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淳区“送春”的保护与传承传播

2023-04-05杨书娟

参花(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淳唱词曲艺

◎杨书娟

南京高淳区民风淳厚,保留了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高淳区的腊八节至今依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腊八“逐疫迎春”而发展出来的高淳曲艺“送春”是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乡土艺术瑰宝之一,对高淳区的腊八节及“送春”的研究对认识南京地区节俗及曲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在概述“送春”历史溯源及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保护与传承传播“送春”的突出问题,并对高淳区文化馆保护与传承传播“送春”的工作进行总结与思考。

一、高淳“送春”传承传播现状

从腊八开始的“送春”,作为高淳民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曲艺,是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它和“打五件”“送麒麟”一样是南京地区不可多得的乡土艺术瑰宝。送春表演形式多样,人员少则1 ~2 人,多则5 ~6 人,一般腊八至初五之间表演较多,对研究南京地区乡土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送春”艺人大多丢弃了“送春”行当,随着许多老艺人相继去世,“送春”曲艺唱词也大幅度流失。

二、高淳“送春”的历史渊源、演出方式及艺术价值

(一)高淳“送春”的历史渊源

南京高淳区民风淳朴,传统节俗保存较好。以腊八节为例,其至今在高淳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腊八节作为年俗的序幕,在高淳民间,老百姓的参与度很高。每逢腊八节,南京高淳区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据说是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缘故。相传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牛首山,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高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相习成俗。不仅如此,高淳桠溪镇至今还保留着反映岳家军大战金兀术的小马灯习俗,其也是始于每年的腊八节,直至元宵节方能落幕。

腊八节的另一习俗便是逐疫。腊八逐疫这一习俗起源很早。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燕京岁时记·太平鼓》:“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咚咚然,环声铮铮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之鼓也。”腊八节逐疫迎春的习俗在南京高淳区也有遗留,南京市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送春”便是这一习俗的体现。

高淳“送春”是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关于高淳“送春”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南京城。高淳“送春”里有一首比较流行的《春歌》打头第一句是这样唱的:“送春之人本姓陈,家住南京水西门”,由此可见,在高淳“送春”艺人行伍里对高淳“送春”起源于南京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高淳“送春”艺术来自民间,又扎根民间,演员与观众并没有距离,演员即观众,观众亦可以成为演员。演唱内容又大多是观众理解和熟悉的事物,演员和观众之间有很强的互动性。高淳作为南京的属县,很容易受到南京民风民俗的影响,高淳相对南京比较封闭保守,民风民俗更容易长久保留下来。至今高淳“送春”唱词中依然保留许多与南京有关系的内容。如著名的春歌《洛阳桥》唱的就是南京城里的桥:

手抓揪子揪一揪,揪到南京古同桥。

古同桥下三条河,中河又通洛阳桥。

歌词中提到的桥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南京城中找到。无独有偶,根植于南京市井生活的曲艺南京白局关于南京的桥也有著名的唱段。可见高淳“送春”在发展过程中也借鉴了南京白局。作为一种表现农村生活的曲艺形式,“送春”活动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送春人敲锣打鼓给千家万户唱春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过去,“送春”目的是为了避免乞讨时的难堪,便采用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送春人沿街表演以获得报酬有“半月送春三月粮”之说。

在表演中,“送春”艺人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是“送春”艺术生长的现实土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送春”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就日渐式微乃至几乎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2007 年,“送春”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高淳“送春”的演出方式

高淳“送春”的演出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送春”艺人从腊月至正月十五期间走街串巷,逐门逐户演唱的走春。走春讲究见到什么唱什么,称之为“见花开”。“见花开”演唱内容广泛而多样,大多以生活小事和日常起居为主。这些唱词保留了大量的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民族心理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还会唱一些祝福添福添寿、好运发财、恭贺新春的“欢喜歌”。唱罢,主家付给走春艺人的多是一些小钱和欢喜团(南京地区过年期间为拜年的客人准备的一种小食)。给多给少,走春艺人都不介意。

另一种演出方式是坐堂春,也叫送座堂,就是富户人家或者几户人家联合出钱邀请送春艺人在家坐唱。坐堂春唱词有固定的本子,演唱的时间也比较长,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可以唱上一两天。古柏江张村一个送春人曾经因为唱春一次性获得十四担稻。坐堂春经常会唱的有《洛阳桥》《十里亭》《风筝记》等,其中《风筝记》最长的版本唱词多达1400句。

高淳“送春”艺人之间也有一些演出行规,如果要入行“送春”,必须经过拜师挂名才可以。新出师的送春艺人要在锣板上挂上两个装饰铜钱,意思就是才学成,这样遇到同行的送春艺人,就不会被要求比春——即比一比谁的唱词更多,谁唱得更好听。如果送春艺人使用的是没有装饰铜钱的光板锣鼓,寓意自己唱曲技艺高超不怕比试,那么在“送春”途中遇到同样是光板锣鼓的同行,就会被要求比试一番。两支光板锣鼓的“送春”队伍相遇,往往要唱到分出输赢为止,场面十分精彩。

(三)高淳“送春”的艺术价值

高淳“送春”的曲调独特,其表演艺术贴近人们的生活,唱词通俗易懂,而且以祝福贺喜词擅长,富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与浓郁的乡土气息,见人见物都不乏哲理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送春”表演形式多样,人员少则1 ~2 人,多则5 ~6 人,演出有单口、对口、群口等多种形式,但以二人搭档对口表演较为常见。两人搭档一人执鼓一人执锣,一唱一和,以鼓手行腔起调开始,以锣手接唱应和结束。“送春”常用的曲调有长调和短调之分。长调章节婉转,清雅流畅;短调节奏明快,抑扬欢快。高淳“送春”演出中也会用到一些其他曲调如“惊喜调”“打牙调”“山歌调”等。

