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3-04-05彭涛

参花(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当涂进校园民歌

◎彭涛

“当涂民歌”流行于安徽省皖东长江两岸,种类繁多,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独特的江南水乡民歌风格。通过口头创作、即兴演唱和口传身授传习传承,艺术性和欣赏性价值极高,是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2006 年,“当涂民歌”项目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

一、“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政府部门的保护与传承

当涂县人民政府积极加强“当涂民歌”的保护工作,确立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承担起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根据马鞍山市相关条例的实施,2019 年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统筹全县的非遗管理,使全县非遗管理有章可循。在县文化馆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中心配主任一名,编制三人,专门从事非遗认定建档和管理工作,使全县的非遗工作有人管。

每年县财政部门拨付20 万元作为非遗专项保护资金,由当涂县文化主管部门开展“当涂民歌”的保护、传承、展演展示等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进行了相关宣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 年增设了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制度,为县级非遗传承人提供补助,每人每年1000 元,确保所有传承人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资助,尽可能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二)文化阵地的保护与传承

发挥阵地优势,确立重点传承方向,从目前非遗传承培训场地和人才资源的利用和培养现状看,利用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学校等各场馆主体作用创新打造“当涂民歌”的传承工作。通过传、帮、带等传承工作积极培育“当涂民歌”人才梯队,是确保“当涂民歌”研究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当涂民歌”保护基础上,对传承队伍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非遗传承工作规范有序。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等,建立非遗传承人人才库,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管理。在理论上、技法上对传承人群及时进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非遗传承理念与传承意识,在服从组织和规定的形式下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发挥非遗保护部门的保护能力,把传承人群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经过长期的活动组织就能有效提高传承人群的各类文化素质和加强传承人群队伍建设,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精准实施,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截至2022 年,当涂县共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和传习点15 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 处,省级非遗教育传承基地1 处,市级传承基地1处,县级传习点12 处,每处传承教学每年不少于128 学时。其中民歌艺术馆教学和展示面积达700 ㎡,设有幼儿班、青少年班和成人班,每年学员达300 名,已被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列为民歌教育实践基地,是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在传承人队伍建设上有国家级1 人,省级4 人,市级2 人,县级4 人,传唱教师30 余人。在此基础上,“民歌进校园”志愿活动已经走进大学讲堂,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等高校举办了专题讲座。

(三)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

自2010 年以来,当涂县文化馆已在全县十余个小学、幼儿园和老年大学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每年教唱学生30000 人次左右,并创作出一些相应的民歌节目。

1.“民歌进校园”师资力量

在文化馆成立“民歌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工作人员三名,由专人负责。组织国家、省、市、县级各级传承人组成传承人队伍,各学校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师辅助教学,平均年龄在45 岁左右。

2.“民歌进校园”教学安排

各学校划拨300 ~1000 平方米多功能报告厅作为传承当涂民歌的教学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软硬件相关设施。与此同时,各学校配合文化馆运用文字、图片、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当涂民歌的传唱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资料库。

根据实际教学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计划和进度进行教唱;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提前1 天进行备课,做到不备课不上课;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衣着整洁大方,举止文明,做学生表率;做到课程记录有序,内容为教唱曲目、授课教师、证明老师等记录;期末接收学校考核,有学期教学总结、学校鉴定证明等相关上报材料。

3.“民歌进校园”经费保障

文化主管部门划拨资金 15 万元,各学校筹备资金3 万至5 万元作为专项经费用于“民歌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扩大“当涂民歌”在学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并以每年一定的幅度向周边地区学校覆盖,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素质的民歌教师,达到“民歌进校园”的活动目标。

(四)开展演出交流活动

当涂县文化馆通过举办“当涂民歌大赛”“当涂民歌巡演”等品牌活动和各级非遗展示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当涂民歌”,拓展知名度。在这项工作中,积极组织学校学生和社区群众排练节目,参加各级民歌展演展示活动,我们把歌手分为少儿、青少年、成人三个组别,在基于学院派民歌唱法上大力推行原生态唱法以保证“当涂民歌”的原汁原味。在表演形式上,强调优秀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科技和素材多元化的概念,运用新时期的音乐创编模式进行创作、改编、编曲,结合舞台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在形式、内容上进行创新,强化舞台表演的观赏性,打造新颖的舞台表演形式。

目前,当涂县文化馆每年组织当涂民歌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了“当涂民歌”三进工作,即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工作不少于24 次,参加活动的文化志愿者3000 多人次,参加活动的群众5 万余人次。

二、对“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一)政府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助力

从目前“当涂民歌”传承人群培养概况来看,要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和历练,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和周边地区其他民歌种类的学习和交流,做到真正实现发展性人才需求队伍的建设。非遗传承人建设上要打破观念壁垒,强调联合,做到演唱曲目具有创造性、复合性,整合“当涂民歌”的优秀曲目。通过各部门、各地区的资源共享,满足传承人群个体的知识需求状况,解决传承人群个体在实际传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优化传承人群培养结构。基于这种情况,当涂县已与浙江德清、江苏高淳、安徽泗县开展文化和人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资源互通和业务技能水平。

