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方艺谈

2023-04-04

凤凰生活 2023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创作

《星群II》(Constellation II)2022铝 金箔,78.7 x 55.3 x 52.7 厘米31 x 21 3/4 x 20 3/4 英寸。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Thomas Barratt

如今AI也能生成绘画作品,2021年,一个名为Botto人工智能算法在拍卖会上凭借其生成的六件NFT艺术品赚取了大约130万美元,包括近期备受热议的ChatGDP,或许也能进行艺术市场分析……甚至科幻连续剧《西部世界》其实也发出了“机器人反噬人类”的警醒。

与其终日忧心忡忡“被替代、被消灭”,不如拿出艺术家的自信,艺术家Timon I说:“尽管AI也能完美地涵盖你的风格,它永远不会犯自己无法修复的错误。我认为这些错误是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家和机器之间的区别。”人类固然有区别于机器的独特之处,如George Condo所说“人是奇怪的”。邦瀚斯亚洲区现代及当代艺术部主管关尚鹏(Marcello Kwan)也大胆想象未来人类与机械人的艺术对话座谈会场景,大家也许会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看似天马行空,不过应该终究会有这一天的到来。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Michael Avedon

豪瑟沃斯西好莱坞空间即日起正式开幕,开幕首展带来美国著名艺术家乔治·康多(George Condo)的新作个展,这亦是康多近五年来再次在洛杉矶举办个展。

展览标题“人是奇怪的”(People Are Strange)取自洛杉矶的传奇乐队The Doors 1967年的同名热门歌曲。康多的油画新作充满着破碎的肖像与图形。在这组大尺幅的作品中,康多绘制出层层萦绕的线、面与几何形状,构建出一个冲撞对抗的世界——它庄严又欣快,连续又混乱,美丽又丑陋,遵循逻辑又难以诉诸语言。

此次展出的作品于过去的一年半内创作于纽约。在这些重塑结构的画作中,康多借由他对绘画媒介的精准掌控,传递出深刻的矛盾,粗粝的线条与优美的片段在此并存——象征着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分裂力量。关于展览标题“人是奇怪的”,康多所指的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分裂。我在作品中有意地将支离破碎的片段并置,意在指出问题:究竟是人奇怪,或实际上政客才是奇怪的,导致人们变得不再像人、不再抱有幻想,且最终变得奇怪……甚至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

“人是奇怪的”是康多对身边奇幻世界的印象,也由此捕捉了时间流逝所带来的普世转变,这也与人们在疫情期间共同经历的时间停滞之感息息相关。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转变》(Transformation),2022,丙烯 油彩棒 金属漆 亚麻布,228.6 x 647.7 厘米 / 90 x 255 英寸 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Thomas Barratt (局部)

豪瑟沃斯在西好莱坞的全新空间位于一栋1930年代的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的建筑中,充满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气息。展览呈现了康多在创作尺幅与作画过程中的最新探索。这组新作看似截然不同,却通过变化让这一主题串联了起来:它们充分展现了时间性——它存在于层层拼叠的结构里,亦在人像的荒诞异想之中。每件作品都体现了自身的冲突:时而混乱无序、外表完整,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分裂本质,并间接言及现今世界里时刻变化的分歧。康多认为自己能够诠释出时间难以言喻的影响,他曾道,“社会与人的变化,人人都能感受到,但只有画家可以表现出来。”

巨幅三联画《转变》(Transformation,2022)是展览的核心作品之一,观众通过好莱坞圣莫尼卡大道前、画廊空间的巨型玻璃橱窗便能看到它。这件作品的狂热能量,在鲜丽复杂的画中场景回荡。波浪状的狂欢画面,被画布上彼此聚合又分离的人像所打断。康多意指人们越来越孤立的倾向,随后彼此疏远,与社群和社會产生摩擦。而创作这样一件作品所需的时间——包括绘制线条与颜色,以及剔除、增加、再重复该步骤的持续过程——比最终画面表面所能看到的要耗费更多。因此,时间本身便成为了展览的素材和主题之一。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宝石绿与金色的渐变肖像》(Transitional Portrait in Turquoise and Gold),2022,丙烯 金属漆 油彩棒 亚麻布,300.7 x 267.3 x 3.8 厘米 / 118 3/8 x 105 1/4 x 1 1/2 英寸 。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Michael Avedon (局部)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冰雪暴》(Snowstorm),2022,丙烯 金属漆 油彩棒 亚麻布,208.3 x 213.4 厘米 / 82 x 84 英寸。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Sarah Muehlbauer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惊魂记,2022年,布面油画。228.6 x 215.9 厘米/90 x 85 英寸,摄影:Thomas Barratt

