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游”助推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

2023-04-03

读报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形塑愿景文物

近年来,“博物馆游”悄然兴起,并持续升温。有别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一些游客走进博物馆,沉下心来鉴赏文物,听取专业人员深度讲解,全面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对他们来说,文化已经不是旅途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旅途的“正餐”。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深度需求。与此相对应,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深度学习、系统掌握,将成为形塑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的重要力量,广泛影响其日常生活,构建一种富于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

历史文化、艺术思想在博物馆和游客之间的“供需衔接”,有助于实现博物馆内外的充分连接,使馆藏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共振,获得回响。由此,文物不但“活”了起来,参与、融入人们的当下实践;它还像种子一样,将古老、珍贵的文化价值播撒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交融,往往可以催生新的文化基因,帶来新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得以更深入地走进群众、走进生活,更好地发挥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博物馆多年来不遗余力“打开馆门”、亲近大众的努力密不可分。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一批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展、拍摄纪录片、制作文化综艺节目、开发文创产品等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公众关注度,使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故事持续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在实现广度覆盖的同时,“博物馆游”向深度推进日益成为一种必然。

博物馆文物还与“非遗”文化互相交织、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文化热潮。如果说博物馆文物在主动走进群众之后得以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当下,那么很多“非遗”文化本身就是当下的生活实践,是人民群众日常的衣、食、住、行、玩。

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的趋势潮流,同样在城市建设的层面获得了呼应,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博物馆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之城”,都使人们对未来“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愿景充满了憧憬和想象。在此愿景中,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过去、记载历史,它们还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融入、参与市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他们提供深厚的文化精神滋养,成为形塑当下、开启未来的重要力量。

(摘自《光明日报》封寿炎)

猜你喜欢

形塑愿景文物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文物的栖息之地
冬日的愿景(组章)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