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两端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
2023-04-04朱克力
朱克力
消费正在回暖之中,新型消费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新型消费是指利用新技术实现供需、产销高效匹配,形成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从而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更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消费。
如果说,新业态新模式驱动消费业态从传统消费走向新型消费,那么千方百计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背后更大的逻辑和更高的目标,应当是逐渐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社会形态之变,即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进程正在加速之中。当前,直面制约居民消费的障碍和堵点,从供需两端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显得越发重要而紧迫。
从新型消费前瞻“人本消费社会”
无论是由来已久的消费分化还是疫情期间的消费萎缩,并未改变消费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随着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出的更大作用,一方面以个性化、多样化方式呈现消费总体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众消费的提升更多体现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品质方面。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个性化定制的消费响应更加精准和及时,为新型消费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现实土壤。
从更宽的视域往前展望,中国正处于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的历史大进程中。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达一定水平,将更加趋近于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临界点。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临界点或拐点本身有所定义。尽管拐点往往是指一个相对小的周期,但通常并不是一两年的短暂时间。这个属于消费的拐点,有望随着内需进一步升级而完成历史性转折,让整个社会具备向消费型社会奋力转型的必然性。
国外发达国家经历过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型。一般意义上的消费社会,本质在于消费的大众化,即大量过去被视为高端消费品的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也被称为大众型消费社会。在这种形态之下,经济意义上,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得以缓和;社会意义上,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大为减少。但这种传统的大众型消费模式,一方面带来了物质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经历的传统大众型消费社会相比,中国在新经济发展时期,有望走出一条更为现代的新型道路,笔者称之为“人本消费社会”。顾名思义,“人本消费社会”基本内核是以人为本,主要特点是尊崇共享、回归自然,重视环保与简约,注重消费品质和结果。基于新经济时代的互联网生态,在人本的内核下,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人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享用产品或分享服务,因此对这种新型消费模式构建的社会形态,也可以叫“协同消费社会”。其本质是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相匹配的新型社会形态。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和迎来“人本消费社会”或“协同消费社会”,恰恰是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更为宽广辽阔的社会动态场景。
在经济学含义中,消费本身代表需求、具备购买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某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与需求相对应的购买力。新型消费倡导的是人本消费、协同消费、共享消费,对创新提出了很实质性的命题,因此,鼓励消费从本质上就是鼓励创新,只要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他喜爱的产品,自然会有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产品脱颖而出,为美好社会添砖加瓦。
亟须补短板、破障碍、通堵点
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具有基本面意义的大趋势:由生存型消费需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需求不断提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速远高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物质消费支出增速,低品质消费需求向中高端消费需求持续提升,以线下消费方式为主逐渐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升级。
同时,消费升级特征和表现也更为多元和丰富,尤其是消费内容、消费品质以及消费方式等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包括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并且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购物的体验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整体上的消费结构提升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目前还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些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跨越转型难关。为此,笔者一直建议遵循“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其中,重塑边界先“破界”、重构介质先“破介”、重建规则先“破诫”,这是“三破”;战略创新需“立志”、战术创新需“立智”、制度创新需“立制”,这是“三立”。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三破三立”,改革和创新二者不可偏废,也不会一蹴而就。
当前,居民边际消费下降,在“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之下,从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感知提升、消费格局营造、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可望最大程度缓解大众对消费的“后顾之忧”。在此过程中,推动新型消费既需要“锻长板”,用好国内市场优势和改革发展红利,又需“补短板”,通过多措并举,持续破障碍、通堵点,使之成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重头戏,深度赋能新发展格局。
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三原则
中国经济的双循环螺旋升级,离不开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即新基建)与新型消费形态(即新消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引领下,亟须打破传统物理边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融合以及治理能力提升。与此同时,应当以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构筑以新基础设施为运行基础、新生产要素为内在源泉、新市場主体为有生力量、新协作方式为组织形态、新治理体系为长效支撑,在这“五新”同频共振下有机运行的新经济生态系统。
近年来,陆续出台不少政策推进新基建新消费发力。在新基建方面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新消费方面强调把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然而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加之传统内需策略惯性及重投资轻消费思维犹存,尽管整体而言,新基建新消费的成长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与稳增长促发展的更高需求相比,二者的协同推进仍有待加强。
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应以新基建为依托、新消费为方向,基于其相同的数字机理与智能内核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加快新基建,为新消费拓展创新空间、提升用户体验;一手抓壮大新消费,为新基建牵引市场需求、丰富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需求导向。新基建要有效衔接终端消费需求,以符合、适应、满足需求为基础,以引领、服务、创造需求为根本,搭建数字经济新底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构筑高水平自立自强新优势。新消费要直击痛点,为新基建投资明晰目标和增强效能,厚植需求土壤,引领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其中,新型信息消费市场是服务终端消费者的广阔天地,有望积蓄巨大的新消费能量,形成新基建新消费双向循环、激活持续增长的内需新动力。二是长短结合。要明确现阶段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布局对投资消费带动强、乘数效应更大的新基建设施,例如5G、数据中心等带动性强的项目。这类项目长期看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短期看还能为疫情催生的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提供硬件设备支撑,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应充分挖掘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的新潜能,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融合应用,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三是统筹兼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依归,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千方百计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到留足空间、给足政策、加足马力,在协同推进新基建新消费的动态跃升中,最大效用为我国经济发展积蓄新势能。
(本文作者为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