙将卵石对半切开,并砌成平整的墙面,这种做法可以完全展现卵石内部的颜色和质感,与周围老旧的土墙形成鲜明对比及实现工坊新旧层次间的转换。
上述艺术设计作品多出自国内一些知名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之手,反映新乡土主义设计在理念层面与艺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相契合、在实践层面与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并互为有力支撑。总之,以新乡土主义设计理念为引领推进乡村“艺美化”,保护与重塑乡村活力、魅力及吸引力,重建乡村美好生活,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