文学能以独特的方式记载时间流逝、持续影响读者,而康多受此启发,创作出三幅巨大的女性缪斯肖像作品,形象高雅而神圣。每幅缪斯肖像都有一个主色调,以图像的强度来传达情绪。譬如在《宝石绿与金色的渐变肖像》(Transitional Portrait in Turquoise and Gold,2022)中,同一画面内犹如一部缩时电影,从左到右描绘了生命过程中岁月的不复返。

乔治·康多说道:“讽刺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思想、心灵会变得更年轻,但我们的外表却与内在截然不同。对观者而言,这是悲剧与美丽的邂逅。”康多以绘画记载时间性的尝试,借由新雕塑作品《星群II》(Constellation II,2022)进一步扩展到三维形式。作品由位于纽约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高达三米有余的巨型雕塑《声群》(Constellation for Voices,2019)延伸而来,它们同样具有一个多面的黄金头部,集人类与外星人于一身——它们是不同形态的辩证调和。

《星群II》将不同角度与形态的元素拼贴在一起,最终得到的实物栩栩如生,让人同时联想起古代神灵与现代人类。《星群II》具有艺术家所指“空间、超凡和银河般”的效果,向观者表达了无限性与可变性,而不论好坏,它们都是人类现时的处境。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我是人吗?》(Am I Human ?)2022,油彩 亚麻布,215.9 x 228.6 厘米 / 85 x 90 英寸。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Michael Avedon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蛇蝎美人,2022年,布面油画。215.9 x 228.6 厘米/85 x 90 英寸,摄影:Thomas Barratt

豪瑟沃斯西好莱坞空间展览同期,纽约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Morgan Library & Museum)将呈现「心灵之门:乔治康多的素描」(Entrance to the Mind: Drawings by George Condo),展出28幅纸上作品,概述康多在过去45年的素描创作。在今年三月的欧洲,由迪迪埃·奥廷格(Didier Ottinger)策划的康多个展「拟人」(Humanoids)在摩纳哥新国家博物馆帕洛玛别墅(Nouveau Musée National de Monaco – Villa Paloma)举办。

乔治·康多1957年生于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Concord),目前在纽约居住、工作。他在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学习艺术史和音乐理论,之后移居纽约,担任安迪·沃霍尔的印刷工。1985年,康多搬到巴黎,而后在欧洲生活了十年。

在这期间,康多开创了他的标志性风格“人工现实主义”(artificial realism),并初次涉足雕塑创作。他三米余高的金箔雕塑《声群》最近刚被购入并永久赠予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康多已举办了多场个展,包括2016年在柏林国立博物馆的贝加伦博物馆(Museum Berggruen in Berlin)舉办的「对峙」(Confrontation),康多的作品与其参考的艺术史经典作品并列展出,如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克利、贾科梅蒂等。

2011至2012年,康多生涯中段的肖像画研究展「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在纽约新美术馆、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美术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法兰克福希尔恩美术馆(Schirn Kunsthalle)巡回展出。此外,康多的作品还出现在许多国际双年展上,包括2019年和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2015年的第十三届里昂双年展、2014年第十届光州双年展,以及2010年和1987年的惠特尼双年展等。

康多的作品也被许多知名公共机构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洛杉矶布罗德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Timon I 摄于工作室, 图片由Timon I提供

艺术家Timon I的作品内容基于他在明尼苏达州和香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的生活经历。他将来自这两个环境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去创造出一种平衡以及一种独属于他的舒适空间。“大多数时候,当我在城市中闲逛时,我的脑海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些图像—— 边走边思考有助于我将想法视觉化。我的兴趣在于,通过将想象力注入到我创作的画面之中,逐渐将观众从熟悉的事物或被忽视的日常场景中带领至我的创作视野。书本中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经历也是我的主要灵感来源。我会用创作的方式转述或抵消这些体验给我带来的意义和情感共鸣。”

