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智库期刊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

2023-04-05高方刘逍然

传媒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库期刊

文/高方 刘逍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政治与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缘政治导致冲突加剧,伴随着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加速了全球风险的不确定性。面对如上所述之大变局,需要“智慧”和“智者”,各国加速制定相关政策,智库的决策咨询角色变得日益重要,它既是社会的“灵敏探测器”和“推动力”,也是政策制定的“强力助手”,更可以成为自下而上“民间智慧”的输送途径,作为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为核心的组织,为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转的关键部门提供本土化策略以及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的视角。新时代智库成果的发布与转化,离不开智库期刊。作为对内与对外传播的媒介、参与决策和咨询的服务主体、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智库期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我国智库期刊的现状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成熟的智库研究体系进行对外传播,把控了国际话语权。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智库主要探索、学习、借鉴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寻求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智库后发崛起,作为知识生产和科学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以官方智库和高校智库为先锋代表,进行规模化和体系化建设,百花齐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型智库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我国依据国情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这类新型智库是指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如今,我国出现了官办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媒体智库、社会智库。

智库期刊作为智库成果的发布与转化平台,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的高端智库主办的刊物多被定义为学术期刊或者内部期刊,明确被定义为智库期刊的较少,但其具有智库期刊的性质。在国内,较早被明确定位为“智库期刊”的公开出版物有:2005 年将刊物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院主办);2011年创刊以来就以“高端智库刊物”为办刊宗旨的《全球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2016年全国第一本以智库命名的经济领域智库类期刊《财经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以“专业眼光看改革,改革眼光看中国”为理念办刊的《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主办)。

智库期刊建设近些年出现良好局面。一是高端智库机构在尝试创办刊物进行成果传播;二是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加入智库建设中,将媒体打造成“智库类”媒体。一般认为,我国智库媒体的发展始于2009年12月新华社推出《财经国家周刊》,以“新闻产品+智库产品+新媒体产品”建立一条统一的生产线,这是对“智库型媒体”内生机制的首次探索。此后,各家媒体纷纷响应,成立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型刊物。比如,人民日报社的重要智库平台——人民智库,其依托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整合中央和地方党政、国内外学术理论界、传媒、社会各方面优质智力资源,它的研究报告刊发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国家治理》等刊物上。

二、新时代智库期刊的主要特点

从拉斯韦尔的传播要素5W模式对新时代智库期刊进行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各有所长的办刊主体。新时代智库期刊作为传播主体,发挥办刊机构的专长领域,进行专业化探索,特色鲜明。

官方智库期刊充分利用在政治、政策、行政等方面的优势,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反映国内国外时政研究成果,为决策提供参考。比如,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刊》。

高校智库期刊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专”“精”和前沿研究的优势,视野开阔并善于与国际接轨,兼顾理论层面和实践应用层面的创新,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多元的学科智力成果。媒体与社会智库期刊扎根于社会民众,是较为有效的落地传播媒介,自下而上地展现社会观察与人民智慧,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打通科学决策咨询体系中通向民众的一环。比如,瞭望智库作为新华社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瞭望研报》作为“研究型内参”,发挥着连通政府部门、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2.紧跟当下的传播内容。从刊物的内容来看,智库期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精准对接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智力需求,把握大局的同时兼顾专业领域的前沿创新,能够做到横向、纵向、斜向的产业研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等服务。

比如,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智库期刊纷纷响应,从早期对疫情的调查评估,到应急响应阶段的献计献策,对社会舆情的分析报告,对疫情信息的整合,在对公众情绪的疏导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再如,智库期刊《全球化》刊登的文章《“一带一路”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更新与复兴》等,反映当下,紧跟时事。在一项针对《全球化》的期刊分析中,研究者统计了8期《全球化》杂志103篇文章,只有6篇在标题中出现“研究”字样,更多是“对策”“建议”“经验”“启示”等关键词,说明该刊物更注重实践中的对策和建议,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

3.完整准确的成果呈现。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与其他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完全不同的特点。期刊能够深入、完整、细节化地展现作者的学术成果,做到尽量“忠于”作者。由于智库期刊传播的内容非常垂直,更能够进行有效地精准投放并形成用户群,因此也成为党政机关对内、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成果的产生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既要及时、关照当下,又要留出足够的研究空间和反思时间,否则会落入信息爆炸时代一味追求“时间快”和“大体量”的怪圈,导致一些问题意识不够、脱离实际、没有经过田野调查和现实检验的文章出现。由于智库期刊的办刊模式和特点,对这一问题可以很好地规避。

