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的路径探索
——以扬州市为例
2023-03-31陈永平徐国磊
◎陈永平 徐国磊
(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扬州225001)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是对地情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研究和再利用,是新形势下拓展方志工作领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扬州地方志系统立足于“有为才能有位”“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力”的目标,突出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提供开发成果,有效提升了地情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强化资政服务功能,当好地情文化的记录者
地方志工作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现阶段方志工作者正在探索研究的课题。这要求方志人在大时代中找准大方向,围绕中心大局,及时收集、记录、开发地情资源,为资政决策提供参考,展现出方志人应有的政治担当。
(一)配合地方重大战略、重大活动、重大工程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编纂出版特色专业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事业或行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志不仅能展现地方特色,更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扬州市的《扬州市园林志》《扬州市体育志》《扬州市交通运输志(1990—2018)》《扬州省运会志》《江都城乡建设志》等特色专业志书先后编纂出版,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扬州市方志办与扬州市文广旅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系列丛书的编纂,于2023年9月正式启动,较好地展现扬州非遗的风采。
(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有价值、有品位的地情丛书。2014年6月,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多年来扬州朝着建设世界运河文化之都的目标,凝聚共识,付诸实践。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2023年初,扬州方志办启动编撰《志说运河十二景》,利用扬州历代旧方志、运河文献,对扬州运河十二景的精华及其历史作了生动诠释,使整本书更具可读性,更有历史厚重感。该书还将配合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召开,以方志形式向世界各国诠释运河文化的魅力。
(三)立足城市特质和年度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印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的即时性记录产品。目前,扬州全市已有《扬州记录》《扬州微史记》《广陵大事记》《江都手册》《荷乡印记》《邗江微记录》等多种即时性记录产品,基本实现即时性记录产品全覆盖。这些即时性记录产品及时记录地域年度大事要事、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改革创新成就等,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当好地情文化的挖掘者
地方志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地方志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地方独特文化资源以及零散的、即将遗失的文化资源,编纂地情资料产品,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充分展示史志刊物“姓史姓志”特色。要致力于挖掘抢救濒临湮没的地情史料,及时填补历史上的空缺和遗憾。史志刊物内容丰富、传播广泛,不但能记录最新研究成果、实时发展现状,而且能飨读者以精神文化大餐,是地情文化挖掘宣传的重要阵地。《扬州史志》自1987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传承扬州的历史文化为己任,聚焦地情文化专题并不断创新,近年来的“运河乡镇纪实”“扬州援藏援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记忆”等特别策划栏目既展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情民俗,又记录了扬州现代社会的发展脉搏,广受读者好评。
(二)持续开展旧志整理。旧志作为地方珍贵古籍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还原历史面貌,赓续地方文脉。整理后的古籍旧貌换新颜,方便学者对于地情的研究,也降低了普通读者阅读方志的门槛。扬州地方志办公室相继影印、点校出版了《嘉靖惟扬志》、〔万历〕《扬州府志》、〔康熙〕《重修扬州府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道光〕《仪征县志》及〔民国〕《瓜洲续志》等,有序推进《仪征文库》项目,已完成点校初稿。这些旧志的整理出版对深入研究扬州历史文化和服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纂精品地情文化产品。围绕填补历史文化空白、抢救地情资料等方面选题,将地情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展示出来。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了《写在好地方的答卷—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成就集萃》《江淮安澜扬州工—1952-1956年扬州治淮记忆》《扬州历代地方名官》《扬州之最》《江都古诗选介》《经济的基石:扬州民国工商业档案拾零》等地情丛书,策划制作《红色档案之声》《调查:尘封75载的红色印记》等地情文化音视频节目,很好地发挥了地方志在宣传地情、普及地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搭建线下线上平台,当好地情文化的传播者
传统读志用志途径相对狭窄、受众相对单一,要扩大地方志的受众面,需要创新宣传手段,搭建新媒体、新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方志文化宣传机制和网络体系,让方志更加易读易用、方便传播。
(一)做大做强新媒体、新平台。把地方志“一方之全史”的理念融入到对城市的整体宣传中。公众号、短视频等载体更加契合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能更加及时、便捷地传播展示地情文化。公众号推文将地方志书作为资料基础,活化利用地情资源,以日常文章推送的方式讲述地情文化。“扬州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专门约请扬州知名文史专家,开设“俗尚扬州”“扬州地名文化遗产览胜”“援藏援疆老干部口述”等文化专栏,阅读量一度再创新高,2023年上半年点击量接近7万次。短视频也是近些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制播描绘地方特色风貌的短片,能够进一步提升地情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率,增添区域历史厚度。扬州区县方志办近些年来紧跟潮流,开设抖音账号,为地方名人、地区特色等拍摄短片,如《宝应风物》系列微纪录片、陈文烈士短片《戎马一生向光明》等,在文字记录的基础上丰富了地情文化的展现形式,也扩大了影响力。
(二)优化读志用鉴途径。新媒体时代,无需下载、通过“扫一扫”功能即可使用的微信小程序炙手可热。它能够配合读者的手机阅读习惯,便于使用者查看、应用、检索资料,丰富读者读志用鉴的渠道和手段。并且小程序具备全文检索、查阅收藏等功能,极大地活化利用了志鉴内容,成为志鉴数字化发展中新的有力载体。多地纷纷引入“掌上方志”小程序,进一步拓展了年鉴的阅读方式,扩大年鉴品牌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扬州年鉴(2022)》出版发行时,首次实现小程序、网页版和纸质版“齐步走”。小程序上线短时间内累计阅读量达9.8万次,已远超网页版整年阅读量。《扬州年鉴》已把内容手机端、电脑端化作为常态,以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服务群众的作用。
(三)创新地情丛书的宣传模式。新书首发式活动配合全程网络直播,成为宣传志书的有效形式。扬州方志办在《扬州市援藏援疆志》首发式现场,还通过视频连线和现场采访的形式,采访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吴登云,江苏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总领队、扬州市政协原主席洪锦华等不同时期援藏援疆干部,并让入志人物与观众对谈,既扩大了志书的知晓度,又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另外,扬州市地方志工作部门也积极地参加江苏书展等展会活动,利用书展这种受众面更广泛的平台,宣传、展示地情研究成果。展会上,除了新书发布介绍等常规环节,还增加很多地情文化的宣传体验项目。如在2023年江苏书展就组织了扬州特色非遗项目雕版印刷、古琴技艺展演等,在现场掀起一股“扬州风”,扩大了地情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拓宽地情文化服务社会的渠道。史志馆是历史记录的一种新形态。鼓励引导各地打造各类史志馆,挖掘已有的馆藏资源,并以场馆为单位持续整合地情资源,将有力推动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江苏省史志馆联盟”的成立对于深化场馆间合作,拓宽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对地情文化的了解,扬州市方志办以政协提案的形式,大力推动市县镇村各级史馆建设工作。除此之外,还启动了“史志驿站”项目试点工作,推动方志文化产品落户喜马拉雅“口口声声”城市空间,选取一批村(社区)开辟档案方志书架、红书架等,打通了方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