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3-04-01江可立杜雨婧王梦涵胥嘉慧李爱芹
江可立 杜雨婧 王梦涵 胥嘉慧 李爱芹
[摘 要]近几年,公共性危机事件频发,社区应对紧急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受到挑战。韧性治理这一话题的频繁出现,为社区治理和基层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文章将韧性治理的相关研究与江苏省徐州市Y社区当地的实地访谈调研相结合,从社区基建、管理、組织、个体4个韧性治理的维度深入分析目前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并探索韧性视角下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韧性治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韧性社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64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194-03
1 文献综述
社区是基层居民自治最基础的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最后一公里”,党和政府对社区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针对城市社区在应对危机时抵御风险和实现自身恢复的难题,学者广泛提及“韧性社区”的概念,学界对于韧性社区治理观点的阐述不断丰富,对韧性视角的探索也更加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韧性视角和韧性社区实践发展的研究
韧性“Resilience”一词于19世纪中叶首先被机械学使用,经过不断发展被引入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并被广泛应用。2001年,美国学者佩·顿首次发表以韧性社区为标题的论文,韧性视角正式引入社区研究中。吴晓林将韧性社区定义为,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1]。韧性视角被广泛应用于社区有效应对物质性灾害、应急治理机制建设以及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改造等方面。2020年后,国内研究逐渐聚焦于韧性社区的建设和反思,关于韧性社区治理的研究视角逐渐增加,包括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角度,许多学者开始将韧性视角作为研究社区治理的新视角,围绕韧性视角的研究逐渐上升到对城市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的空间优化与韧性能力提升,主要研究维度可归为物理、制度、组织、技术、文化5个方面[2]。目前,关于韧性社区建设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正逐步完善。
1.2 居民参与韧性社区建设治理的研究
韧性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城市公共危机则引出了众多对于韧性社区建设的讨论。学者谢伊云等人指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关键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应急的韧性社区构建。社区内部的人类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物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区的抗灾和恢复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在社区韧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在内部构建自我增强机制的过程中,形成常态化的自组织,并促进社区居民积极自治,这能够促使各种正向资源在社区内部整合成良好的循环体系,增强韧性社区的可持续性[3]。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关于韧性社区的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部分社区展开了韧性社区的建设探索,但在实践方面还缺乏较为深入和具体的研究范例。此外,我国在社区建设实践中,虽然探索了数量众多、规模各异的社区应对风险的治理模式,多个社区已经在风险控制、功能恢复等环节呈现出韧性社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也暴露出众多治理短板。
综合上述观点,颜德如等学者将韧性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划分为物理、制度、组织、技术、文化5个维度,并结合具体的社区建设板块进行分析阐述。本文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决定从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组织建设、个体意识这几个重要方面切入,分析徐州市Y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探讨韧性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方法和优化路径。
2 韧性视角下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
Y社区坐落于徐州市,由多个社区合并而成,大部分住房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为单位建房。户籍人口7 200人,常住人口4 500人左右,党员比例达到11%以上。其中,老年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60%,是典型的老旧社区。在居民文化层次方面,该社区居民的工作单位不同,文化层次较为复杂,居民学历情况呈现多样化。正是基于这些复杂的情况,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具体如下。
2.1 社区基础设施韧性: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或匮乏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韧性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和增强居民对社区认可度的前提。该老旧社区大多数楼房年代久远,设施陈旧。近几年,社区因基础设施落后失效或老旧破损出现路面严重积水、楼道破损、墙体风化掉落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城市老旧社区常见的楼道狭窄、活动空间被挤压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社区中大多数居民为老年人,平日活动范围基本就在楼道和社区中,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对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很大,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居民出行和参与社区活动受阻。当前,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大部分老年人行动迟缓,狭窄的上下楼梯空间阻碍出行。同时,部分小区道路规划不够合理,私家车停放在小区的公共区域,占用原有的休闲空间,居民在社区中活动的空间被挤压。第二,影响居民对于社区管理的认可度。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关联小区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居民衡量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但落后或匮乏的基础设施会直接影响居民对于社区管理的认可程度,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下降。
2.2 社区管理制度韧性:管理制度灵活度不够,出现“行政化困境”
社区管理制度在总体框架上带动着社区治理方方面面的落实,而居民要参与社区治理就需要在制度中有足够灵活有效的路径和引导。当前,随着我国城市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政府各个部门工作都下沉到社区[4],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與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未做到充分有效对接,社区将工作重心放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上,使得“自治”的职能被弱化,陷入“行政化困境”[5],与此同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参与路径被限制在管理制度的条条框框里,在无形中给居民的参与设置了障碍。已有的参与路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自上而下的压力和“任务”使得居民参与自治变得疲软失去活力,最终导致居民参与治理不充分,效果欠佳。这样的状况也会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程度,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3 社区组织韧性:社会组织协调和参与不够充分
