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技法分析
2023-04-05王乐凤
◎王乐凤
留白技法的运用,为中国画赋予了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表达形式与艺术语汇,留白承载了创作中的思想情感,灵活运用留白技法,更利于传递画家所要表达的信息。本文主要对中国画的留白技法进行阐述,分析留白技法运用的价值,希望对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一、留白技法的应用价值
(一)留白概述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留白”是指创作者在书画艺术创作时特意留出的空白,是中国画的构成元素,也是创作中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首先,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创作的技巧,可表现出画中疏密有致的空间感,也是画家主观意识的想象空间,具有反映画家在创作中所思所感与点题等作用。其次,留白可巧妙地表现自然物象,画面中的白与黑相辅相成,“白”正因为有“黑”的存在才得以体现。在创作中可利用线条勾勒或留白技法去表现自然景象,除用留白表示天空、云、水之外,也可以用留白表示受光面、用皴法表示背光面的方法,加强画面的光感与景物的立体感。最后,留白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留白这一特殊的绘画技法,抽象性、广泛性等特点突出,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更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与审美观。中国画重传神,重写意,迎合简约主义的审美,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除此之外,留白承载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与对自然万物哲理道法的体会、人格理想等,让人有意犹未尽的鉴赏体验。
(二)作用价值
1.画面构图
留白在画面中的形式多样化,是画家经营设计后的结果。留白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大小、形状、代表的物象等因素不同,在各因素与不同形式的作用下,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明代沈周的作品《庐山高图》,整体构图安排上,画面前景低矮的松树与山坡、中景险峻的崖壁与高挂的飞流瀑布、远景高耸的山峰等景物呈“S”形构图,视觉上的纵深感、立体感、流动感更加突出。积墨法与白色的云雾相互衬托,拓展了观者对云水相生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瀑布旁边白色的山,仿佛被一束阳光照射,与周围深墨色的山型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画面的景物多样且构图饱满,但得益于创作者对黑白与虚实的均衡处理,弱化了画面的堵塞之感。构图上的黑白、疏密、虚实对比关系别出心裁,借用庐山的磅礴气势象征人崇高的精神品性。留白的形态在画面近景水流、中景瀑布、上方水源方面相互联系,画面的高远感、秩序感、节奏感更加突出。在墨色对比下,渲染出一种云深不知处的神秘感、云雾缭绕的仙境感,给人无限的遐想。由此可见,留白与构图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留白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2.笔墨关系
画面的节奏感与和谐感,得益于疏处白、密处黑的相互关联。黑白关系相当于太极八卦的哲学思想,阴阳相互衬托,随着一方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突出了虚实相随的特点。融通于笔墨之中的留白,被赋予了无穷的画面想象。如《匡庐图》,利用笔墨与留白的关系,营造出平麓云林的深远缥缈之感、绝磴悬崖的雄伟气势。山石利用了勾皴染多种用笔技法,突出了阴阳向背的山石质感,画面的厚重感更强。借用黑白对比与浓淡用笔,突出画面的立体感与寂寞幽静的情境感。“知白守黑”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也常被作为一种抽象笔墨语言,利用笔墨烘托留白,打造出一种无画处有画的画面效果。虽然笔墨与留白的绘画语言相对朴素,但能够营造出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画面效果,看似不经意间的留白与笔墨,实则是创作者审美素养、艺术功底的直接体现,尤其是简约的笔墨,更利于表达出深层次的内涵。
3.营造意境