此前,艺术家Timon I个展于美国VillageOneArt Gallery开幕,成立于2018年的VillageOneArt Gallery位于纽约切尔⻄,由前知名凤凰卫视主持人Vivienne Yang与策展人Christy Qin共同创立。

VillageOneArt是一个促进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空间,突出个性、想象力和艺术表达。 自成立以来,VillageOneArt一直致力于发掘全球最有潜力的当代艺术家,积极充当艺术家和公众 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策划了多个反映当下时代精神的艺术项目。当代艺术作为文化对话的重要 组成部分,VillageOneArt坚信当代艺术为大众提供了独特的视⻆去看待当今时代和社会。通过展现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引发大众对当前所处时代的思考与共鸣。VillageOneArt Gallery 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当代艺术画廊,我们一直致力于挖掘有潜力的新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向世人呈现自己的作品,帮助他们在公共视野中留下美的痕迹。我们相信不管是对艺术家还是对大众,都有着非常积极且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通过我们的宣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激励他们去创作更优秀的作品,而欣赏作品的人群也会得到某种心灵上的慰藉亦或是生活上的启发。Timon I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且鲜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图像的角度,线条和色彩都有着及其微妙的把控,并对“空间”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令观众不自觉的沉浸在自然和家庭的广阔奇妙空间中,呈现出一种异常和谐的视觉奇观。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感知到现实世界中不一样的风景与视角,在Timon I创造的空间中尽情感受美的存在。”

自毕业以来,Timon I的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念研究生之前,一直在追求更具象的绘画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的存在仅仅存在于我的舒适圈当中,他们限制了自己的表达。“所以我走出了我的舒适区,画下了纸花之类的物体,创造了更多令人兴奋的画面。

现在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画面肌理以及图像都成为了辅助我视觉化想法和情感的有利工具,它们不再是为了出于纯粹的审美和可识别目的而存在。”随着Timon I个人创作的增加,也逐渐于绘画中加入更多符号和元素,作品更多地是关于让Timon I激动的那些故事或想法的解释。Timon I的作品充满了故事性,不仅有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有关乎时间空间的叙事性,他的第一梦想就是成为“小说家”。

我年轻时读过很多不同的小说,对故事和神话很着迷,而且成为小说家是我的第一个梦想。长大后我发现自己有学习障碍,所以在组织和拼写词方面有困难。因此我改变了主意想成为一名视觉艺术家。可是当我创作绘画时,故事仍然是我的主要灵感,毕竟谁不喜欢好故事?

我在努力完成整个银河系漫游指南小说系列。至于音乐,而具有魔幻实验性的大卫·鲍伊摇滚乐最近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对舒适的理解是身在一个可以做自己而不受其他人影响的空间。至于生活上,因为我住在纽约,周围总是有噪音,这令我想远离物质和网络的世界。

因此我通常会在画上创造平静和自己想象的環境,可以舒适地生活在我自己的脑海里。我觉得我这两种“舒适”是有关联的。然而,舒适的概念是相对的,舒适和挑战可以共存。有时面对挑战比留在自己的区域更舒服。它会激励你并给你一个目标。

对,这种愉悦感是我热爱绘画的原因。我很喜欢那种完全专注,没有感觉到时间,在整个世界中只有你与你的画的感觉,就像跟自己的画作进行对话。

对于一个年轻的画家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与其他职业不同,画家总是回顾过去的画家并研究他们。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画家与死者有着特殊的联系。

然而,作为一个20多岁的画家,死亡似乎遥不可及。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创作艺术是因为对死亡的焦虑,而创作艺术是一种反抗死亡并证明我们死后存在的方式,就像古代穴居人在他们的墙上所做的那样。

“大多数时候,当我在城市中闲逛时,我的脑海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些图像—— 边走边思考有助于我将想法视觉化。我的兴趣在于,通过将想象力注入到我创作的画面之中,逐渐将观众从熟悉的事物或被忽视的日常场景中带领至我的创作视野。”

