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购物虽好 切忌成瘾

2023-04-04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购物物品

肖赣贞

切勿购物成瘾

花钱能买好心情

如今的購物节越来越多,从元旦开始,春节,“618年中大促”“双十一”“双十二”“黑色星期五” ……很多人通过这些购物节囤满各种商品。眼见荷包“日渐消瘦”,心想不能再买了,可是过几天又忍不住下单。尤其是在充满焦虑、迷茫、紧张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只想花钱购物缓解压力。疯狂购物后,不好的心情“阴转睛”,会莫名好一点。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通过“买买买”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放松紧绷的神经。在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随机邀请100名志愿者观看一个描述男孩幼年丧父的视频。随后将他们分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A组成员被告知拥有100美元购买旅行必备用品,可以从12件商品中挑选出4件放入购物车。而在B组,研究人员只是告诉他们可以从12件物品中挑选出4件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研究人员在两组人员完成上述任务后,用情绪量表分别对他们的悲伤程度进行了测量,发现B组成员的悲伤水平明显高于A组成员。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购物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负面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花钱购物不但能够调节情绪,而且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购物时是不必动脑的。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在完成一项复杂工作的间隙,会快速地掏出手机,打开购物软件。这无异于一场短暂的精神逃离,能够达到休整大脑以提升状态应付后续复杂工作的目的。美国著名消费心理学家基特·亚罗博士指出,这种放松方式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因为它更加便捷及时。

这种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被称为“零售疗法”,该词语最早出现在1986年圣诞节前夜的《芝加哥先驱报》上。显而易见,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专业心理治疗方法,不过并不妨碍现代人常用它来放松减压,调节情绪。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特恩斯公司”)在美国一家购物返利网站上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人(52%)承认自己曾使用过“零售疗法”,其中有44%的人每个月都会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感到压力的人群里,每3个人中就有1个曾通过购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特恩斯公司的调查显示,线上购物是“零售疗法”的主要实现途径,通过线上购物来实现减压、缓解负面情绪的人高达67%。究其原因,在于线上渠道更便捷,能足不出户,节约出行成本,而且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齐全,可以满足人们在压力或情绪之下,短时间内通过购物来疗愈的需求。并非只有女性会使用“零售疗法”,男性中也有40%的人曾经试图通过购物来改善自己的心情。

购物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主动选择,带给人们完全可预见的改变。通过买东西,能够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创造”出“全新”的生活能给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亚罗博士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当一名女性在结束和丈夫超过10年的婚姻后,立即花了几个小时挑选出一套崭新、华丽的床上用品,同时表示:“这几个小时过得非常有意义,这次购物就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我感觉已经做好了重新开始的准备。”

购物成瘾更焦虑

“买买买”是生活需要,成为一种减压模式,但也带来了焦虑和反思。面对无限膨胀的消费欲,应该知道如何取舍。相关调查发现,购物似乎变成了一项能够让人得到安慰和平静的“运动”,然而有55%的人因为超出预期的消费而变得更加焦虑,心理学家把这类有疯狂购物癖好的人称为“购物癖”患者,发展下去会成瘾,最终成为“狂人”。

有“购物癖”或购物成瘾的人一旦进入商场或点开手机、打开电脑进入购物网站时,就会变得兴奋,对商场和网站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以至于到了忘我的地步,不顾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亲朋好友的感受而买下喜欢的商品,以此来获得满足感。而每次买完东西后都会非常后悔,有一种失落感,心情变得更糟糕,又想通过再一次的购物去解脱,陷入恶性循环。

购物成瘾的人除了“买买买”,别的事情都不能激发其热情。平时不购物时,整个人会无精打采、感觉浑身无力。当“购物癖”发作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脾气特别不好。购物成瘾的人群里女性居多,当她们在抑郁、疲惫、焦虑和有负罪感时,往往就会疯狂地购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吸毒一样成瘾。

大多数购物成瘾的人,起初确实是为了需要去购物的。特别是当购物受到别人的赞赏时,心理会得到一种满足,最后变成了一种习惯及强迫行为。现在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都特别大,为了平衡情绪或缓解这种压力,有些人会去商场或网站疯狂购物,享受购物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有的人受错误的消费观影响,认为赚钱就是为了享受。当消费的欲望难以控制时,放纵就开始了。有的人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而便捷的结算方式让采购变得更疯狂,因为患者很难及时发现钱包早已被掏空。还有的是攀比和虚荣心理,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看到哪儿有刚推出来的新产品,马上就有了占有的欲望,于是又开始疯狂购物。

要戒掉购物瘾,首先不要随意丰富购物的内涵。购物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有时与享受无关。要快乐和消遣,可以上公园,去旅游,听音乐等,不要把时间放在逛街和登录购物网站上。购物时列出计划和预算,就像企业采购要有计划,政府年度要有预算一样,非计划和预算项目的不买。别在生气、悲伤和怀旧的时候去购物,因为此时会让你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失去应有的判断力,购物时显得随意和不够理性。其次手机上少挂几个账号,微信和支付宝余额要有个度,当你在商场或网站上潇洒付款时,出现的红字能起警示作用。

过度囤货不可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购物如果“上瘾”,就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毫无节制的“买买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浪费。不论日常生活需不需要,也不管是否适用,是否多余,反正都会以购物为乐。这样毫无节制地疯狂囤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之不及、弃之可惜。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中,将囤积症的症状定义为:难以丢弃物品,不管它们实际价值如何;有强烈的储物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大量物品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使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有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囤货的人很可能患上了囤积症。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有2%到5%的人患有囤积症。诱因是情绪问题,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或者在生活中经历很多挫败时,囤积物品的欲望会比平时高涨很多。这是因为此举能缓解我们的不良情绪。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越易患囤积症。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患囤积症的概率是年轻人的3倍。很多年轻人也会患上囤积症,如囤积书籍、衣服、化妆品、布娃娃等。中老年人多因“丢掉可惜”的心理所以囤积物品。年轻人则更多由于“喜欢”而囤积物品。

喜欢囤积的人与偶尔懒惰、杂乱的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东西有着极端的情感依恋。心理学家指出,经历幼年创伤的个体更易患囤积症。如果早期经历过极度的物资匮乏,这样的个体长大后,需要通过囤积物品来尽量消除内在的匮乏和不安全感。如果早期经历过亲人离世、被抛弃等心理创伤,个体没能获得充足的依恋他人的体验,长大后也会通过囤积物品来建立与物品之间的情感依恋,以弥补心灵的缺失。

要告别过度囤积的习惯,首先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和购买欲望,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源头上减少物品囤积。其次定期清理物品,时不时缩小自己的物品储备规模。在决定物体去留的过程中,与物体对话,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最后,坚持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断,是不买不需要的东西;舍,是处理用不到的东西;离,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通过断舍离,给自己腾出简单、自在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购物物品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更难过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人生什么最重要
圣诞购物季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