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整合
——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3-04-05

中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通讯劳动深度

■ 段 静

在教育学中最先研究“深度学习”的是美国学者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他们通过学习实验提出了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两种学习水平。在阅读中,经由两种学习水平达到的结果截然不同,“深度学习”代表更高的认知水平,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深度学习”在阅读中表现出了整体性、联系性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学习。

大单元教学是语文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课程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整理统一为一个有意义的集合,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本质的变化,由以前的零散走向现在的关联,由以前的浅显走向现在的深刻。可见,大单元教学的目的与深度学习的特征不谋而合,都强调联系与整体构建的能力,都追求认知能力的深刻性。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面对的就是文本聚合的问题,好的文本聚合方式是保证大单元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能够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保证。到底怎样的文本聚合才是成功有效的聚合方式呢?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谈谈看法。

一、大单元教学中聚合文本要有灵活性

从教学的现状看,当下的大单元教学有单元直接整合和单篇教学完成之后整合这两种操作策略,他们对应着不同的文本聚合方式,前者是整个单元文本的聚合,后者是单元中部分文本的聚合。如果将多个篇目同时放在一起的整体聚合,属于异中求同,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文本自身的独特性与完整性,一个个独立完整的文本被碎片化,而且文本独有的审美价值不容易让学生得以感知,也就无法实现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学习完单篇之后再用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进行整合的方式,保证了学生对单个文本的独特性与完整性的把握,易于让学生感受文本情志的审美价值,但缺乏发现与探究,同样无法实现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由于两种做法都有利弊,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使用这两种不同的操作策略,树立在聚合文本时要具有灵活性的意识。

“学习任务群”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组织编写时的一条线索,它是新课标具有的创造性的亮点。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正是单元任务的出现,才将一个单元中的各个独立文本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多个单元围绕一个学习任务群组织编写,学习任务群又将整套教材联结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学习任务群将具体的任务分解到单元学习任务中,而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提出的任务,不仅是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要遵循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它还是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大单元教学聚合文本的起点。

二、大单元教学要从单元学习任务出发聚合文本

单元学习任务是教师聚合文本的出发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其所属的学习任务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该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有四个,一是对该单元的人文主题的专题讨论,二是对该单元所选的实用类文体——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的理解,三是评选优秀的新闻作品,四是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分析这四个任务,第一和第四个任务落脚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中的提高“表达交流水平”,第二和第三个任务落脚于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均体现出统编教材的特色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置单元学习任务。

鉴于实用类文本阅读难度不大,情志的审美价值不大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整合的方式开展大单元教学。如围绕单元学习任务一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将该单元的所有文本聚集在一起,设计的学习活动可以为:结合该单元选入的具体文本,进行分组讨论,每组各选一个话题,所选的话题可以是教材中已经拟定好的,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如果以教材中“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的话题为例,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芣苢》与《插秧歌》中是劳动创造财富,满足人基本的物质需求,劳动让人充实、快乐,劳动协调社会、家庭中人的关系。在《细看稻菽千重浪》与《“探界者”钟阳》中是劳动探索未知世界,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是劳动可以给他人带来温暖,劳动可以塑造时代精神。如果以自拟的“什么是劳动”为题,学生可得出以下结论:《芣苢》与《插秧歌》中的插秧、采菜是劳动,由此而来的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是劳动,劳动是体力上的。《细看稻菽千重浪》与《“探界者”钟阳》中的培育种子、收集种子的科研是劳动,由此而来的现代社会的一切科研都是劳动,劳动是体力上的,也是脑力上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的为人民服务也是劳动,由此而来的社会中的一切服务者都是劳动者,劳动需要体力、脑力,还需要热心。劳动的形式丰富多元,一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动都叫劳动,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劳动。

三、大单元教学中的文本聚合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同一单元所选文本的文体不尽相同,在大单元教学中聚合文本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第二单元所选的文本既有新闻类的实用性文本,也有诗歌,而且实用性文本又有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两种,这尤其值得注意。

如果围绕单元学习任务二开展学习活动,由于该任务的重心是对实用类文本的把握,所以教师应该有选择地聚集部分文本,鉴于该单元所选的实用类文本是新闻类的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为了更集中突出这两种不同的新闻体裁,最好两类文章各选一篇,进行比较阅读,如人物通讯可以选择三个文本中篇幅最短、内容最简单的一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学习活动可以是比较两篇作品的同与异。从二者的相同,可以看出新闻类文本的共同属性,诸如新闻性、大众性、引导性等等,从二者的差异,可以看出的是这两类新闻体裁的特性,如两者的写作重心不同——人物通讯要表现人物,新闻评论要表达观点;两者侧重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人物通讯侧重使用叙事的表达方式,新闻评论侧重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两者选择材料的方式不同——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选择材料,新闻评论围绕观点选择材料;两者表达情感态度的方式不同——人物通讯要因事显人,作者表达观点态度相对隐蔽,而新闻通讯重在揭示道理,作者表达观点态度十分明显。此外,也可以是先选择学习人物通讯,将该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聚集在一起组织学习活动,其后将三篇人物通讯整体与新闻评论组合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人物通讯参照下的新闻评论,文体的特征更能够得以显现。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才有认知的深入与发展。所以,只有能够获取学生亲身的感受与体验的文本聚合,才是成功的大单元教学的文本聚合。

猜你喜欢

通讯劳动深度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