时间的尽头(细节图),2022,布面油画,127x254厘米,图片由VillageOneArt提供

明天明天又明天(细节图)2022,布面油画,152.4x101.6厘米,图片由VillageOneArt提供

柏拉图洞穴的另一面(细节图)。2022,布面油画,162.6x116.8厘米。图片由VillageOneArt提供

心如止水(细节图)。2022,布面油画,127x172.7厘米。图片由VillageOneArt提供

光线和色彩,一直是Timon I绘画的核心和要素。“这两个元素共同创造了一种我想传达的崇高甚至是超脱的感觉。”

对Timon I来说,独处的绘画过程是一种能让自己感到专心致志的疗愈媒介。Timon I的画有时会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为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人的存在。

这种感觉可能就像第一次独自在山上徒步旅行一样。Timon I看自己的画其实并不觉得寂寞,但画画对他来说是一种孤独的行为,“所以有时观众可能会从我的画中共情到我的感受,并将这个词与我的作品联系起来。”

将人物放入画作中是非常需要技巧的,因为人物可以立即成为画面中的焦点。因此平衡人物和场景这件事才如此富有挑战性。当我将一个人物放置在画面中时,我通常会避免画出人物面部或者只选择画身体的某一部分,这样人们就会把这个人物看作为一个物体。我只在我认为需要有人在的时候才把人物放在画面中去。

很多时候,我会在街上闲逛时拍照,后续在 photoshop 中重新绘制和编辑它们,以创造出一些新的情绪和构图。我不需要获得准确的参考,但我认为在正式着手下笔之前,准备好正确的调色板和构图是必不可少的。

对我来说,AI 艺术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就像苹果和橙子。科技追求完美,但艺术并非如此。我的一位大学教授说,“风格就是你无法修复的错误。”尽管AI也能完美地涵盖你的风格,它永远不会犯自己无法修复的错误。我认为这些错误是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家和机器之间的区别。

我应该很快就消灭,也许问他杀我有什么意义?

我目前正在完成我的一系列城市和自然的项目。我的目标是创作 20 幅作品,目前为止我完成的数量是17幅。我之所以选择20,是因为我对“英雄之旅”里提出的想法和概念很感兴趣。我的前十幅作品均在夜间作画,表现英雄旅途的开始与死亡;后十幅则创作于白天,表现英雄的蜕变与重生。

对于我的大部分画作,我更喜欢更大的尺寸,比如 60 英寸。但其實对画作比例的决定往往取决于我对构图的考虑。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画时就像透过窗户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因此当我靠近一块大画布时,我的目光喜欢上下移动,仿佛在现实中观看的方式一样。在我的作品中,一些物体会比现实中更大或更小,我会通过变换不同的比例去创造一个似有若无的世界。

叛逆者(3),2022,布面油画,50.8x40.6厘米,图片由VillageOneArt提供

Deborah   Brown

邦瀚斯此前与艺术顾问公司艾艺(Arodite.)联合呈献“DEBORAH BROWN:静影无声”艺术展。展览为期三周对公众开放,带来23幅出自美国当代艺术家Deborah Brown之最新布上及纤维板油画作品。艺术家以自身成长生活的纽约及加州为主题,街景看似寻常,色彩却异常斑斓夺目,光影亦格外利落分明,犹如置身不可思议的国度,带领观者体验艺术家从平凡生活中所见之不凡。

Deborah Brown此系列作品取材自她与爱犬的散步日常,却以极为强烈的色彩与光影作为艺术语言,配合律动轻快的笔触,为寻常不过的街角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画中不见主角本人,而是以一道拖着小狗的细长斜影出现,更易让观众代入其中,以第一身视角游历城中大街小巷,见艺术家之所见,感其所感,体验纽约布鲁克林(艺术家现居地)以至加州南部(艺术家出身地)动人之处。

构图上,被拉得长长的孤影,又与建筑物、树木与地面等元素互相分割画面,斑驳陆离,配上炫目的色彩与光影,则成为一幻异的抽象空间,激烈中见恬静,孤独中尚存温暖。Deborah Brown 现于纽约布鲁克林居住及工作。她以最高荣誉成绩(summa cum laude, Phi Beta Kappa)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在印第安纳大学获颁硕士学位。其作品早已被各地美术馆及藏家收藏,包括波特兰美术馆(Portland Museum of Art)及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博物馆(ICA Miami)等。