画面意境的营造是一种基于物象的精神体现,营造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更利于提高作品的格调。留白是气韵的载体,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让画面产生透气感与灵动感,产生超乎其外的画面效果。在艺术创作中,画家为了表达画面构思、立意以及创作意境的需要,在创作中通过虚实对比,将画作中次要的物象去虚化,借助留白手法去突出画面主体物的“实”,营造出意境悠远的画面感。如黄宾虹《青城山中坐雨图》,用留白手法虚化主山峰两边的景物,从而突出主体物的“实”。淡墨渲染树林夹杂着乳白色的雾,促使画面的灵动感更加突出。烟雨蒙蒙的“白”像云烟、天、雾、雨,形象生动且传神,画面的虚幻感与形美、意境美突出,也是画家的独具匠心。
二、主要留白技法的应用体现
(一)借物留白
借物留白是指在画作上直接留出相应的空白,客观突出纸的白。创作者对山水画中的某些物象通过刻意留白的方式,促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如通过山石、点景、天空、云水、树等物象的描绘来表现的留白。
1.山石留白
画作中的山峦圆浑之势、悬崖的陡峻之势、山厳的平夷之势等,都离不开对山石形态的精心创作。如袭贤对石块上白下黑的画法,借用黑白突出阴阳关系,黑白之间的灰色领域可增加山石敦实的体积感。山石色调深浅的变化,强化了山石的质感与画面的视觉穿透力。如贾又福对大片山石留白的画法,通过与其他物象的对比,促使画面的抽象感和视觉张力更强。由此可见,借山石来留白的画法,与自然界中没有纯白色山石的自然规律相违背,但反而增加了画作的趣味感。
2.点景留白
点景在中国画艺术特点与规律的发展中,也逐渐具备了其自身的独特内涵和审美情趣。点景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虽然在画面中的占比小,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利于区分山石树木的形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画面走势脉络上布置了三处点景,前景为一队行旅,行旅从右侧进入画面,突出了画面的向左之势,整体画面以显性的向左走势为辅,以隐性的抬升向右的走势为主,走势回环往复的韵味突出。中景为一位挑夫与桥梁栈道,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借助溪水的走势和木桥的抬升之势等,呈现出整体画面由内向外、复而向右上与向内之势。远景以宏伟的宫苑为主,整体山坡右向左抬升之势,山顶、云雾、溪流等景物的衬托与复归,以藏的手法露出一处宫阙楼阁。三处点景的章法构成与留白的技法应用恰到好处,更利于达到情节设置与塑造意境等目的。
3.树留白
中国画中的树形态相对独特且富有韵味,表现了画面质朴宁静的艺术效果。中国画中的树木通常根植于石之上,与王维《山水论》“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的观点相契合,借助树石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出画作的精神面貌,也进一步表明了树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近景的大树是一幅画的开端,对整幅作品的创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中国画中的树木形态,通常是挺拔与葱郁的,茂密浓郁的新叶与苍古有力的老枝,是生命希望与人生路艰辛的直接体现。如龚贤的中国画创作,通常借助中锋湿笔直勾的树干画法,利用反复皴擦为主山石画法,在浓黑的石头中显现出几株白色的树干,通过画树来留白,也是龚贤常见的留白技法,更利于达到突出笔墨韵味与画面节奏感等创作目的。
4.云留白
云留白是指对云、水物象的描绘而进行的留白方法。画面上的空白不是真正的纸的空白,与自然界中白色的云不同,画家通过利用黑暗色的乌云去突出烟云的流动感,体现出寄情山水的特色,借用中国画的精神去表现创作者纯洁的性情与洁身自好的品格等性格特点。云的表现主要依据山势的变化,为突出人物形象或山势结构、画作主题等目的去留白。云的画法多样化,包括用线界边、中留空白的勾云法,或是将云分出明暗灰的三色,使其轻盈感与厚重感并存,突出画面的立体感与层次感。云在构图法则中属于虚多实少的物象,主要为了突出画面的自然美而创作。但实际上,云的画法复杂烦琐,须突出笔墨技法的灵活性,利用笔墨的特性让云烟“活”起来,使其更富有神情意韵。在画云时先从白处入手,留出云烟的位置,虚实构置山石树等形象后,借助其生动的态势来完成云烟的表现。云烟的留白技法应用,通常利用其形态、大小、虚实等方面的变化,营造出生动的画面意境。
5.水留白
水处为白的技法应用,在于突出水的洁净与阴凉之感,主要为衬托出山石树等形体而画黑。穿插于画面之中的水属于脉气,依据地形而产生动势,并借助水的特性去表现创作者的品德。在创作中要充分考虑水流的方向、面积占比等方面的问题,以突出灵动感人的画面意境,营造出神清气爽的视觉感受。
6.天空留白
