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视角,实施信息技术单元教学
2023-04-05姚金鹏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姚金鹏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一种课时教学,这种教学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单个知识点,因而这种教学也被称之为“点状教学”。这种以“课时”为组织单位、以“点状知识”为载体单位的信息技术教学,其封闭化、固化等弊端逐渐显现。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高阶认知、高阶思维等视角出发,立足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自主性、自能性的学习力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传统的“课时教学”“点状教学”转向“大单元”教学、“块状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大概念”的视角,去整合、融通相关孤立性、零散化的知识,实施“大单元”教学,进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立足教材,建构“大单元”教学内容
当下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以“单元”作为基本编写单位形成的,这为教师实施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条件、可能,也是教师实施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载体、媒介。作为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辑意图等进行深度解读,从而让教材内容层次化、结构化、系统化,为学生“大单元”学习提供可能性。“大单元”不同于教材单位,教材单元是静态的,而“大单元”则是动态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分割、重组、统整、融合,以便让“大单元”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因此,实施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教师是“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的。但毋庸讳言的是,“教材”是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却不是唯一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不仅仅是指“教材单元”,更是指超越教材单元的“组织单元”,是一个“教学组织”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并使之与教材单元内容整合起来。如此,教学“大单元”内容才是一种有活力的内容。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第三章“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据处理与统计的基础性功能进行补充、拓展、延伸,同时将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统整,使得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统整为一个整体。在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研读信息技术教材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概念图、韦恩图等将这一部分内容的主干直观化、可视化呈现出来,将零散性的知识点有序地组织起来。可以呈现“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可以呈现“并列概念”的关系,可以呈现概念的分化过程,也可以呈现概念的整合、归纳过程,等等。通过对“大单元”学习内容的直观表征,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主动、更直观、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通过对“大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还能让学生直观地把握“大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建构“大单元”学习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整体性、结构性的学习。
研读教材不仅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更要考量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即“为什么要教学这些内容”。同时,还要从方法论上去思考、探究“怎样教学这些内容”等等。对“大单元”内容的解读,有助于构建学生整体性学习的通道,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迁移。
二、立足整体,展开“大单元”教学过程
实施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要立足于信息技术知识整体。作为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更要直面信息技术知识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科“大概念”为载体、为锚点,扎实“大单元”整体性教学。实施“大单元”整体性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教结构”“学结构”阶段;其二是“移结构”“用结构”阶段。为了促进“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一种“项目化”教学方式,以项目化“大单元”教学主题作为统领,统摄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用项目化“大单元”教学主题来统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还要求教师要设计研发整体性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只有从“学什么”“怎样学”两个维度来实施整体性“大单元”教学,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才能真正发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主题”等“大概念”的统领下,设计研发相关的主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设计研发相关的问题链、问题串、问题群,设计研发相关的主任务、核心任务、驱动性任务,来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大单元”学习活动。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立足于教材中的要求“应用文档”,设计研发了整体性的“大单元”教学目标:熟悉文字处理软件,了解特点、掌握要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作品,并对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掌握相关的WPS 文件合并方法,对WPS 文档的文字、段落进行编辑,对WPS 文档的页面进行设置、打印设置、打印预览等;掌握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的编辑。在此基础上,整体研发设计相关内容,将“研究报告的制作”“作品的分析与评价”等教材中的相关小节内容整合起来进行系统性教学。在“大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制作一本绘本书籍”统摄下,学生自主设计研发绘本的封面、目录,自主研发设计绘本的内容,尤其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绘本内容进行编辑、文档美化、文档彩色打印等。这样的一种主题性“大单元”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大单元”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精心设计研发了支架性问题,搭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支架。如“在设计制作封面”的这个“小小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插入文本框吗?你能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图片吗?你能有效设计制作文档封面吗?这样富有挑战性、激发性的问题,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盘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想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信息技术学习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样态。这样的信息技术学习样态,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综合性,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综合素养。
立足整体,实施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本身出发,组织单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任务等搭建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支架,从而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缓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难度、坡度,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度、信度,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整体效能。实践证明,实施信息技术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教学,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等结合起来。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迁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结合起来。
三、立足迁移,助推“大单元”教学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性课程,而且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立足于“迁移”,教师要助推学生信息技术“大单元”的教学应用。通过应用,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跨越信息技术教材的单元边界,将相关的单元内容进行统整。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应用是一种综合性、跨界性的教学。这种跨界性教学,往往突破传统的单元桎梏,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进行统整。可以这样说,立足于迁移的“大单元”教学应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单元”跨界教学。
一般来说,立足于“迁移”的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应用,往往联结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能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技术等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教学苏科版九年级《物联网识别技术》中的“图形码识别技术”时,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图码识别”的功能、作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呈现了生活中多个场合扫码的场景,自然引导学生产生认识“条形码”“二维码”的内在性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发两个主导型任务:一是探究“条形码”的识别、应用;二是探究“二维码”的识别、应用。教学汇总,引导学生借助于自我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对“条形码”“二维码”的识别过程、识别机制等进行大胆地猜想。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条形码”“二维码”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二维码名片”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迁移、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二维码”的制作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生成。
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能让学生头脑中存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变得富有层次性、结构性、系统性。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生活化,要将信息技术相关的小概念集结成大概念,从而形成信息技术育人的整体性观念等。基于“大概念”视角的“大单元”教学,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从知识传递走向学科育人。
四、立足反馈,优化“大单元”教学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不仅要立足于单元教材、立足于单元整体,更要立足于反馈,要优化“大单元”评价。优化“大单元”评价,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轮转式展示”“代表展示”“抽号式展示”“小组PK”等。通过评价,增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建立“表现卡”“档案袋”等,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记录。通过反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成果等的分享。在积极的评价中,能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从而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走向自觉。
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反馈、评价,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重点、难点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把脉学生的具体学情。为此,教学评价要从传统的“标准化”“统一化”评价走向“层次化”“差异化”。评价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此,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整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研发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结合起来。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进行评价,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自评、互评,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多样化、多维化。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的“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设计了丰富性的评价表,优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拓展评价主体,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学、促进功能。评价不仅关注“高能型学生”“大众型学生”,而且关注“关注型学生”。评价不仅关注整体性文稿的结构性设计,而且关注整体性文稿中的相关细节,尤其是一些重点细节,如演示文稿中的自定义动画、插入图表、插入相关超链接,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反馈、评价,不仅要从技术的视角展开,而且要从艺术的视角展开;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演示文稿的内容,而且要着眼于学生演示文稿的形式,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对于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研发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评价反馈展示来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
信息技术“大单元”评价立足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整体。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对照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反思。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站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力提升的立场来引导学生评价自我的信息技术学习。通过评价,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眼光、大脑,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借助于评价,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者,成为信息技术相关问题的解决者,从而彰显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意义。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大概念”实施“大单元”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意识的觉醒,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革新。作为教师,在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内容和学情分析等,对学生的相关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研发、实践,能促进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所知”“所能”“所为”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生命实践活动。“大单元”整体性教学,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