Deborah Brown,朝向西方 2021 oil on Masonite。24x18inches

2008年,我在布鲁克林的特鲁特曼大街(Troutman Street)上发现了我的狗 Trout。我们已经一起生活15年,现在她是一只老狗了。当我们每天去散步时,为方便构画,我会用手机拍摄街角景观,这时我也会让Trout稍停下来,她就会耐心地等着。构图上,我多把自己放在Trout和拖带旁边的各个位置,从中凑出有趣的画面。Trout个性温柔宽容,既是我的同伴,亦是我这系列的创作伙伴。

相比我拍摄的景象,Trout似乎对街上的气味和食物碎屑更感兴趣。

正是!有时我会特写描绘我们在壁画及涂鸦牆上的影子。亦有些情况如《孤独星球》中,我夸大了视角,幻想我们正沿著陡峭的大街穿过布鲁克林,远方便是曼哈顿。这其实是我家附近的真实景观,但我以戏剧化的方式创作,透过不同的视角,呈现不一样的情绪和感受。

我对四周所见的事物很着迷,会继续从当中取材。我正在创作另一油画系列,是以街头小贩和我家附近各种活动为题,但这次我和Trout的影子则不会出现其中。

邦瀚斯亚洲区现代及当代艺术部主管关尚鹏先生(Marcello Kwan)

“Deborah的作品总给予观者浓浓的视觉享受。其笔下的奇光异彩固然巧妙,但与影子的对比才是画龙点晴之处。我们站在画前,便瞬即代入艺术家及其爱犬的第一身视角,有种不在场的存在感。身处之地看似是公共空间,经细心处理后,却幻化成自身的私人世界。对比眼前一切色彩缤纷之景,她俩的影子显得低调而安静,却温存生命的热度。我们特别鸣谢合作伙伴艾艺,令此次展览得以成功举行。”邦瀚斯亚洲区现代及当代艺术部主管关尚鹏(Marcello Kwan)表示。关尚鹏于拍卖及画廊界坐拥逾二十年丰富经验,加盟邦瀚斯前曾出任佳士得香港区副总裁、现代及当代艺术部资深专家暨拍卖主管一职,期间为晚间拍卖徵集明星拍品无数,同时策划多场别出心裁的展售会。任职佳士得前,关先生亦曾主理香港知名画廊汉雅轩。本期于关尚鹏先生的独家专访中,除了探讨艺术,他也展开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胆想象。

我小时候就是喜欢画画,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就是因为喜欢画画才修读艺术,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日后是否能够赚钱和生活等问题。毕业之后我却没有成为一位艺术家,反而走向艺术商业这个范畴。我在汉雅轩(一家香港画廊)工作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冒起,认识了很多当时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例如卓晓光和曾梵志等人。我虽然从事艺术工作已经20年,今天还是没有放下一直埋在心中的创作愿望,或许时机还是未对上吧?

说实话,所谓的市场价值,有时候也不完全可用直觉辨别出来。当代艺术市场太复杂了,有太多新的规矩,跟一百年前的艺术不太一样。

今天的当代艺术,很多是关于观念,关于传播性,关于如何把一个概念转达给世界上最多的人。现代艺术时期距今才百年,其中代表人物毕加索,创作力惊人,更能开展新的艺术主义;但是也有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还是非常个人化。

他们的作品以自己内心世界出发,看起来心思有点平静,其艺术力量却在隐隐吐出,有时候这些才是最吸引我的。不过对于曾经受训于学院及学习美术史的人而言,总能够以综合方法辨别有意思的新作品。辨别一个艺术家的好坏,不能只用几件作品决定,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想法,但或因艺术家的经验仍幼嫩,未能将之发挥最好,这是需要时间去观察。一位艺术家能否真正成长开花结果,有时往往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验证。

Deborah Brown。感恩節前夕 2022 oil on canvas60x48inches

我若要选择一位艺术家作为展览主角,最重要是他具有明显的个人艺术特色。有时候我觉得创新这个词语用得太泛滥,世界上很多创作其实也不是翻天覆地的创新。我更关心的是,这个艺术家的创作是否真诚,能否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或事物的看法。近来我跟收藏家分享说,我喜欢那些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地绘画出来的作品。即使没有惊天地的内容,但带有感情的笔触,也可能已触动我的注意力。去年我在邦瀚斯策展的两个展览都是跟艺术家直接沟通,对话都是在工作室、咖啡店和餐厅进行,过程非常愉快。大家能够彼此建立信任和期望,是我在策展过程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非常难忘。

