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柔性电子产业发展研究
2023-04-03魏欣何博
□魏欣 何博
柔性电子是将有机/无机材料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可延性基板上的新兴电子技术。作为在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科学技术,柔性电子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和研究热点。随着南充市与弘鑫云创智能制造平台暨弘信新能源西南总部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全国柔性电子领军企业弘信集团正式落子南充,为南充加快建设“区域制造中心”注入“关键变量”。
柔性电子产业发展概况
发展态势。从全球维度看,英国的“抛石机”计划、欧盟的“框架”计划、美国的“FDCASU”计划、日本的“TRADIM”计划等均已涉及柔性电子。在这一领域,韩国的三星和LG、日本的东芝和夏普、美国的M-FLEX 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据英国知名研究公司IDTechEx 预测,在未来几年,柔性电子产业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万亿美元,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从全国维度看,柔性电子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上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强,我国在柔性电子的基础研究方面与国际水平基本同步,目前拥有各类研究机构10 余家,相关企业超过300家,陕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已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技术实验室,加强技术研发及推广。
产业链情况。柔性电子产业链上游包括发光材料、柔性基板、镀膜设备等各类柔性器件制造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中游包括柔性显示、柔性电路板、柔性传感器等各类柔性器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有消费电子产品、航空军工类产品、医疗设备等(如图1)。从当前我国柔性电子产品的产业化程度来看,目前仍处于研发起步、风口抢占、快速成长阶段。虽然在智能手机、液晶电视、平板电脑、车载产品等领域已投放运用,但市场份额占比较小。随着电子器件的柔性化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未来柔性电子产业市场庞大、潜力巨大。
图1 柔性电子产业链架构示意图
政策机遇。国家把柔性电子作为电子产业跨越式发展、引领未来的“开道超车”产业,《中国制造2025》将柔性电子技术上升为国家电子信息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部委已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加快新型显示产品发展,突破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带动产品创新。科技部设立专项973 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设立柔性电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系列面上项目,支持柔性电子产业发展。
先发地区经验。浙江省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 浙江行动纲要》和《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 年)》,将柔性电子列入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引导高校院所参与攻坚,由浙江大学牵头成立柔性电子新器件新材料科技联盟。四川成都市连续两年举办柔性电子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暨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全国首个柔性电子产业发展联盟。福建厦门市将柔性电子列为“十大未来产业”之首,引导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与弘信创业工场,联合创办柔性电子产业学院——弘信产业学院。陕西西安市实施“人才新政”,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引进我国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学科带头人黄维院士;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成立西安柔性电子研究院,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柔性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全国首个“柔性电子学”本科专业。
南充柔性电子产业发展现实基础
产业基础方面。南充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存储应用等下游,拥有三环电子、香港电阻等企业。弘鑫云创智能制造平台暨弘信新能源西南总部项目,投资总额达102 亿元,将进一步补强南充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推动更多产业链上企业向南充集聚,形成柔性电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科研实力方面。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智能传感器器件、生物光电传感、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和柔性电子具有一定关联性。
平台载体方面。临江新区、高坪区正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引进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制造、5G 通信设备材料等重点企业,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向千亿级加速迈进。
南充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建议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打造柔性电子产业新高地。加快推动弘鑫云创智能制造平台暨弘信新能源西南总部项目建设,全力促成与厦门新鑫信智能、烽火通信、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合作,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聚焦柔性显示、柔性电池、柔性电子皮肤等重点方向,编制产业链图谱、招商图谱、重大项目信息库“两图一库”,利用弘信电子行业领先优势,瞄准上下游关联企业、主要上市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集聚更多电子企业落户南充,形成“FPC+”的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链主企业积极主导或者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发挥FPC 作为“电子产业之母”的基础性作用,前瞻性引进和布局与元宇宙相关领域产业,增强未来发展主动权。
以“一园一中心”为载体,打造成果转化承接地。以弘信电子为链主,高坪区、临江新区为载体,全力构建“一链主、一园区、一中心”的柔性电子产业格局。支持高坪区引进和培育一批柔性电子相关企业,打造集标准制定、协作生产、产品应用于一体的柔性电子产业园。支持临江新区聚焦柔性电子前瞻性和关键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积极对接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打造集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柔性电子创新中心。
以企校合作为支撑,打造创新创造策源地。以柔性电子行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和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南充设立分院或开展联合办学。采取智库联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全方位合作方式,设立南充柔性电子研究院。支持驻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科技领军企业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载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以创新“引育用”机制为突破,打造专业人才汇聚地。围绕柔性电子重点领域,依托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发挥“嘉陵江英才工程”等人才政策作用,多途径、多形式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整合现有高校资源创建柔性电子学院、柔性电子专业,鼓励柔性电子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发挥南充职教优势,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现代学徒的培养模式,与弘信电子在人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攻关、设备共享、就业实习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专业人才。
以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抓手,打造产业生态示范地。强化顶层设计,将柔性电子产业纳入“区域制造中心”重点产业目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柔性电子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梯次、分阶段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源集聚优势,鼓励国有投融资平台、各类投资主体共同设立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柔性电子领域创新型企业、技术含量高且具有良好市场前景项目的支持引导。鼓励驻市金融机构在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支持柔性电子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柔性电子创新支持目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