4.科学决策与精准服务受众。智库期刊的受众精准,主要是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业内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人员、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民众等,通过内参或者公开出版物的方式,向决策单位反映,向社会进行传播,在决策层面形成影响。

比如《公共外交季刊》,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和察哈尔学会创办,助力中国公共外交,是首个专门研究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全新媒体,并通过案例研究进行国内外重大公共外交事件和典型事例的回顾和评论;再如,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的《科技智囊》,聚焦企业管理和咨询,搭建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服务企业的“内部生命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

5.传播力与影响力建设。智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有四个维度,即智库研究成果的被引渠道、被引范围、被引内容以及被引效果。智库期刊与学术期刊的评判体系基本一致,以发布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品牌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被引渠道被大大拓展,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评价指标除了四个“被引”标准,触达率、阅读量、转发与评论数量等指标也可以进一步了解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研究质量的提高。

三、办好新时代智库期刊的路径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20)》对中国的国家高端智库、党建智库、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和国际关系智库进行研究并指出:我国的智库发展中存在着知识商品化、竞争内卷、考核同质化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智库在2015年之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是智库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期刊。办好新时代智库期刊,是时代交给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参考与建议。

1.专业化智库合作共赢。智库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知识生产和智力成果,专业性的重要不言而喻。我国的智库期刊在建设专业化智力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知识生产流程的管理和对智力成果的再生产。

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化、制度化体系,涉及知识的创造、集中、 组织、传播、应用等相关过程。对于智库期刊来说,从申领重大课题、策划选题、确定研究方案、收集素材和数据、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审与发布,各个环节应严格遵守规范、制定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这些智力成果汇集建设成为专业的智库数据库,对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数据库可按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划分,也可按专业领域划分,有交叉领域的智库之间进行数据库共用,可以帮助把不同专长领域的智库之间进行连通,这样有助于成果创新,也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方便智力成果进行再生产。

除了数据库共用,不同类型的智库之间各取所长,进行专业合作也是共赢的策略。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于2021年联合太和智库(2013年在北京成立的民间智库)、海国图智研究院(位于广州的一家新型社会独立智库)发布了《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研究报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针对西方某些国家和媒体的蓄意抹黑和污蔑,及时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应。

2.新媒体联动的品牌效应。由于智库期刊的内容偏重学术、擅长研究,受众面往往比较窄,很难引起大范围广泛传播;期刊的时效性滞后,无法灵活地进行多渠道发布、转发和评论等,因此期刊与新媒体联动变得格外重要。

品牌在新型信息社会中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期刊与新媒体联动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同一内容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频率。比如,瞭望智库采用“调研咨询+新媒体传播+策划+数据技术支撑”的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依托数据技术进行数字产品研发,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智库期刊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以有利于中国社会建设和促进中国科学决策体系建设为大方向,发挥自己的特长,建设并维护智库品牌。

但随着社会舆论环境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应该关注到舆论场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当下中国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形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或“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互联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的相互作用,促进良性沟通,共同影响决策。智库期刊应建立起一个“舆论场雷达”,防止只着眼于官方舆论场,而忽略了复杂的新媒体环境,避免自说自话脱离实际的研究结论。

3.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期刊。近几年,中国的智库期刊开始从对内传播,慢慢开始向对外打造国际传播阵地进行转型。这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加;二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国密切关注影响全球的多种并发危机并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全球风险。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期刊,应关注到跨文化传播的挑战,包括传播内容僵化、符号化、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解决内容僵化的问题,可以靠“共情”。共情在平台化的世界传播中充当了传播介质,技术、算法这些看似理性的东西实则需要共情才能在“转文化传播”过程中赢得先机。对于一些能够引起共鸣和共情的议题,智库期刊可以发挥各自专长实现跨国研究,并在国际层面引起关注。比如在面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频繁交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经济危机等重大议题,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共鸣,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响应。智库期刊也纷纷发文,积极开展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讨。

除了主流阵地,智库期刊也应充分重视海外大众在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形成一个打通大众的舆论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研究成果,找到一条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数量大幅增长,大力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并形成了有效的常态化机制,不断深入研究问题,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高端人才库,并在国际影响力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笔者认为,新型智库期刊的建设应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直面传播力不足的短板,在专业能力、品牌建设、议题国际化、研究成果影响力等方面打造出更强更高效的队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新时代新变化下的政策制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提供“智囊”,以政府、产业和学界三位一体,形成一个传播的影响力共同体。

猜你喜欢

智库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