我认为艺术最宝贵之处,始终是作为个人思考的延伸。作品是代表自己的,它可以与别人无关,当然也可以因为某种原因影响很多人,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当然,一般大众或容易被新鲜刺激的新技法所吸引,但我还是很尊重那种纯粹从艺术本身出发的创作,非为市场,亦非为收藏。可是今时今日,这种艺术家好像越来越少了,这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今次的策展跟艺术顾问公司艾艺Arodite. 合作进行,我们先对艺术家进行挑选,最后找到Deborah的创作。我认为她的作品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也许就是画中那一种孤寂感,在色彩斑斓的城市影像中,只见两个孤单的身影,却令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当中诉说着一种亲密关系,是人类心理追求、渴望的情感。艺术家的创作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非常顺利。

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希望看懂一张画,只不过有时候艺术不是用说明来理解的,如果用上太多文字或理性,作品就会显得过于枯燥,亦失去视觉艺术本身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以我很享受能够找到一些作品,若站在它面前观看着,一不留神便会迷失自我,进入画面中,成为画中的一份子,这种经验是非常难得的。就像你站在草间弥生“无限的网”油画作品面前,尝试注目1分钟,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至于我们讨论是否能够打动一个人,这个当然要看不同观众的视觉及个人经验,对于一些有饲养狗只的观众,也许他们能够比我更投入地欣赏Deborah的作品吧?不过在旅行时用手机拍下自己在地面上细长的影子,也是我经常喜欢做的事情喔。

Deborah Brown 月光 2021 oil on canvas 70x80inches

当代艺术市场不断在变化和进化,每天都有新的艺术家进入这个大家庭,为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想法和表现方式,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去接受不同的新作品,所以在我未来的策展方向上,我也希望可以达到这一方面的平衡。

不是因为需要单方面迎合不同年龄层的收藏家口味,有时候一些所谓潮流作品,也不一定是年轻藏家的专利,所以我觉得必须要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策展。

我有收藏一些作品,不过我倾向不会公开,这样才可以避免有太过主观引导,因为收藏可以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有些收藏家喜欢把作品都公诸于世,有些却不然,也许我是后者吧?

Deborah Brown 水神 2023 oil on canvas 60x48inches

Deborah Brown 石门廊 2023 oil on canvas 48x48inches

收藏过程是一个旅程、是一个冒险,很多事情都是会改变的,但是也会有些是你计划中的,不过我觉得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最后的结果往往给人意外,无论是喜是悲,都是一趟难忘的旅程。

所以,我往往建议收藏家在收藏每一件作品之前都要先多做不同研究,清楚自己正在购买什么,然后在旅程中把它视为自己的伙伴,共同进退,即使你要把它视为终身伴侣,又或者是一个过客,都心安理得,因为你知道自己是清楚理解为什么要收藏这件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追逐潮流的尾巴。

人工智能即将会对人类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够思考更多有关人类自身的价值,艺术也能被人工智能合成之后,我们如果作为艺术创作的话,就要更加努力去思考什么是代表人类,什么是人类还可以创造的。一定有这个部分的地方,这样就是会把艺术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可能是科技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更加强化人手做出来的某种效果的作品。至于艺术市场的分析,因为人工智能掌握了大数据,的确他也能做到。不过有时候是否需要去购买一件作品,也不一定单纯跟数字有关,也有更多其他人为因素,也许我还是用比较乌托邦的思考方式去面对吧?

我在想象,如果我是艺术家,有一个聪明的艺术机械人助理,我会请他帮我调出我喜欢的颜色,然后把调色盘交到我手上,让我进行自己满足的创作,然后请他把颜料和画笔清理好,这样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分享,有一个人工智能助理也不错。然后我想以后每年也许会有人类与机械人的艺术对话座谈会,大家也许会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看似天马行空,不过应该终究会有这一天的到来。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团队可真要好好努力。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创作
当代艺术看得懂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