(二)民歌传承人的积极性调动

民歌传承必须根据项目特点对传承人分类实施传承,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尤其是数字化记录的方式,采用录音、录像等手段,保留好代表性传承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制作传承教学资料打好基础。鼓励并组织有条件的传承人积极参加国家举办的传承人群培训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传承水平。

从近年的“当涂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来看,大多数人年龄大,知识层次低。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乐于为传承人服务的意识。比如每年的年度考核,有的既要纸质的,还要电子版,有些专业术语和名词传承人都听不懂,无从下手,填报资料的质量无法保证。我们从事非遗工作的同志,就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完成工作任务,要耐心周到,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给他们讲清要领、操作办法,不能照抄照搬印发上级文件或通知一发就算完成了工作任务。要帮助他们掌握文件精神,明确要干的事情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平时的接触中,发挥统一协调、互助互惠的风格,帮助传承人群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通过我们积极主动的服务和引领,更好地激发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规范化。

(三)民众非遗传承意识的提升

群众自发组织民歌活动,在经过长期缺乏组织的阶段后,应当由盲目的随意性发展成规范性,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水平,从而登上更大的非遗展示舞台。这就要求非遗保护工作者,要随时把握时代脉搏,全身心地主动投身到非遗传承传播工作中去,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实践总结、实现飞跃再飞跃。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当涂民歌”培训班,培养年轻的“当涂民歌”传承力量,并由他们把提高了的“当涂民歌”艺术形式再普及下去,达到最宽泛的非遗传承目的。

(四)“民歌进校园”影响力的扩大

开展“当涂民歌”传承系列活动,扩大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力,需要后继有人,提高非遗对公众的影响力。为配合传承教学出版了《当涂民歌》《当涂民歌研究》《当涂民歌集萃》《当涂民歌乡土音乐读本》等书籍,做到运用文字、图片、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当涂民歌的传唱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资料库。一是对日常传承教学形成的文字材料录入电脑,分类管理;二是对传承人的民歌教唱曲目进行录像、录音;三是对取得的艺术成就情况建立档案,实行专人完善和管理。做到传承实践有建档、传唱教学有教案、适时教学有分类、教学课程有记录、教学成果有考核。同时不断总结活动经验,使“民歌进校园”工作逐步向全县城乡中小学推广,并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另外,为配合各学校“双减”工作,特别设立了“当涂民歌”师生兴趣提升班,在学生受到民歌培训的同时促进音乐教师的民歌教学水平。使得在传承人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所在学校的音乐教师都能进行民歌教唱,达到传承队伍增长率提高的目的。

(五)“当涂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涂民歌”传承工作的基础上,聚焦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合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我们创造了优势互补、场地共用、方案共商、资源共享的良好合作方式,以“当涂民歌”推动产业为基础、旅游为引擎、文化为灵魂,以美丽宜居为亮点、乡村振兴为根本目的,走出一条具有家国情怀、田园牧歌、民歌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搭建平台、筑牢阵地,规划建成非遗文化体验区,实现亮点特色有展示、非遗传承有阵地,进一步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知名度,以文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深挖文化、推进传承,通过开办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鼓励中青年传承人形成合理梯队,增强文化建设内生动力。

三是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依托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展非遗展演、体验等活动。同时,积极对接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拍摄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留住乡村记忆,展现文化积淀,厚植群众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

通过常态化举办传统节假日非遗展示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农民丰收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节点,广泛开展“非遗进万家”“乡村村晚”“非遗进景区”等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把文旅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的农民群众。拓宽“当涂民歌”的宣传渠道,以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三、结语

“当涂民歌”多次参加全国乡村春晚和全省乡村春晚活动,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组织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大运河文化艺术节”等展演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展演,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当涂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激发了更强劲的时代活力。“当涂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需要并重,为做到“传承就是保护、创新就是发展”,我们将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加快促进“当涂民歌”品牌化战略,实现长久发展,进一步拓宽“当涂民歌”的传承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强化人才”工作建设,通过发掘和培养“当涂民歌”非遗传承人、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习基地、完成非遗传承建档归档等工作,有效给予非遗传承团队保护措施和人才奖励政策,做好“活态传承”,让“当涂民歌”的展演展示活动更加多元化,在丰富的过程中得到更高的提升。做好“确立保障”工作机制,在政府政策扶持、版权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全社会参与,探索更多的非遗保护形式,让更多的人熟悉、认知“当涂民歌”,增强非遗的原生活力。借助更多、更新的传播媒介和途径,多元呈现非遗资源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现顺应时代的文化内涵,聚合优秀的“当涂民歌”曲目、民歌传承人,有效提升传承传播质量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爱上“当涂民歌”,在传承中延续传统风貌,唤起百姓共鸣、彰显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当涂进校园民歌
当涂民歌现状研究
当涂方言与民歌的共生关系研究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