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思考和实践
——以主题活动“有趣的竹和笋”为例

2023-04-03徐慧徐丽

好家长 2023年3期
关键词:竹筐沙袋力气

文 徐慧 徐丽

在幼儿探究学习中,积极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出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幼儿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发现。本文以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竹和笋”为例,谈谈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充足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互动中完成亲身体验、自主探究,激发幼儿对环境材料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

竹子作为常见的一种资源,公园里、墙角处、后花园随处可见。人们经常用竹子制作各种各样的竹制品等,竹笋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一场春雨过后,小竹笋们迫不及待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教师收集了幼儿探访竹林、挖春笋的图片,将幼儿带来的春笋、竹枝、竹叶、竹片等丰富的竹资源材料,放置在活动场地的各个角落,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唾手可得的“竹子世界”,为幼儿的探究提供便利。幼儿在“竹子世界”中开始各种尝试:有的利用生活区剥春笋、制作凉拌春笋和腌制春笋,有的利用竹条制作竹圈玩“赶小猪”“滚竹圈”等游戏,探究竹圈大小与滚动快慢的关系;有的利用竹筒引水,为小菜园浇灌;有的利用篾条和篾片进行编织、拼图、排序,探究数量关系……简单的竹和笋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爱不释手,激起了幼儿新一轮自主探究的兴趣。

可见,一个资源丰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和合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设疑引路,促进探究

疑问不但是幼儿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而且是幼儿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的表现。在探究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认知冲突、现有水平和科学活动内容的认知差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幼儿思维,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疑问,萌发探究的动机,激发探究热情。

在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竹和笋”中,教师抛出问题:树枝和竹子到底谁的力气大?这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兴趣。有的认为树枝锯下来可以做桌椅,树枝力气大;有的认为树枝做的“木头地板和栏杆很牢固”;有的认为竹子力气大。这时,教师又抛出问题:“用什么办法让树枝和竹子比力气大小呢?”幼儿找来了树枝、竹子、砖块和沙袋进行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树枝一会儿断了,竹子一会儿也断了……教师适时提醒:可以对比树枝和竹子的粗细、悬挂点等。这样,幼儿能够思考如何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树枝和竹子的承重力。幼儿再次尝试,并把自己的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有趣的探究片段:幼儿先把树枝和竹子横跨在两张桌子间,在树枝和竹子的中间做记号。接着,幼儿把4 只沙袋从两侧放进去,分别在树枝和竹子的中心点放下,挂2 只沙袋的树枝断了,但竹子只是弯曲。在探究树枝和竹子力气谁大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得出竹子的力气比树枝大,也感受到竹子的韧性。因而,他们又萌生了新的探究想法:怎样让竹子的力气变大?第一组幼儿尝试移动沙袋悬挂的位置,把沙袋挂在离桌子近的位置,发现移动后可以挂4 只沙袋,竹子的力气增大了。第二组幼儿尝试改变桌子的位置,缩短两张桌子之间的距离,发现改变桌子的位置后,竹子可以挂10 只沙袋,竹子的力气增加了很多。他们不断调整桌子间距离、增加沙袋,探究兴趣持续增强。第三组幼儿有了更大的发现,佳佳说:“我们用砖头把竹子的两端压住,让竹子的两端不会翘起来。”这时,他们发现原来只能挂2 只沙袋,用砖头把竹子的两端压住后可以挂8 只沙袋。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设疑,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比较树枝和竹子谁的力气大,进而发现竹子力气变大的多种方法,体验探究发现过程的乐趣。

三、挖掘资源,多方参与

大自然是“活教材”。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多感官参与,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发挥资源的最大教育价值。

在调查竹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竹笋长大后就变成了竹。怎么在竹林里找到笋、挖到笋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通过调查、分享得知,竹笋喜欢躲在大片的竹林中。在挖笋前,幼儿先观察母竹叶的颜色,了解到在绿叶子下发现笋的概率较高。幼儿还观察地面,如果地面有开裂的小土包,那么下面也一定会有笋。掌握到找笋小妙招后,幼儿就要选择合适的采挖工具。他们在资源库中自主选择,有的选择了长柄小铲子,有的选择了短柄种花小铲子。幼儿带上工具,分成两组,来到竹林探秘笋的踪迹。根据前期调查,幼儿很快找到笋。幼儿捋起袖子,拿着工具。有的轻轻刨着笋周围的泥土,有的用脚抵着长柄深挖泥土,很快就挖到了笋。但是,在采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一些问题:短柄铲子挖笋速度慢,挖到的笋数量不多;长柄铲子挖笋速度快,但是有一半数量的笋被挖成了两半。回到班级后,幼儿自发讨论了起来。萌萌说:“我们可以离笋子稍微远一点,用长柄铲子先挖一下,然后再用短柄铲子挖。这样既能加快速度,又能避免笋子受伤。”在萌萌的提议下,第二次挖笋行动开始,幼儿明显感觉到这次挖笋速度快、效率高。

笋子被挖出后,幼儿开始思考如何用笋做美食。幼儿在与同伴讨论中发现,笋有很多种吃法。在众多关于笋的美食中,他们决定在生活区制作“凉拌笋丝”和“油焖笋”两种美食。

幼儿从寻找竹笋到自主探究怎样挖采、烹饪,学会了多感官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感知到竹笋的形状和特点,还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家园共育,提升能力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家园双方只有紧密合作,才能使来自双方的学习经验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为此,家园双方要共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与分析,探究、发现事物的特性和变化;支持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幼儿在成人的引导及同伴的协助下,分享、整理和概括自己的发现过程,促进自主探究不断深入。

幼儿带来了两根竹须相对完整的竹笋,决定将竹笋种植在小菜园里。一组幼儿抬着装有土的竹筐走到菜园时,发现筐里的土只剩一点点,原来土是从竹筐上的洞里漏掉的。另一组幼儿用的竹筐上没有洞,顺利将土运到了菜地。静静问:“有洞的竹筐装东西会漏掉,为什么还要留洞洞呢?”是呀,为什么还需要有洞的竹筐呢?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有的幼儿回家通过网络查找发现,有洞的竹筐是用来装体积大的东西;有的幼儿通过询问家长获得经验,可乐说:“我爷爷以前用它搬运萝卜。”幼儿通过与家长的共同查阅与探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面对竹筐上的洞,幼儿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纹样,教师鼓励他们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尝试。家长将和幼儿尝试制作的过程,通过微信群和大家交流、分享。有的家庭因为没有竹条,就采用纸条、吸管、包装袋等各种替代物品进行尝试。幼儿在家的记录方式也呈现多样性,如表格式、画图式、符号式等。

家园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使活动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持续地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个探究机会和体验平台,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还提升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灵活运用不同形式,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善于设疑质疑,促进活动深入、持续地开展,并发挥家园共育优势,拓展幼儿的探究范围,促进幼儿自主探究。

猜你喜欢

竹筐沙袋力气
沙袋的数量
爷爷的竹筐
力气大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大型充填沙袋在围堰中的应用及造价分析
比力气
做到
什么动物力气最大?
想不到我的左手那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