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世界历史视野
2023-04-05吴非
吴 非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并将其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宽广胸襟观察世界大势、把握全球发展动态、引领全球化潮流的真实写照,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内在必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方法论,是立足引领与推动全球化、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坚持胸怀天下,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视野、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把握天下大势与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落实与推动大国外交,展现国际交往的正确主张,聚焦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与普遍关切,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和人类的解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的新世界。
(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之一的“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思想根基与重大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论断,不断推进大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与成就,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持胸怀天下,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凝聚起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给世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与成果,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就“坚持胸怀天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2022 年9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 年5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2021 年7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强调:“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让我们团结起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7 年12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我们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境遇,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展现了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以胸怀天下的胸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的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早在习近平同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就已经萌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强调要胸怀天下、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为政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将浙江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世界大势中来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浙江持续快速地发展。
2003 年11 月6 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的《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中指出:“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
2006 年2 月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多读书,修政德》一文中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大多数以脑的急性缺血再灌注为实验研究基础[6],所以此次实验采用的是在Smith等[7]提出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的基础上创新改进的模型。此次实验建立的模型有较多改进和优点:高效建模与再灌注、手术步骤精简、更符合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要求等特点;大鼠脑梗死的范围也较统一,可较好地模拟临床上休克造成的全脑缺血损伤和循环抑制导致的大脑低灌注状态。对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理的探究,抗脑缺血药物的评价疗效有较高的价值[8]。
2006 年3 月20 日,习近平同志在《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一文中指出:“要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槃’,另一个是‘腾笼换鸟’。所谓‘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浙江人勇闯天下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2006 年4 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研究》第4 期发表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指出:“浙江人不仅要有勇立潮头的气概,更应有心忧天下、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的宽广胸襟。”
坚持胸怀天下,立足全国大局,把握全球大势,为浙江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提供了指南。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观,“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执政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等,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很早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思想和“世界大同”的理想。新时代,我们应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做到“古为今用”。
《说文》中对天的解释为:“天,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关于“下”的解释为:“下,底也。”故“天下”二字连用,乃是天之下,即天宇所涵盖下的一切地域。随着政治文明的演进,“天下”一词逐渐成为古代的重要政治术语,因此在政治语境之中,“天下”的概念又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人的天下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古人的天下观认为,以中原为中心,把东西南北人迹所至之处都视为天下的范围。《中庸》说天下的范围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诗经·小雅》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对古代中国“天下观”最早也最精辟的诠释,表达了“家天下”的狭隘观念。
“天下”包含“中国”,“中国”是“天下”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和关键部分。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大一统”是第一“大义”。古人天下观中的“天下一统”是多元一统,尊重各民族的独立性。《史记·五帝本纪》论道:“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古人的政治理想,期待“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因而对知识分子提出要“胸怀天下,匡时济世”,要求“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为政者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第者应满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天下危亡之际,则又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四)
胸怀天下,既是一种宏大气魄,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也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胸怀天下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世界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宽阔胸襟,也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史诗、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我们党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指明了方向,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
第一,坚持胸怀天下,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第二,坚持胸怀天下,应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范例。当今的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2017 年9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道:“胸怀天下、立己达人。金砖国家都是在发展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对那些身处战乱和贫困的百姓,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五国从发起之初便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为准则,倡导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处理国家间关系,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第三,坚持胸怀天下,应更好地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含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既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又需要放眼世界、开阔胸襟,吸纳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深刻内涵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传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话语、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成就,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表达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与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身力量。
第四,坚持胸怀天下,应把握大势,引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大势、掌握规律,赢得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坚持人类共同价值观,引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然而然地使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为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百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之一的“胸怀天下”,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开阔胸襟、扩大视野、增强信心,以斗争精神打开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