“送春”的唱词往往是师徒心口相授很少有文字记录,尤其是数量巨大的送春“见之歌”因为没有文本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严重。“送春”唱词以崇尚正义、讲求好人好事的劝世文、歌颂爱情和反映人们美好生活作为常见主题。从《高淳县资料本》上记载的“送春”唱词可以看出其具有题材广泛、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等特点。春歌里的“见之歌”题材基本是老百姓熟悉的行业与生活,非常贴近百姓。以《风筝记》为例:三月节空清明到,书生放学往家迢。一来回家看双亲,二来回家换衣衿。突出的高淳方言俗语既呈现出方言的丰富性也让老百姓听了更加感到亲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赞美百姓翻身做主人及建设新中国的饱满精神,高淳区相关部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高淳“送春”曲艺民间艺人编写了一些新曲目,如《歌唱南京长江大桥》《颂雷锋》《互助合作力量大》等,这些内容健康、生动的新唱词,充满着时代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与阿炳齐名的盲人二胡演奏家孙文明在他十七岁时流浪至高淳,在官溪河边卖艺。作为演奏家,他随身携带二胡,边走边拉,以招揽生意。他熟悉高淳春歌,根据高淳“送春”的曲调创作了二胡曲《送春》,使“送春”走向了全国。

三、高淳“送春”保护与传承传播的突出问题

高淳“送春”曲艺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为主,也有部分送春艺人的技艺传承采取的是家族传承。不论是师徒传承还是家族传承,都存在传承困难的窘境。“口传心授”是曲艺保护与传承传播的重要途径,老师通过示范、交谈、分析、聊天的方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唱词、表演经验、人生阅历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模仿、演出实践来消化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口传心授”传艺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延续传承老师的演出风格、表演神态,使得不同的门派区别得以保留;缺点就是受众范围小,很难使得更多的人同时学习。高淳“送春”的传承方式所导致的传承人稀少也给“送春”当下的保护与传承传播带来了困境。

当下,很多非遗项目的困境是消费端困境——因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受众萎缩从而导致的需求端减少。高淳“送春”的发展困境却是面临的供给端困境——因为传承人不断减少导致这种行走在乡间的曲艺出现了断供现象。

四、高淳“送春”保护与传承传播的对策

“送春”作为南京地区市级非遗项目,有关部门已经抢救性收集了很多口头流传的送春唱词,对依然活跃在“送春”演出行业的艺人登记名册定期随访。为积极传承“送春”曲艺,如高淳区双塔镇的姜训通、姜训好、姜敬才等艺人申报了南京“送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批传承人目前依然活跃在曲艺表演的舞台上,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为了让高淳“送春”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高淳区文化馆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组织“送春”曲艺比赛促进技艺交流

高淳区文化馆曾多次组织民间“送春”艺人编排“送春”新曲赴镇江、南京等地区演唱,促进“送春”艺人技艺交流。“送春”艺人之间的交流活跃了“送春”曲艺在高淳当地的演出氛围,使得“送春”曲艺再度活跃在高淳区。在高淳乡村甚至在周边地区溧水孔镇、晶桥、东庐,溧阳的上沛等地都有“送春”队伍在腊月期间行走乡间。

(二)积极鼓励“送春”艺人参加文艺演出

高淳区文化馆多次鼓励“送春”艺人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其中传承人姜水英、姜旺头妯娌就曾在中央电视台某栏目表演“送春”曲艺。“送春”艺人参与文艺演出提高了人们对“送春”曲艺的文化认知。“送春”不再是行走乡间的文明乞讨者,而是乡间文艺演出者。这种文化认知的提升,鼓舞了曲艺爱好者积极参与学习“送春”曲艺,促进了“送春”传承人队伍的不断扩大。

(三)开办乡村文化节,增加演出机会

“送春”作为曾经沿街行乞的表演艺术,虽然深受百姓喜爱,但“送春”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沿街“送春”的行为自然就不再有人愿意做了。这也是“送春”传承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将沿街“送春”的表演方式转化为乡村文化节中的表演节目,扩大影响力,增加大家对这项艺术的认同度,从而提高“送春”艺人的社会地位,这也是“送春”传承保护的主要方向。

五、结语

激发“送春”的艺术生命力是固本之举。“送春”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其保护与传承传播最根本的方法是催发其生命力,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影音设备展现它的“活态”,邀请传承人定期驻馆展演,与此同时,加配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等展品随展演出。借助展览展演的形式,给予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帮助“送春”传承人在保持曲艺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改良创新,激发“送春”的艺术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接“互联网+”时代是必由之路。高淳区文化馆应对接“互联网+”时代,在特定的展演舞台,丰富“送春”的呈现效果,使受众能够全方位、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送春”艺术,培养他们对“送春”的浓厚兴趣。不仅如此,应开拓“送春”网络数字展厅,对送春艺术的档案资料、影音数据、表演细节、道具器具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观众欣赏。此外,还应借助数字技术,在广泛调研、全面收集“送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该项目档案数据库。要鼓励工作人员、曲艺爱好者学习“送春”的相关知识、表演艺术流程和技艺,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归纳分析以及数字化处理“送春”这一非遗项目的文字记录材料、参演道具服装、音视频材料、演出流程图片等相关技能。另外,有关部门可自主资助培养“送春”艺人,鼓励他们学习、改良“送春”艺术,培养好“送春”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了延续“送春”的生命力,包括高淳区文化馆在内的非遗保护机构应当全方位地开展调研、存档、科研、保存、宣传、应用和振兴工作。对“送春”的保护与传承传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只有通过综合考量、系统施策才能收到实效、摘得硕果。

猜你喜欢

高淳唱词曲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