韧性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多方组织的协调,而社区组织的建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保障作用。Y社区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该社区由多个社区组成,道路复杂、多楼栋、多出口,使得人员的流动管理成为一大难题。社区内虽已有居民自发建立的社会性组织来帮助解决部分人员管理问题,但是各个组织之间工作分配不合理,缺乏沟通,增大了应对公共危机时协同治理的难度。代表居民的社会性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不够通畅,导致社会性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难以与社区充分衔接,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使得各社会性组织在面对社区治理时更加被动,无法及时反馈居民的需求和参与热情。
2.4 社区居民个体韧性:居民共同体意识薄弱,未能形成小范围的凝聚合力
社区的韧性建设最重要的主体是社区居民,韧性社区需要在宏观上形成完整有力的形态,使得社区在面临公共危机时能够增强其韧性,快速适应新变化,应对新问题。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整体的凝聚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该社区来自同一单位楼栋的居民通常自发形成较小的团体和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分散程度高,居民大多与自己所在楼栋的居民交流互动,不同单位楼栋之间的居民由于文化水平、生活需求、空间距离等因素,相互之间的交流大多需要依靠社区工作者的带动,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社区工作者不断协调和沟通。这使得社区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合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有限。
3 韧性视角下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3.1 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夯实居民自治根基
基础设施是社区物理韧性的基本体现,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社区制度、文化、环境等众多方面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根基。因此,徐州市Y社区需要协商好各个部门或组织的职责,形成及时有效的管理模式。在硬件设施上,生活娱乐、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健康等方面设施的建设维护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老旧小区中的建筑设施,更需要及时检查年限和更新换代,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在空间规划上,社区要合理进行区域划分,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和提示,留给居民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建立完备的应急设施,这样社区在遇到危急情况时,能够有充足的应对条件,不至于误失时机。安全舒适的社区形态,有助于增强居民对于社区整体的认同感,也能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3.2 增强“制度韧性”,优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充分发挥党组织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治理机制,形成权责分明、高效灵活、上下贯通、协调有序的社区治理模式和韧性建设体系。确保在面对社区事务时,各部门、组织之间达成良好协作。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互联网+”模式,结合新媒体平台等创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探索社区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获得感。
3.3 增强“组织韧性”,优化整合社区内外资源
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保障作用,因此,Y社区要通过“五社联动”,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社工、社区自治组织联系社区群众,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合理有效参与社区建设,能够使社区内外部资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使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更加多元,居民的参与能得到充分的正向反馈。同时,这一举措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
3.4 增强“个体韧性”,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要对参与奉献的居民和社区干部进行鼓励和宣传,发挥模范典型的影响作用,引领形成良好的社区道德文明氛围。社区要积极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和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彼此相互交流和熟悉,建立友好的邻里关系,培养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关于社区整体的共同体意识,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奠定牢固的人际基础。
通过对社区内党员的号召,让深入群众的党员及时反馈在社区治理中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充分联系群众。同时,党员群体身处各个居民楼栋之间,与楼栋内的居民交流较多,可以协同社区楼道长、网格员,引领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日常治理。例如,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社区基层党员干部可以协同社区楼长、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引导各个居民志愿队伍有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帮助解决各类难题,减轻社区应对紧急情况的负担,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4 结束语
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础的单元,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我国当前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居民有效参与社区治理这一难题。本文从韧性视角对徐州市Y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以及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一方面,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通过“五社联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党员模范带头等方式促进居民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社区自治氛围,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8(3):87-92.
[2]黎昌珍,吴林柽.韧性治理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应对风险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2(5):74-77.
[3]李鑫,罗彦.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城市构建和规划思考[J].城市,2017(10):41-48.
[4]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1):23-29.
[5]孙静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促进策略:一个社会工作的视角[J].行政科学论坛,2022(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