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ESP教学模式探讨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英语”课程为例
2023-04-04韩孟奇刘全勇余桂霞
韩孟奇,刘全勇,余桂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ESP)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把ESP课程纳入其中。但ESP课程怎样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系统考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转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改进等因素。
一、ESP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的ESP教学正处于瓶颈阶段[1]。主要表现在:(1)缺少规范的教学大纲,忽视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未能体现ESP教学的专业性和工具性特征。(2)师资队伍有待加强。ESP教师大都来自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学科背景大都是外国语言文学,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分析专业文献的能力不足。(3)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由于行业众多,ESP教材在内容选取、任务设计、教辅材料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行业需求。(4)教学方法陈旧。依然采用语法分析和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展开互动性、研究性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5)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有限。
二、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水利行业院校,学校形成了一批以水利为特色的相关专业。外国语学院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承担单位,一直鼓励教师与本校特色专业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一批既懂英语又粗通水利知识的教师队伍。另外,学院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长期聘用水利专业教师授课,与英语教师交流频繁,在教材选用、编写等方面一直开展合作。
学校对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十分重视,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在教改立项、教材选用、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学院也引导教师结合学校特色进行教学研究,并经常邀请相关专家来学院讲学,鼓励教师发展特色。学院在英语专业还开设了“水利英语”相关课程,为教师的跨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基于《指南》的ESP教学模式探讨
根据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现状的分析,为确保本校“水利英语”教学质量,项目组决定对“水利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或原理的指导下,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研究者发现,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2]。本文旨在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内,对“水利英语”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优化,以保证ESP的教学效果。
(一)“水利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指南》,ESP已经被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需要,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3]。ESP从广义上可以分为学术用途、专业用途和职业用途英语三大类,水利英语应属于专业用途。从实践上看,根据Song对学习ESP和EGP(通用英语)课程两组学生的对比研究结果,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实验组成绩显著优于非学科知识小组[4]。项目组对本校水利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普遍有开设“水利英语”课程的需求。主要原因包括:(1)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需求。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查找和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2)现实需求。不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研究生英语考试,科技体裁的文章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虽然本校大学英语学生有开设ESP课程的需求,但从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并不切合实际。考虑到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还是一片空白,相关知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EGP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过早开设ESP势必事倍功半。根据Furey的研究,课程开设需满足四个条件:(1)理论依据充足。(2)符合学生的需求。(3)实施条件具备。(4)教学评价可行。[5]对前两个条件,项目组做了大量调研,本校开设ESP课程已经具备。至于第三个条件即实施条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计划开设“水利英语”课程的两个学院进行调研,这两个学院共有7个相关本科专业。本校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在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中开设了校本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由水利专业教师授课。另外,还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了整体的了解,为开设“水利英语”课程打下了基础。关于第四个条件即教学评价可行,后面有专门论述。经过分析,项目组认为本校完全具备开设“水利英语”课程的条件。
(二)ESP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ESP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对ESP教学质量极其重要。Ellis和Johnson认为,专门学科的教材关注的是某个职业或行业领域,而不是像普通语言教材那样关注的是学习者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6]。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时,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和专业属性,确定教材框架,选用适当的素材,确保ESP教学的针对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鉴于此,项目组在编写《水利英语》教材时,参考了校本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的框架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问题。
(三)师资队伍转型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背景单一,从事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的教师人数不多。但是,ESP师资队伍建设依赖专业学院是不现实的,只能从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中培养。《指南》指出,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因此,必须先对部分有意愿从事ESP教学和研究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精通专业常识。在语言优势下,经过培训的教师是可以胜任ESP教学的。另外,在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是刻不容缓的。主要原因如下:(1)职业危机。由于大学英语学分的减少,大学英语教师将会面临职业危机,职业转型是应对危机的办法之一。(2)职业发展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还面临着职称晋升难的问题。要突破发展瓶颈,大学教师有必要进行角色转换,拓宽自己的教学和研究领域。
(四)“水利英语”课程教学方法
关于ESP课程教学方法,项目组分析了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后,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据此,项目组构建了基于U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水利英语”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U校园具有发布资源、随机提问、在线讨论、作业测试等多项功能。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U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水利英语”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利用U校园的发布资源功能,将单元导读资料发布给学生,包括课程介绍视频、学习重点、难点分析等。同时,教师依据导读资料把线上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可以是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是学生预习课文并归纳要点。教师向学生明确小组作业对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并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作业贡献值评分细则。教师在U校园的讨论区收集学生的困惑和建议,以便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学生在讨论区与教师的互动将被纳入形成性评价,教师依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讨论质量打分。
2.课中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阶段。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U校园平台进行教学。利用签到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统计。利用随机提问功能,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抽查,让学生演示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利用“投票”功能,让学生为上台演示的学习小组打分,从而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打分结束后,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成员贡献度赋分。最后,分别由学生和教师对小组作业进行点评,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的氛围。
3.课后线上巩固提高阶段。学习小组组长将小组作业总结报告提交到U校园的讨论区,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通过U校园向学生发布单元测试,以检验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布置小组拓展作业,让学生依据本单元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报告上传至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利用U校园的投票功能,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收集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在“水利英语”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锻炼了语言输出能力,而且内化了单元核心知识,带着兴趣和新目标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
(五)ESP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
《指南》指出,教师及学生应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实现评价对课程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水利英语”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作为学习的评价和基于评价的教学相结合,实现“水利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完善学习成果、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评价方式,它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方面,我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上每个单元教学时学生的主题发言、课程学习平台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表现、班级论坛发言及作业提交、出勤情况等。
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水利英语”课程内容学习情况。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模式。
结语
大学英语虽历经多次教学改革,但ESP教学和研究还处于成长阶段,仍需进行大胆尝试。当前,ESP教学对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大学英语教学既要考虑到其人文性,又要兼具工具性。工具性的一面可以通过ESP教学来实现。在ESP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科特色,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辅资料。ESP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应对职业危机,进行角色转换。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要以《指南》为参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ESP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