与印象中的蓝色天空不同,中国画中的天空通常是白色的,借助纸的空白表现。中国画创作通常省去背景颜色,但不会让观者产生空缺感,反而能够感受到天空的深远与广阔,符合大众的传统审美习惯。尤其是画作中远处的天空留白技法运用,与蜿蜒起伏变化的山势相呼应,虽然构图饱满但不拥挤,画面的空间感更强。
(二)边角留白
在作品的边角之处留出空白,虽然留白技法看似简单,但画面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随着中国画创作理论的不断完善,审美情趣逐渐发生变化,以往的全景式构图,逐步向边角式构图形式等局部构图转变。基于边角式构图形式的创作,针对景物高度、开合、疏密、远近等方面的变化,整体视觉美感更强,与全景式构图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着鲜明的对比。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基于色不异空、阴阳相生等理论,衍生了“知白守黑”的艺术表达方法。黑白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是存在于国画中“超然象外”的一种意境。黑白与虚实元素在边角国画中浑然一体,空白处的云淡风轻、大斧劈皴的抑扬顿挫形成鲜明对比,无画处皆成妙景的氛围感更强,最终将视线引入画面深处。尤其是隐隐半边的创作手法,意味深幽的空间感给人无限的遐想。“金边银角”的作品极具情韵,简略的画面感染力更强,透露出书法般的诗情娴雅之趣。
(三)光影留白
中国画的色光变化主要借助笔墨去体现,用笔刻画对象的本质特征,用墨法增加对象的立体感、质感、量感、明暗关系等,这就需要创作者充分把握用笔用墨的方法,明确色光关系变化的表现要领,笔墨在相对对立的矛盾中寻求统一和谐。中国画的光影变化丰富,如宋代的郭熙等画家,借助墨色对比的手法,增加画面的光感;近现代的画家如李可染,利用光影留白技法,营造出画面的逆光感;如当代画家黄宾虹,在水墨、宣纸等传统媒材中加入光影元素,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利于营造深层次的绘画境界。黄宾虹的山水画中,整体画面以黑色为主,其中加入白色的光点,利用光影关系留下空白的处理,让画面的生动感更强。
(四)笔触留白
1.积墨留白
积墨法是指利用不同墨色逐遍加上去的画法,通过层层积染去突出画面的厚重感与层次感。把握积墨过程的细节,包括染中带擦、积墨留白等技法的运用,让画面灵活且富有变化,要求墨色生动且光彩焕发,而不是灰暗板滞的死墨。墨色的黑、白、干、湿、浓、淡缺一不可,但也不能破坏彼此间的平衡关系。如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在积墨的同时留出更多的纸素之白,画面中的“毛”“松”“厚”“透”之感跃然纸上。墨色累积突出了山石的肌理与厚重感。先淡后浓的积墨方式,利于充分发挥积墨留白技法的应用价值。
2.线留白
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利用乱麻皴、芝麻皴、披麻皴等皴法,为画家创造了多种线条画法,可充分用于表现画面中物象的阴阳和不同的质感与形态等。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等线条形式的创造,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更是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对线留白技法的应用须深思熟虑,如在画树干时,线条的用笔力度不同,各层次的墨色变化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利用空出的小白点,体现出线条的虚实变化,避免线条僵掉与画面枯燥。为突出笔线的形式美,须注意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中国画的用线造型不在侧重色彩的繁复描绘与物象的光暗,而是追求艺术形象的概括提炼,利用时轻时重的用笔、或干或湿的墨线,去突出中国画简练的艺术风格。
3.线面关系留白
中国画中的线面关系直接影响画面的节奏与色调。在披麻皴基础上延伸出的线皴法,后来经多代画家的继承与创新,又有了丰富或变异,虽然各皴法线条承载的墨色是有限的,但借助灵活用笔,更利于突出线条的形式美感与审美趣味。尤其是积墨法的运用,通常不会超过三或四遍的积墨,避免线条错乱和用笔的美感被掩盖,最终实现“书画同源”的创作初衷与原则的有效贯彻,充分体现出书法用笔的优势,使画面中留白的造型与节奏更加和谐轻快。
三、结语
针对中国画作品中静态的自然景物,借助留白技法会让整体景观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留白不仅是以静寓动的典范,也是以简驭繁的经典,更是营造与传达画作形式美、构图美、意境美、人文美等美之元素的手段。通过笔墨修炼,让树留白、水留白等技法寄寓创作者的心灵,让观者深入体会创作者对笔墨艺术的独特情感,实现达到情感共鸣的观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